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請入普賢願海▪P6

  ..續本文上一頁論修什麼法門,無論處在修持的哪種階段,只要想成就佛果,都必須配合著普賢行願來修,不然,單修功德而不修普賢行願把它引向佛果,終究不可能成就。以這個原因,大乘修行人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賢行願印持回向,這才是大乘修法的結行殊勝。

  注意,通常所說的叁殊勝,最後的結行回向殊勝,就是指做完功德後按照《普賢行願品》發願印持來回向功德,由此就讓功德成爲成佛的正因,這一點萬分重要。

  有人問起“印持”的意思,按照藏文直說,就是“已經蓋完了章”。我的理解:蓋了章是表示生效,一定會發生效用,比喻所做的功德一旦以念修普賢行願回向蓋好了章,就會按那麼發生效用;或者,印章上刻有很多文字,一蓋印,這些文字就頓時都印在紙上,我們依《普賢行願品》如理地發願回向,一條條願義隨著就蓋在自己心上,就能讓修行的功德往所願的方面去實現果報。

  這就像機場的指揮中心對機場上的衆多飛機發出指令之後,飛機就開始起飛,朝著目標四面八方地飛行。我們的指揮中心唯一是自己的心,我們引導自己未來的方法唯一是往未來的目標作意發願,心中一發願,就會往所願的方面趣向。無上菩提道和果的重點都含攝在普賢行願的所願中。所以念修《普賢行願品》發願回向,就是直接把心引向這些所願境而發起希求心,往出家、持戒、不忘菩提心、不離同分菩薩、不離善知識等的方面發心趨向,往攝持正法、利益衆生、趣入聖者境界、趣入淨土、成滿普賢願王等的方面發心趨向。

  整部《普賢行願品》就是一顆大印,上面有如海的行願文字,按照每一條願的願文如理作意,就把未來禮敬、稱贊等等一系列的道果趨向指令全部清晰地蓋好了,一條條未來心上的路,都通向了無上果地。

  以上這些是對印持的理解。由此就明白,沒有普賢行願的印持,無論做什麼功德,都成了沒有圓滿的回向。修行有前行、正行、結行叁部分,按普賢行願印持回向是任何修行的結行殊勝,缺少了它,就等于沒有了結行,缺少了叁分之一,這樣怎麼能成功呢?所以,每天修法後,做功德後,必須加上念修普賢行願回向,這是終生不可一日缺少的修持,是從現在直至成佛不能缺少的修持。

  以上講了做任何功德都要配合普賢行願來修,才成爲大乘的殊勝修法。

  講到這裏,想起上師法王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比如,上師朝五臺山、峨嵋山等的神山、朝禮印度金剛座等的聖迹,每次傳法、修法的前後,都一定配合《普賢行願品》的念修。上師在引導千千萬萬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時,也是以念修普賢行願作爲基礎來開展。在轉繞金剛座時,上師是以《普賢行願品》的四句偈爲主來發願(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爲什麼要這樣事事配合《普賢行願品》來修持呢?在《願海精髓》中能看到上師的願力:願畢竟圓滿普賢行願所說的如海菩提行。圓滿菩提行海是菩提道的究竟目標,所以,上師事事都往這個目標上發願,做任何功德都按普賢行願發願。

  反觀我們,是否忘失了根本呢?我們布施、放生,功德做了一些,數字上念了一些,馬上就非常滿足,不去想更重要的發願的方面。只有一種炫耀的心態,什麼回向也想不到。或者,我們出家僧人接受施主的供養,但好好地爲施主、爲衆生發願卻一點也沒有。或者,聞思上,只覺得這只是聽了一點,不會去珍惜聞思的功德,殷重地以發願作印持,常常是敷衍了事地念兩句。這些現象並不是別人造成的,這是自己內心沒有尊重普賢行願的緣故。

  大恩上師的話:“現在我對什麼都不希求,但對僧衆每天能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如果僧衆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我住在世間也覺得有意義。”通達顯密法海的法王如此重視僧衆念誦《普賢行願品》,我們的態度如何呢?是不是輕視《普賢行願品》,認爲這不是重要的修法呢?

  我們務必要觀察清楚:未來成佛的果並不是在物質上形成的,也不是在身口上形成的,而是由內在的普賢行願力形成的。所以一定要把虔誠的發願融進去。說很有錢用在很多佛事上,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把普賢行願融進去。說很有功德,處處去過、拜過,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把普賢行願融進去。

  在放生時、在上供下施時、在聞法修法時、在朝山禮佛時,一定要配合普賢行願來發願,哪怕供一杯水、獻一朵花,也要配合發願。有發願就會形成無限的功德,結成無量無邊的果實。這樣做,不管做什麼功德,都決定在做真實的佛事。所以一定要這樣來印持。世俗成佛的緣起,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普賢行願。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我們的心還不夠誠,沒有全心地融入,所以沒有發揮出普賢行願的力量。如果事事都能虔誠地隨普賢行願發願印持,那就離成就不遠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大邱有一所非常著名的中醫院,是韓國佛教曹溪宗慶北協會魯東明居士經營的。魯東明在當時聞名全國,他事業成功的後面有母親偉大的母愛在裏面。

  丈夫死去很早,母親發願要把兒子培養成中醫。這個女人沒有把兒子送到大學,而是送到中藥房當職員,學習中醫。(那時還沒有中醫院,只有中藥房。)

  到了第一個中藥房,再沒有可學的時候,母親又把孩子送到另一個中藥房學習醫術。在那裏直到把能學到的都學好了爲止,又送到第叁個中醫房,最後那裏的師傅印證了兒子的醫術,說他可以獨立開中藥房時,母親就給兒子開了一家中藥房。

  但是在中青道的小小村間開的中醫房,連維持生計都很困難,開得並不成功。

  這時,母親就做百日祈禱。半夜別人都在睡覺時,母親起來,用涼水沐浴,然後去挑井水,在家後面的一塊很平的石頭上放上水,爲兒子的成功作祈禱。

  有一天,她端著清水正往房間後面走時,感到手和碗沾在一起。她吃了一驚,立刻把碗丟下,碗並沒有從手指上下來,更吃驚的是,她抓碗的地方,留下了深深陷進去的手指印。這以後,這個女人就在手指沾上的地方端著水碗作祈禱。

  百日祈禱之後,她得到了指示:“帶著孩子往南走,到有“大”字的地方,就在那裏,你的兒子會成功。”

  母親和兒子就離開家鄉來到了大邱。在大邱,她的孩子魯東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單單是一杯淨水,也不可能有實現願望的功能。但是有一顆虔誠的心、一顆堅持的心,在佛前供上淨水,把心力融進去祈願,最後是那麼真實地實現了。所以,發願沒見到結果,不是願沒有力量,而是自己沒有誠心。

  還有一個例子:隋朝有個叫華嚴的年輕女子。有一次,一位聖僧來到她們村裏,她很想去做一次供養,但自己沒有錢財,只有兩尺粗布。正當她傷感自己貧窮、不能修福時,忽然看到房梁上有一團雜亂的稻禾,她取下來得到了十粒黃米。

  她邊剝黃米的糠皮邊想:我要拿這十粒米和兩尺粗布供養一次僧衆。她沒有衣服不能出門,直到天完全黑下來了,她才彎著腰往僧衆的住處走去。

  快要走到僧衆的房屋時,她把布遠遠地抛向僧房,之後恭恭敬敬地把十粒米放入飯桶,心裏誠心地祝禱:我前生悭貪,今生感受窮苦,我現在對著佛陀求哀忏悔,以微薄的供品供養僧衆,如果我的貧窮從現在開始消除,就願飯器中的米飯變爲黃色。祈禱之後,她哭著回到家裏。

  第二天早上,飯器中的米飯果然變成黃色。人們知道了這件事的緣由,都非常感歎,好義之士紛紛慷慨解囊,以財物救濟她。後來,華嚴出家學道,做了一名修行人。

  華嚴的供品很微薄,但她的心很虔誠。她供養時,用虔誠的祈願印持,願力很快就發生作用,讓米飯變成黃色,消除了她的貧窮。

  這些故事能加強我們的信心。我們緣著《普賢行願品》深深發願,無形中,願就引導著心,按照如海的普賢行願,鋪開來形成萬萬千千的菩提路。普賢願的力量不可思議,往菩提行海的方向發願,一定會引導我們的心,從一生到無量生,從一世界到無量世界。這個行願力一定會輻射開來,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普賢行、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

  正因爲未來自利利他的成就都是由普賢行願流現的,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直至成佛,恒時都要以普賢行願印持回向。

  

  普賢行願與淨土

  問:學習《普賢行願品》對于修持淨土有什麼大利益呢?我們認真地學習了《普賢行願品》,學到最後,會得到對淨土更新更深的認識。這種認識來自特定的學習《普賢行願品》的因緣。

  以我們的學習經驗來說,講偈頌時,講了七支(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的七個部分)之後,又講願差別的十六個部分,一願一願都琢磨了“所願求的是什麼”、“有何種利益”、“爲什麼要發此願”等等,這樣一路講下來,到了“趣入聖者行境的願”“隨學諸佛、隨學文殊、普賢的願”時,感到一步步在往上升,已經達到了高潮,在朝著高深的地道、朝著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引著心去希求,但此後一轉,普賢大士以身垂範,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無量普賢行願,普度法界衆生。這樣的表現,給人觸動很深。只要一路如量地學下來,到這裏會産生非常大的對西方淨土的認識。自己的心是會得安慰的。

  一般我們會疑惑:一個凡夫該不該現在發普賢行願呢?這樣廣大的行願發了之後,到底怎樣去實現呢?心裏會沒有底,恐怕是要叁大阿僧祇劫、轉無量生才能修成功的事。但本經最後指明一條捷徑,以導歸極樂來圓滿普賢大願。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在一條條思維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後,會恍然明白,一部普賢行願就是立志求證大菩提普賢行海的境界;而一部彌陀願王正是加持我們迅速實現普賢行願,阿彌陀佛的發願力投注在這個重點上面。看到每一條普賢行願都能在彌陀願海裏找到加持實現的願文。這就給了我們極大的保證:我們在修習普賢願王的基礎上修持淨土,往生之後以阿彌陀佛的悲願加持,一定能圓滿實現所發的每一條願。因此,我們希求成就無量普…

《請入普賢願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舟贊講記(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