..续本文上一页欲显发无量自性功德,必须修习殊胜的妙行,而令自己契合本源。
如同大摩尼宝,体性光明清净,但长久受尘垢蒙蔽,有矿土污垢,仅仅思念宝性而不加以磨治,也终究不能显发光明。同样,佛性旷劫以来被烦恼污染,只是想我有真如佛性,不作戒定慧的熏修,终究不能显发清净妙用。(《还源观》)
所以,没有殊胜的修行,无因不能开发恒河沙数自性功德。倘若无因也能成果位佛,那大地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应现前与释迦佛同等的受用,为什么现在还痛苦不堪呢?
《普贤行愿品》说,如来功德即使集合十方诸佛,穷尽无量劫数相续宣说,亦宣说不尽,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普贤十大愿王。可见,修持普贤殊胜行才能契合本源,显发如来无量功德。
普贤行
什么是普贤行呢?普是周遍一切,贤是妙善,一切身口意的行为都达到最妙善,称为普贤行。普贤行的根本是菩提心——度尽众生、修持万行、成就佛果的愿心。充分地展开,就发为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行海。
普贤行的特点是称性、完备。称性,指自己的本性如何,本性中有何种功德妙用,完全符合其相、其量来行持。也就是,佛性中有多少妙德,就行持多少;佛性遍十方三世,就周遍在十方三世境上行持;佛性无尽,就无尽地行持……。反之,心体是周遍的,只发心礼敬几个人、随喜几个人,就不相称,就像大海器中只装一瓶水一样。
比如,心是无有穷尽的,虽然肉身会老、会病、会死,但佛性不会变异。我们轮回了无数生,佛性还好好地存在着。性海既是无尽的,发善愿为什么要有穷尽呢?有限量的发愿是不合理的,应当改为无限量。认识了这一点后,就会发无尽愿、起无尽行。
又比如,心体是周遍的,没有一法在心之外。一般认为“心在身体中或者只有一部分是心”都是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十方三世佛都在自己的真心中。有了这种认识,任何善行上的发愿都会最广大地发。因此,普贤行愿每一愿都是发尽法界、虚空界的周遍大愿。
我们凡夫的境界并不真实,如果真实,何必要学佛呢?学佛就是发现了现在的境界有问题,才寻求真正的自在。比如,我们和十方诸佛的关系如何呢?是“我在东方,佛在西方,相隔千山万水”吗?这是不对的。佛心是周遍的,十方三世一切法都在佛的心中。我们的心也是周遍的,十方三世诸佛也都在我们的心中。就像在屋子的八个角上挂上镜子,所有的镜子都会在一面镜子里显现。法界是像这样互含互入的。
过去只顶礼一尊佛、只随喜几个人,并不是合理的方式。其实,我们一礼佛,身体就一一显现在十方三世诸佛每一佛的心中,而十方三世诸佛也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发愿礼敬心中的三世诸佛,而且是“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像这样,不论发什么愿,都从广大的层面上着眼,因此就有周遍的礼敬愿、周遍的随喜愿等等。
请问:谁不会礼敬?谁不会称赞?谁不会供养?……只有石头不会礼敬、不会称赞、不会供养……。大家是自性佛,一切妙用丝毫不缺,这是自家的宝藏,应有尽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发愿开发?为什么不发愿把它开发得最好呢?
我们一向的想法是:名声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这是大错特错。该重视的不是虚假的名利,而是自己的佛性。为什么就不懂得要开发自性的恒沙功德呢?智者反观自心就知道,唯有心最尊贵,最应当尊重的是心。因此,今后的重点是要努力把心中的功德开发出来。
其实,要行礼敬,就可以行礼敬;要行随喜,就可以行随喜;要行供养,就可以行供养……,要尽未来际行持,就可以尽未来际行持;要周遍十方行持,就可以周遍十方行持。这件事没有人能阻碍你,关键要自己发大愿。善愿能发到最大量,就进入了普贤行愿的轨道。
所以,要常常自唤自醒“我自性是佛”,既然自性是佛,就应做佛的行为。佛陀无量的稀有行为,统摄在普贤行海中。以这个原因,我们希求作佛,就要对普贤行生起希求之心。有此希求心,就是开始有了愿心。
愿是种子,愿的成就是果。在心中立愿是种因,将来以此愿就有成果。大宇宙中,一切都遵行着因果的法则在运行,想收获好的果实,就要首先种下好种子。种子不真实、不圆满,怎么能期待出现最好的果实呢?不种下普贤行愿的成佛种子,怎么会出现佛果的无量功德呢?不管你怎么努力,也不会显发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果实。
我的体会是,修学普贤行愿是最重要的开发胜义菩提心的缘起。缘起就是如此微妙,按照普贤行愿去熏习、发愿、行持,胜义菩提心就会自然开发出来。
很多人学了世俗菩提心的教法,不知道菩提心最全面、最深广的展开,就是普贤行愿。换句话说,普贤行愿中的每一愿都是具体修菩提心,深入进去,菩提心就会不断增长、广大、成熟。
普贤行愿的作用
时间方面观察:普贤行愿是无尽行愿,能在一切生中相续不断地起作用。
愿的力量能摄持着心趣向目标,而且随着发愿的长久或短暂,将长期或短期地起作用。普贤行愿是最永久的发愿,每一愿都没有时间的边际,所以,能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地引导着心趣入普贤行海。直到成佛,依然随愿力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以身口意不可思议的幻化,度化一切众生。
有个故事能帮助我们理解。这是讲韩国日据时代,在庆尚北道的一个乡下,有个叫金在善的农民,他伺奉着守寡的母亲,对母亲非常孝顺。
母亲突然间去世了,他在悲痛的心情中举行了葬礼。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家里的母狗产下四只狗崽,有一只非常好看,家人很喜欢它,这只小狗和这家人非常亲密。
有一天,金在善在梦中见到自己过世的母亲。
母亲说:“我的孩子在善,你们非常喜欢的那只小狗就是我!我生前有两个心愿未了,所以投胎到你家作小狗。我未了的两个心愿,你一定要帮我实现。”
金在善问:“母亲!是什么心愿?”
母亲说:“第一个心愿:从汉城到釜山的铁路虽然建成好多年了,但为了抚养你们,我一次也没坐过火车。你能不能带我去坐一趟火车。第二个心愿:我们村里的老人们都去过海印寺,只有我为了生活没有去过,你带我去朝拜一次八万大藏经(刻印高丽大藏经的经板共有八万块,所以叫做八万大藏经)。如果能实现的话,我就没有遗憾。”
虽然是梦中的嘱托,金在善的心情却很沉痛,他不能不满足母亲恳切的嘱托。
第二天,金在善抱着小狗来到火车站,买好票站在站台上候车。
这时候,车站的职员走过来说:“不能带狗上车。”
金在善解释:“我有特殊情况,我必须和狗一起坐车。”
正当争执的时候,火车开来了,停靠在站台边时,小狗像离弦的箭一样,迅速跑进了车厢,坐在车厢的座椅上,四处张望。当火车准备开动时,它又跳下来了。
由于乘务员的阻拦,金在善没能坐上火车,只好带着小狗回到家中,但小狗却显得非常高兴。
几天后,金在善和小狗一起去河川的海印寺。
到了海印寺,小狗这边瞅瞅,那边看看,蹦蹦跳跳地非常高兴。无论到了大殿还是小殿,它都在门前四肢趴地地磕头礼拜。
到了存放八万大藏经经板的藏经楼,里面的师父禁止小狗入内。当有人从里面出来,门被打开的瞬间,小狗一溜烟似地跑了进去。然后,很快地东看看西看看,把大藏经的经板参观了一遍。
这天夜里,小狗死去了。母亲再次出现在金在善的梦中。母亲说:“你帮我满足了心愿,现在我夙愿已了,要去享受天上的快乐了。我抚养你们兄妹时,心里总是想:我不可以因为我的过失造成孩子的不幸。我守着这样的信念活了一辈子。因此我连很小的损害人的事也没做过。你要一辈子把这个话记在心里。现在母亲要去一个很好的世界了。”
以上的事例显示了后世的行为仍然受着愿力的支配。愿力能够摄持自己的心,朝着目标去求取,即使在来世还会起作用。
《普贤行愿品》说,到了临命终时,万般带不去,财富、权势、眷属乃至与生俱来的身体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心向前,一刹那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佛的语言最真实了。像这位母亲转世作了狗,她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前世的身体吗?带来了眷属吗?带来了衣服、首饰吗?……什么也没带来,但有一样——前世的心愿带来了。虽然变成了狗的形象,但前世的心愿还留在她心里,引导着她去实现。
由此联想到很深很广的地方,如果我们长期地熏习普贤行愿,常常猛利地作意发愿,那在我们心中就播下了普贤愿王的种子。这是对于菩提道如海修行发愿的种子,是周遍法界、深广无尽发愿的种子。如果小小的心愿都能在来世摄持着心向着目标去求取,那么无上的普贤行愿就更能在来世推动着我们的心去勇猛修行。
到来世,普贤愿会引导我们出家持净戒、不忘菩提心、行持波罗蜜、不离善知识、不离同行菩萨、礼敬供养三世诸佛、利益众生,乃至勇猛求证无障无碍的解脱境界。像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境缘,心中的行愿力都会引导着心去行持普贤行。所以,受持普贤行愿,以大愿的力量不久就能圆满普贤行。
通过以上观察,就能深信,普贤行愿能尽未来际持续不断地起作用。
由此还能理解到,现在受持普贤行愿积聚的力量,能穿越时间,在往生之后猛利地现行起作用。
像这位母亲有两个愿,她想坐火车和朝拜大藏经。她常常这么想,串习久了,就形成了很强的心力。在她转生做狗时,愿力像魔术师一样变现了一系列的行动:在儿子的梦中嘱咐;乘机跑上火车,坐在椅子上美美地享受一下;前往海印寺向着大大小小的佛殿磕头礼拜,溜进藏经楼参观一遍大藏经版。一个愿种子变现了这么多的行为,真是不可思议!
和这位母亲相比,我们算是幸运无数倍了。她没有福份听到甚深广大的佛法,拓展不开心量,所以,最多只想到去拜一次大藏经,等到酬满了愿之后,愿的功…
《请入普贤愿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