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請入普賢願海▪P5

  ..續本文上一頁,每個人的本性都與堯舜 一樣。”他開始深深地思考起來:“這個人的本質本來和堯舜一樣善良,看來是我錯了,我以後要像對待堯帝和舜帝一樣尊敬她。”

  第二天清早,他首先去祠堂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後直接來找妻子,很恭敬地跪下來向她磕頭說:“你本來是了不起的人。”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她想:“我的丈夫心意轉變了嗎?直到昨天,他還打我罵我。”她認爲丈夫精神出了問題,就趕緊閃開,往屋外逃跑。

  丈夫追了上來,又磕頭說:“你本質是善良、了不起的,是我看錯了,我對你又打又罵,請你原諒我!”

  就這樣,做了有一兩個月。這個女人的心開始轉變了,她對丈夫說:“爲什麼總這樣呢?我現在開始也要好好地做,請千萬不要再磕頭了。”

  丈夫說:“你本來像堯舜一樣,爲什麼不能禮拜你呢?”

  丈夫繼續向她磕頭。妻子的心變得柔軟、恭敬了,她也開始向丈夫磕頭,而且說:“你把我看成堯舜,真正的堯舜是你啊!”

  就這樣,郭氏夫婦互相尊敬,開始了幸福的生活。

  翻掌覆掌,轉變只在一念間,有翻掌的願望,就能讓手掌朝上。惡人善人,轉變也只在一念間,有向善的願望,就能趨向良善。

  人都可以做堯舜,人都可以做普賢。受持普賢行願,就能開發自性無量無邊的妙德。所以這是速疾成就的法門,能快速開發普賢萬行,快速滅除罪障,快速面見阿彌陀佛,快速到達菩提樹王之下。

  下面作一個啓發,比如:你有沒有成爲書法家的可能性呢?決定有。你不是石頭,有手可以動,有心可以運筆,只要有真誠的願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字。

  這個寫字的成就不是從心外來的。這只是心在運轉、手在揮舞,心在隨緣起作用。這種可能性誰沒有呢?話說回來,雖然有可能性,但如果沒有寫好字的願望,也不可能有書法的成就。

  推演開來,我們的心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有上進的動力和努力,往文學的方向去開發,就可以成爲像李白那樣的詩人;往音樂的方向開發,就可以成爲貝多芬那樣的音樂家;往物理學的方向開發,可以成爲愛因斯坦……甚至想作釋迦牟尼佛、想作耶稣、想作孔子,都可以做成。

  我們解釋體普賢時,曾經按《別行疏鈔》講過,“體性周遍”叫做普,就是一切一切的現象並不是從其它地方來的,唯獨是這個心體上産生的;“隨緣成德”叫做賢,意思是,心是很妙的,隨著不同的因緣就造成不同的事相。

  這些話說得很明白,能結合自己的心領會嗎?就是,心本來有無限的可能性,往哪方面開發,就可以得到那方面的成就,做文學家、做音樂家、做科學家……,做什麼都有可能性,你的佛性是萬能的,因此,你的本體就是普賢,就是如來藏。

  小結

  佛性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是因;有某方面開發的願望,是緣;因緣和合,就會形成果。而且,正因爲佛性是可能性,沒有想開發的願望,沒有向上的努力,就不會出現果實,任何時候只是隨業流轉而已。世間多少人活得庸庸碌碌,一事無成,便是明顯的證明。

  其次,從差別上觀察:隨著開發的願望和開發的努力不同,自然就有成果上的差異。

  普賢行願,不像人天乘,只想求到今生和來世的受用圓滿,也不像小乘,只求自己得到解脫,也不像一般的漸教,先修一點、再修一點,直到經曆了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這都是因爲向上的願力不夠,所以不能最快速、最全面地開發自己的佛性。比如,小乘的願力到了成就阿羅漢果時,就不再起作用。一般修大乘的人,沒有擔荷普賢行海的大願力,他說:先修一點然後再看,再修一點。也是不敢直下承當,隨著他的願只能慢慢地成佛。

  總之,佛性就是無限的可能性,隨著開發者的意願和努力程度,它可以無限地、無窮盡地向上。如果能依靠普賢行願直下就全分地承擔起深廣無盡的普賢行海,那就直接朝著菩提果進趣。以這個原因,不依照普賢行願修持,即使經曆多劫也不能成就。相反,能受持普賢行願,就可以開發如來的殊勝功德。

  每天必修的功課

  以下要講很重要的問題:爲什麼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賢行願印持回向?爲什麼普賢行願是生生世世的必修課?

  福德十願 → 大果

  有人說:我們好好做功德,自然得到清淨的果報,爲什麼一定要憑借發願來得果呢?像農民耕耘自然就有收獲,哪裏要觀待發願?

  這樣的認識是只見一點,不見全部。見到的一點是修積功德自然獲得果報,沒見到的是:修積功德後,以發願印持回向能使功德增長、廣大、無盡。錯誤是,以“修持善法本身能得果”這一點否認發願的增上作用。這種邪執不加以破除,就會障礙主動地運用發願來創造殊勝果報,就像不通達致富方法的人守定一畝叁分地,而拒絕更大的發展一樣。

  下面用兩個比喻來說明。

  繪畫的比喻:

  比如,一張宣紙和一塊墨價值一百元。畫家匠心獨運、揮毫潑墨,很快就在上面畫出一幅意境優美的荷塘月色圖。固然,紙墨不必要觀待畫家也有它自身的價值,但不能以此否認畫家的繪畫具有創造新價值的能力。

  其實,加入了畫家繪畫的因素,才讓紙墨變成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普通的一張紙、一塊墨,在畫家匠心獨運的揮灑之下,形成了極高的藝術價值,可以懸挂在藝術殿堂裏供千萬人觀賞,甚至成爲國寶,流傳百世。

  所以,不能說“紙墨本有它的價值,何必要請畫家來繪畫呢?”這樣的眼界就太低、太窄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這顆靈妙的匠心,它的起用能賦予紙墨偉大、不朽的藝術價值,讓它從一百元的紙墨頓時變成價值上千萬的藝術珍品。所以,技藝很值錢,外表上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一起用就能創造巨大的價值。

  所以,定數中有變數。紙墨原材料的價值是定數,加上畫家的技藝,就會形成新的巨大價值。畫家的技藝能讓紙墨變成無價。

  人民幣的比喻:

  雖然一張一百元的人民幣有它自身的價值,但使用者的運用能讓它的價值發生變化。比如這一百元可以上飯店吃一頓,轉化爲能量,起到滋養身體的作用;也可以投資入股,在股票升值時,上漲爲一千元;還可以印刷內含無上甚深妙法的佛經,成爲無價的法寶。

  所以,定數中有變數,一百元是定數,配合使用者的意圖和方法,能使它的價值發生種種轉變,操作方法越高明,形成的價值越大。

  以上的比喻啓發我們,修積了種種功德,等于做成了一塊好材料,在此基礎上,必須要有意識地運用發願來賦予它更廣大的價值,以求引生最殊勝的果報。

  學過電子學的人知道,電子線路中有一種放大器,它的作用就是把微弱的信號幾百萬、幾千萬乃至上億倍地放大。我們的心就是這個放大器,每當我們做了功德,千萬不要忘了念修《普賢行願品》回向這個能讓功德無數倍增值的重要環節。

  相比于佛法的大道,繪畫只是小技。能在自己心上刻畫好普賢行願,才是偉大的丹青妙手。願的莊嚴並非繪畫藝術可比,它是在用心描繪未來如海菩提行的莊嚴,也讓所作的功德成爲廣大不可思議。

  所以,做完任何功德,都必須在心上畫一個普賢行願的法界行海圖,沒有畫上,就非常遺憾,那就只是一張貧乏的“白紙”,沒有氣象萬千的大願莊嚴。

  要畫好它,一、要把心融入普賢行願的意境;二、要“胸中有丘壑”,整個普賢行願的內涵要非常熟悉;叁、要“筆法”純熟、精湛,要有大氣,“運筆的技藝”就是內心隨文作觀的能力,“大氣”就是整個吞盡一切普賢行海,橫遍豎窮,無窮無盡。後兩條來自對普賢行願的深入領會、掌握,需要有聞思修的功夫。

  引向未來的願力

  有一段話說:“莊嚴佛法界是大事,只是修持功德還不能成就,因此必須要憑借願力。就像牛雖然有力量能拉車,但只有依靠駕禦者才能使牛的力量有所指向,到達目的地。清淨大願也是如此,福德如牛,願如駕禦者,兩者要互相配合,才能引向大果。”

  這一段重點地提示我們,單單修功德還不夠,必須配合上發願,才能引向菩提大果。人駕禦牛車的比喻是說,牛雖然有力氣能拉車,但沒有駕禦者引導,牛東奔西走,沒有固定的走向,也不可能走到目的地。牛有力量拉車是比喻福德能感果,人駕禦牛比喻願力的引導。

  莊嚴佛法界是最偉大的事,不憑借普賢行願的力量往佛果上牽引,單單修持福德,能引向佛果嗎?這是不可能的,只有憑借願力的引導,才能趣向佛果,願能把功德引向所願目標。

  我們可以問自己:哪個法能引導我走未來的路呢?血肉的身體能引導我嗎?物質的財富能引導我嗎?珍寶、衣服、轎車、洋房能引導我嗎?這些無心識的無情物怎麼能引導我呢?這樣一反問就知道,能憑借的只有自己當下的心,只有用心來引導心。

  再這樣思維:怎樣用心引導自己的未來呢?未來不會來到現在,現在也不會和未來同在,只有運心往所願的方面作意發願,才能以願力導向未來。除了這樣做之外,再沒有其它辦法。所以,發願是以心引導未來的唯一方法。

  比如射箭,由最初發箭的力量,箭離弦之後就會射向目標。發箭是現在法,箭的飛行是未來法,由現在往未來的目標上發力,就能引導箭射向目標。這個比喻對應在心上就能領會,我們以心往所願的目標作意發願,就能讓功德朝著目標去實現。這是我們引導未來的唯一途徑。

  由射箭的比喻還能得到很多啓發,比如:箭射得准,就能正好射中目標,可見發願時作意一定要准確;發箭的力量大,速度就快,可見發願時心一定要猛利;箭隨著往哪個目標發射,就能射向那個目標,可見發願可以廣闊地用心,朝著菩提行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發願。

  普賢行願的願力發射,正是對無上菩提的修行最全面地指向,最廣大地指向,無窮盡地指向。把這些特點和上面說的結合起來思維,就能深深地相信,要成就無上佛果的功德莊嚴,要實現無量無邊的菩提行海,要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普賢行願是必須殷重修持、絕不可缺的法門。無…

《請入普賢願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舟贊講記(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