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這證明這種果報的量,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證知,此外誰也沒辦法衡量。
類推觀察法
可以用類推法來觀察。
例1:佛書上記載,有位比丘對著一座古佛的遺塔恭敬地禮拜,佛說:從他腳下的地面到金剛地基之間有多少粒的極微塵,就會得到那麼多次的轉輪王福報。頂禮一座佛塔,功德都這麼廣大,何況對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一一禮敬,這種禮佛的功德按佛的數量相乘,確實廣大不可思議。
再者,我們理解了叁世佛的意義後,時時處處見的都是佛,不但已成就菩提的是佛,任何衆生下至蚊蟲螞蟻也都是佛。之後,我們發願恭敬一切衆生佛,以這個行願力會讓生命境界完全改觀,也就是,時時處處對面前的一切佛都生起禮敬,由此不必要脫離生活,時時處處都積集廣大功德。
因此,能發起這一行願,不必要等到後世,在生活的當下就有極大轉變,身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2:稱贊如來的功德,《菩薩本行經》上說:假使有無量億人都成了緣覺阿羅漢,有人對他們作衣服、飲食、醫藥、臥具的四事供養,堅持做一百年,這會得到極大的功德,但不如有人以一偈歡喜贊歎如來的功德。經上還說,釋迦牟尼佛因地以一首偈贊歎當時的弗沙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以此功德,比彌勒菩薩提前成佛。
一偈贊佛都有如此廣大的功德,何況普賢行願,發願以最微妙舌根,每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每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對這廣大不可思議的稱贊妙行,哪怕一刹那生起渴慕仰求之心,功德也無量無邊。
例3:《悲華經》上說,往空中撒一朵花供養十方諸佛,能引生直到一切苦滅盡也無有窮盡的大福德。又如億耳阿羅漢,前世以一朵花供養佛塔,致使九十一劫中感受人天妙樂,最後以此福德面見釋迦牟尼佛,證得阿羅漢果。
我們觀察,普賢供養行願,供養境是十方叁世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供養具是人天世界最好的花、香、衣服等,和一切正法修行,供養時間是窮盡未來劫數,相續不斷,供養心是有勝解信、有行願的力量。我們以無上供養願王的願文作爲開發助緣,把心投入到願文的意境中發起善願,一定會生起極大的福德,誰也無法計算的福德。
以上舉了叁例。按這樣,把十大願王和十六種願差別的內涵展開來具體觀察,就會恍然明白,爲什麼念修普賢行願是積資淨障的無上方便,爲什麼做任何修行都要以普賢行願印持回向,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自然會在心中解開。
講到這裏,還想告訴大家,《普賢行願品》的願文是極殊勝的開發助緣,它能起到總開關的作用,一觸及它就開出了一片光明。意思是,只要我們用心去和願文相應,就會開出內在廣大的善心。
爲什麼要依靠經文來開發呢?這有很重要的道理。我們沒看到這些殊勝的願文之前,恐怕億萬年也想不到有如此廣大的善行。世間的專家、學者、天仙、阿羅漢都說不出這樣的大境界。而在有幸遇到了佛語之後,只要緣著願文如理作意,就能開發極廣大的行願。這就是不能離開經文熏習的道理。想想看,億萬年中都無從生起的善心,借助經文很快就開發了,十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議。
得道者多助
有人問:講記上說,修持普賢行願,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順緣,都會任運地(自自然然地)攝集,種種能産生苦惱、能引發身心疾病等的惡因緣都能轉爲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對這一條,怎麼生信解呢?
先看一個故事,看懂了故事,就會把問題解開。
有一位洪居士,與一位中學老師結婚,生了四個子女。丈夫的工資微薄,她要用這些錢維持一家六口的生活,還要提供孩子們讀書。二十年來,她沒做過一件新衣服,中午幾乎都是在饑餓中度過的,可見生活很艱難。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時間,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對她去寺院,子女們也不喜歡母親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滿地說:“放下家裏的事去寺院,成什麼話?”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親近佛陀。如果不讓我親近佛陀,我沒辦法活下去。”
丈夫說:“那樣的話,你幹脆去寺院過日子!”
她說:“要那樣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頓,回到家裏又要吵一頓。
後來,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狀況,就對她說:“從現在起,你不要再來寺院了。沒有轉變家裏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來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說出來:“媽媽,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裏的事我們來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裏也能說出:“所有的事我們來做,你去吧!”你再來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裏好好地發願盡責任。”
後來,洪居士十年當中沒有進過寺院的門。
像觀音菩薩的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來是應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獨自在家中一個人發願,她對佛說:“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責任還沒盡完,所以去不了。我沒有忘記佛的恩德,我在這裏給佛頂禮。我爲我的全家祝願,祈求佛光恒時加被我的全家。”
後來,從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終于說出了這樣的話:“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變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對寺院做些供養也很困難。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漢城定法寺,見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養了兩袋大米。她當時心裏一陣羞愧,她很想供養佛陀,又拿不出錢來買米。正當她無奈的時候,忽然冒出來一個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飯時省出一勺大米,把這些米積攢起來供養佛。
從那天開始,她每天做飯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個口袋裏,接著就爲家人一個個地祝願。然後,每個月去一次寺院,把攢下來的米供養在佛像前。
這時,出現了奇妙的事——從此再沒有出現過因糧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業也很順利,孩子們都上了大學,成家立業,過得都很幸福。
故事講完了,洪居士錯在哪裏?她是怎樣轉違緣爲順緣的呢?
以前,她對果位佛懂得尊敬、內心畏懼,但對身邊的佛陀卻不知道尊敬。實際上,她天天和被煩惱覆蓋的活著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對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顧。本來,自己具有絕對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樣如此,本來應當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卻爲了上寺院,輕視了身邊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責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頓,讓丈夫、孩子不高興,這都是因爲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實,在佛教的傳統裏,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誨,但一般人狹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對身邊的佛卻非常輕視。實際上,這和佛陀的教誨相差十萬八千裏。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裏盡心盡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發善心爲家人祝願。後來,她以善願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時時祝願:“願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願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對于家人有這樣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們嗎?所以,他們最後都請求她去寺廟拜佛。
從這裏想到,我們修持普賢行願,一個關鍵就是要把佛性作爲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這樣的話,我們不但對自己輕視,對別人也輕視。這都是因爲沒有對佛性生起確信,才落到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們能夠有一切衆生是佛的信念,普賢行願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來,對于叁世諸佛禮敬、稱贊、供養,乃至隨學、恒順,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行爲。
大家要領會經文說的“叁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來佛是指一切衆生。尤其恒順衆生中講到,承事衆生要像承事如來一樣。如果我們對待一切人都像對待佛一樣,那我們就能任運地積聚順緣,以前結下的不好因緣都會化解,轉爲好因緣。
推演開來,如果我們深深地領會了普賢大行的意義,那我們就會開始調整觀念和行爲。比如,“恒順衆生”:對于親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衆生,都像恭敬佛那樣承事、供養;依止善知識和同分菩薩:盡心盡力地讓善知識生歡喜心,和同分菩薩和合相處,同修普賢行願;而且,對一切諸佛都禮敬、稱贊、供養;對一切凡夫、阿羅漢、菩薩、佛的功德,都至誠地隨喜;對一切佛的教法,都攝持、宣演、修證;對一切器世界,都莊嚴、都淨化……。朝著這樣的方面去發願、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順緣都會攝集,一切違緣都會轉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這個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觸的有哪樣沒包括在內呢?自己的生活境緣分解開來,不過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識和道友,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處的這個器世界。如果面對這一切時,都按普賢行願來做,那就會任運地攝受一切修行的順緣。而且,修普賢行願,發願忏除一切不善的行爲,遠離一切菩薩行的障垢,因此能遠離一切違緣。
按這樣思維,會深信修習普賢行願是“善得勝壽命,善來人中生”。
速得成就的道理
有人問:《普賢行願品》有好幾句都有快速的意思,比如,速見如來無量光、速成普賢菩薩行、速滅極惡五無間、速詣菩提樹王下,而且講記上說,這是超勝下乘不可計數倍的無上妙法,這些該怎樣理解呢?
先講一則故事,再作啓發。
朝鮮時代有戶姓郭的人家,兒子結了婚,新娘子的行爲瘋瘋癫癫,不僅衣服穿不整齊、說話難聽,對公婆也不盡禮儀,行爲上我行我素。
丈夫一開始對她好言相勸,卻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嚇唬過她:“你再這樣下去,會遭天打雷劈的。”但也毫無效果。最後,氣得手裏拿起棍子來了,把她關閉在屋子裏。總之,想了很多辦法,但女人的習氣太重,仍然改不過來。
郭家是士大夫家庭,不能把她休掉趕出家門,只能將就著維持一種形象的夫婦生活。
有一天,丈夫在讀《孟子》,注意到一句話:“人性本是正直的…
《請入普賢願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