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每个人的本性都与尧舜 一样。”他开始深深地思考起来:“这个人的本质本来和尧舜一样善良,看来是我错了,我以后要像对待尧帝和舜帝一样尊敬她。”
第二天清早,他首先去祠堂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后直接来找妻子,很恭敬地跪下来向她磕头说:“你本来是了不起的人。”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她想:“我的丈夫心意转变了吗?直到昨天,他还打我骂我。”她认为丈夫精神出了问题,就赶紧闪开,往屋外逃跑。
丈夫追了上来,又磕头说:“你本质是善良、了不起的,是我看错了,我对你又打又骂,请你原谅我!”
就这样,做了有一两个月。这个女人的心开始转变了,她对丈夫说:“为什么总这样呢?我现在开始也要好好地做,请千万不要再磕头了。”
丈夫说:“你本来像尧舜一样,为什么不能礼拜你呢?”
丈夫继续向她磕头。妻子的心变得柔软、恭敬了,她也开始向丈夫磕头,而且说:“你把我看成尧舜,真正的尧舜是你啊!”
就这样,郭氏夫妇互相尊敬,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翻掌覆掌,转变只在一念间,有翻掌的愿望,就能让手掌朝上。恶人善人,转变也只在一念间,有向善的愿望,就能趋向良善。
人都可以做尧舜,人都可以做普贤。受持普贤行愿,就能开发自性无量无边的妙德。所以这是速疾成就的法门,能快速开发普贤万行,快速灭除罪障,快速面见阿弥陀佛,快速到达菩提树王之下。
下面作一个启发,比如:你有没有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呢?决定有。你不是石头,有手可以动,有心可以运笔,只要有真诚的愿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这个写字的成就不是从心外来的。这只是心在运转、手在挥舞,心在随缘起作用。这种可能性谁没有呢?话说回来,虽然有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写好字的愿望,也不可能有书法的成就。
推演开来,我们的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有上进的动力和努力,往文学的方向去开发,就可以成为像李白那样的诗人;往音乐的方向开发,就可以成为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家;往物理学的方向开发,可以成为爱因斯坦……甚至想作释迦牟尼佛、想作耶稣、想作孔子,都可以做成。
我们解释体普贤时,曾经按《别行疏钞》讲过,“体性周遍”叫做普,就是一切一切的现象并不是从其它地方来的,唯独是这个心体上产生的;“随缘成德”叫做贤,意思是,心是很妙的,随着不同的因缘就造成不同的事相。
这些话说得很明白,能结合自己的心领会吗?就是,心本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往哪方面开发,就可以得到那方面的成就,做文学家、做音乐家、做科学家……,做什么都有可能性,你的佛性是万能的,因此,你的本体就是普贤,就是如来藏。
小结
佛性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因;有某方面开发的愿望,是缘;因缘和合,就会形成果。而且,正因为佛性是可能性,没有想开发的愿望,没有向上的努力,就不会出现果实,任何时候只是随业流转而已。世间多少人活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便是明显的证明。
其次,从差别上观察:随着开发的愿望和开发的努力不同,自然就有成果上的差异。
普贤行愿,不像人天乘,只想求到今生和来世的受用圆满,也不像小乘,只求自己得到解脱,也不像一般的渐教,先修一点、再修一点,直到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这都是因为向上的愿力不够,所以不能最快速、最全面地开发自己的佛性。比如,小乘的愿力到了成就阿罗汉果时,就不再起作用。一般修大乘的人,没有担荷普贤行海的大愿力,他说:先修一点然后再看,再修一点。也是不敢直下承当,随着他的愿只能慢慢地成佛。
总之,佛性就是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开发者的意愿和努力程度,它可以无限地、无穷尽地向上。如果能依靠普贤行愿直下就全分地承担起深广无尽的普贤行海,那就直接朝着菩提果进趣。以这个原因,不依照普贤行愿修持,即使经历多劫也不能成就。相反,能受持普贤行愿,就可以开发如来的殊胜功德。
每天必修的功课
以下要讲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为什么普贤行愿是生生世世的必修课?
福德十愿 → 大果
有人说:我们好好做功德,自然得到清净的果报,为什么一定要凭借发愿来得果呢?像农民耕耘自然就有收获,哪里要观待发愿?
这样的认识是只见一点,不见全部。见到的一点是修积功德自然获得果报,没见到的是:修积功德后,以发愿印持回向能使功德增长、广大、无尽。错误是,以“修持善法本身能得果”这一点否认发愿的增上作用。这种邪执不加以破除,就会障碍主动地运用发愿来创造殊胜果报,就像不通达致富方法的人守定一亩三分地,而拒绝更大的发展一样。
下面用两个比喻来说明。
绘画的比喻:
比如,一张宣纸和一块墨价值一百元。画家匠心独运、挥毫泼墨,很快就在上面画出一幅意境优美的荷塘月色图。固然,纸墨不必要观待画家也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不能以此否认画家的绘画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其实,加入了画家绘画的因素,才让纸墨变成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普通的一张纸、一块墨,在画家匠心独运的挥洒之下,形成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悬挂在艺术殿堂里供千万人观赏,甚至成为国宝,流传百世。
所以,不能说“纸墨本有它的价值,何必要请画家来绘画呢?”这样的眼界就太低、太窄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这颗灵妙的匠心,它的起用能赋予纸墨伟大、不朽的艺术价值,让它从一百元的纸墨顿时变成价值上千万的艺术珍品。所以,技艺很值钱,外表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起用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纸墨原材料的价值是定数,加上画家的技艺,就会形成新的巨大价值。画家的技艺能让纸墨变成无价。
人民币的比喻:
虽然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使用者的运用能让它的价值发生变化。比如这一百元可以上饭店吃一顿,转化为能量,起到滋养身体的作用;也可以投资入股,在股票升值时,上涨为一千元;还可以印刷内含无上甚深妙法的佛经,成为无价的法宝。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一百元是定数,配合使用者的意图和方法,能使它的价值发生种种转变,操作方法越高明,形成的价值越大。
以上的比喻启发我们,修积了种种功德,等于做成了一块好材料,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有意识地运用发愿来赋予它更广大的价值,以求引生最殊胜的果报。
学过电子学的人知道,电子线路中有一种放大器,它的作用就是把微弱的信号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倍地放大。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放大器,每当我们做了功德,千万不要忘了念修《普贤行愿品》回向这个能让功德无数倍增值的重要环节。
相比于佛法的大道,绘画只是小技。能在自己心上刻画好普贤行愿,才是伟大的丹青妙手。愿的庄严并非绘画艺术可比,它是在用心描绘未来如海菩提行的庄严,也让所作的功德成为广大不可思议。
所以,做完任何功德,都必须在心上画一个普贤行愿的法界行海图,没有画上,就非常遗憾,那就只是一张贫乏的“白纸”,没有气象万千的大愿庄严。
要画好它,一、要把心融入普贤行愿的意境;二、要“胸中有丘壑”,整个普贤行愿的内涵要非常熟悉;三、要“笔法”纯熟、精湛,要有大气,“运笔的技艺”就是内心随文作观的能力,“大气”就是整个吞尽一切普贤行海,横遍竖穷,无穷无尽。后两条来自对普贤行愿的深入领会、掌握,需要有闻思修的功夫。
引向未来的愿力
有一段话说:“庄严佛法界是大事,只是修持功德还不能成就,因此必须要凭借愿力。就像牛虽然有力量能拉车,但只有依靠驾御者才能使牛的力量有所指向,到达目的地。清净大愿也是如此,福德如牛,愿如驾御者,两者要互相配合,才能引向大果。”
这一段重点地提示我们,单单修功德还不够,必须配合上发愿,才能引向菩提大果。人驾御牛车的比喻是说,牛虽然有力气能拉车,但没有驾御者引导,牛东奔西走,没有固定的走向,也不可能走到目的地。牛有力量拉车是比喻福德能感果,人驾御牛比喻愿力的引导。
庄严佛法界是最伟大的事,不凭借普贤行愿的力量往佛果上牵引,单单修持福德,能引向佛果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凭借愿力的引导,才能趣向佛果,愿能把功德引向所愿目标。
我们可以问自己:哪个法能引导我走未来的路呢?血肉的身体能引导我吗?物质的财富能引导我吗?珍宝、衣服、轿车、洋房能引导我吗?这些无心识的无情物怎么能引导我呢?这样一反问就知道,能凭借的只有自己当下的心,只有用心来引导心。
再这样思维:怎样用心引导自己的未来呢?未来不会来到现在,现在也不会和未来同在,只有运心往所愿的方面作意发愿,才能以愿力导向未来。除了这样做之外,再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发愿是以心引导未来的唯一方法。
比如射箭,由最初发箭的力量,箭离弦之后就会射向目标。发箭是现在法,箭的飞行是未来法,由现在往未来的目标上发力,就能引导箭射向目标。这个比喻对应在心上就能领会,我们以心往所愿的目标作意发愿,就能让功德朝着目标去实现。这是我们引导未来的唯一途径。
由射箭的比喻还能得到很多启发,比如:箭射得准,就能正好射中目标,可见发愿时作意一定要准确;发箭的力量大,速度就快,可见发愿时心一定要猛利;箭随着往哪个目标发射,就能射向那个目标,可见发愿可以广阔地用心,朝着菩提行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发愿。
普贤行愿的愿力发射,正是对无上菩提的修行最全面地指向,最广大地指向,无穷尽地指向。把这些特点和上面说的结合起来思维,就能深深地相信,要成就无上佛果的功德庄严,要实现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要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必须殷重修持、绝不可缺的法门。无…
《请入普贤愿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