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请入普贤愿海▪P6

  ..续本文上一页论修什么法门,无论处在修持的哪种阶段,只要想成就佛果,都必须配合着普贤行愿来修,不然,单修功德而不修普贤行愿把它引向佛果,终究不可能成就。以这个原因,大乘修行人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这才是大乘修法的结行殊胜。

  注意,通常所说的三殊胜,最后的结行回向殊胜,就是指做完功德后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印持来回向功德,由此就让功德成为成佛的正因,这一点万分重要。

  有人问起“印持”的意思,按照藏文直说,就是“已经盖完了章”。我的理解:盖了章是表示生效,一定会发生效用,比喻所做的功德一旦以念修普贤行愿回向盖好了章,就会按那么发生效用;或者,印章上刻有很多文字,一盖印,这些文字就顿时都印在纸上,我们依《普贤行愿品》如理地发愿回向,一条条愿义随着就盖在自己心上,就能让修行的功德往所愿的方面去实现果报。

  这就像机场的指挥中心对机场上的众多飞机发出指令之后,飞机就开始起飞,朝着目标四面八方地飞行。我们的指挥中心唯一是自己的心,我们引导自己未来的方法唯一是往未来的目标作意发愿,心中一发愿,就会往所愿的方面趣向。无上菩提道和果的重点都含摄在普贤行愿的所愿中。所以念修《普贤行愿品》发愿回向,就是直接把心引向这些所愿境而发起希求心,往出家、持戒、不忘菩提心、不离同分菩萨、不离善知识等的方面发心趋向,往摄持正法、利益众生、趣入圣者境界、趣入净土、成满普贤愿王等的方面发心趋向。

  整部《普贤行愿品》就是一颗大印,上面有如海的行愿文字,按照每一条愿的愿文如理作意,就把未来礼敬、称赞等等一系列的道果趋向指令全部清晰地盖好了,一条条未来心上的路,都通向了无上果地。

  以上这些是对印持的理解。由此就明白,没有普贤行愿的印持,无论做什么功德,都成了没有圆满的回向。修行有前行、正行、结行三部分,按普贤行愿印持回向是任何修行的结行殊胜,缺少了它,就等于没有了结行,缺少了三分之一,这样怎么能成功呢?所以,每天修法后,做功德后,必须加上念修普贤行愿回向,这是终生不可一日缺少的修持,是从现在直至成佛不能缺少的修持。

  以上讲了做任何功德都要配合普贤行愿来修,才成为大乘的殊胜修法。

  讲到这里,想起上师法王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比如,上师朝五台山、峨嵋山等的神山、朝礼印度金刚座等的圣迹,每次传法、修法的前后,都一定配合《普贤行愿品》的念修。上师在引导千千万万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时,也是以念修普贤行愿作为基础来开展。在转绕金刚座时,上师是以《普贤行愿品》的四句偈为主来发愿(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为什么要这样事事配合《普贤行愿品》来修持呢?在《愿海精髓》中能看到上师的愿力:愿毕竟圆满普贤行愿所说的如海菩提行。圆满菩提行海是菩提道的究竟目标,所以,上师事事都往这个目标上发愿,做任何功德都按普贤行愿发愿。

  反观我们,是否忘失了根本呢?我们布施、放生,功德做了一些,数字上念了一些,马上就非常满足,不去想更重要的发愿的方面。只有一种炫耀的心态,什么回向也想不到。或者,我们出家僧人接受施主的供养,但好好地为施主、为众生发愿却一点也没有。或者,闻思上,只觉得这只是听了一点,不会去珍惜闻思的功德,殷重地以发愿作印持,常常是敷衍了事地念两句。这些现象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这是自己内心没有尊重普贤行愿的缘故。

  大恩上师的话:“现在我对什么都不希求,但对僧众每天能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却有强烈的希求心。如果僧众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住在世间也觉得有意义。”通达显密法海的法王如此重视僧众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的态度如何呢?是不是轻视《普贤行愿品》,认为这不是重要的修法呢?

  我们务必要观察清楚:未来成佛的果并不是在物质上形成的,也不是在身口上形成的,而是由内在的普贤行愿力形成的。所以一定要把虔诚的发愿融进去。说很有钱用在很多佛事上,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说很有功德,处处去过、拜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

  在放生时、在上供下施时、在闻法修法时、在朝山礼佛时,一定要配合普贤行愿来发愿,哪怕供一杯水、献一朵花,也要配合发愿。有发愿就会形成无限的功德,结成无量无边的果实。这样做,不管做什么功德,都决定在做真实的佛事。所以一定要这样来印持。世俗成佛的缘起,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普贤行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的心还不够诚,没有全心地融入,所以没有发挥出普贤行愿的力量。如果事事都能虔诚地随普贤行愿发愿印持,那就离成就不远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邱有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医院,是韩国佛教曹溪宗庆北协会鲁东明居士经营的。鲁东明在当时闻名全国,他事业成功的后面有母亲伟大的母爱在里面。

  丈夫死去很早,母亲发愿要把儿子培养成中医。这个女人没有把儿子送到大学,而是送到中药房当职员,学习中医。(那时还没有中医院,只有中药房。)

  到了第一个中药房,再没有可学的时候,母亲又把孩子送到另一个中药房学习医术。在那里直到把能学到的都学好了为止,又送到第三个中医房,最后那里的师傅印证了儿子的医术,说他可以独立开中药房时,母亲就给儿子开了一家中药房。

  但是在中青道的小小村间开的中医房,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开得并不成功。

  这时,母亲就做百日祈祷。半夜别人都在睡觉时,母亲起来,用凉水沐浴,然后去挑井水,在家后面的一块很平的石头上放上水,为儿子的成功作祈祷。

  有一天,她端着清水正往房间后面走时,感到手和碗沾在一起。她吃了一惊,立刻把碗丢下,碗并没有从手指上下来,更吃惊的是,她抓碗的地方,留下了深深陷进去的手指印。这以后,这个女人就在手指沾上的地方端着水碗作祈祷。

  百日祈祷之后,她得到了指示:“带着孩子往南走,到有“大”字的地方,就在那里,你的儿子会成功。”

  母亲和儿子就离开家乡来到了大邱。在大邱,她的孩子鲁东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单单是一杯净水,也不可能有实现愿望的功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坚持的心,在佛前供上净水,把心力融进去祈愿,最后是那么真实地实现了。所以,发愿没见到结果,不是愿没有力量,而是自己没有诚心。

  还有一个例子:隋朝有个叫华严的年轻女子。有一次,一位圣僧来到她们村里,她很想去做一次供养,但自己没有钱财,只有两尺粗布。正当她伤感自己贫穷、不能修福时,忽然看到房梁上有一团杂乱的稻禾,她取下来得到了十粒黄米。

  她边剥黄米的糠皮边想:我要拿这十粒米和两尺粗布供养一次僧众。她没有衣服不能出门,直到天完全黑下来了,她才弯着腰往僧众的住处走去。

  快要走到僧众的房屋时,她把布远远地抛向僧房,之后恭恭敬敬地把十粒米放入饭桶,心里诚心地祝祷:我前生悭贪,今生感受穷苦,我现在对着佛陀求哀忏悔,以微薄的供品供养僧众,如果我的贫穷从现在开始消除,就愿饭器中的米饭变为黄色。祈祷之后,她哭着回到家里。

  第二天早上,饭器中的米饭果然变成黄色。人们知道了这件事的缘由,都非常感叹,好义之士纷纷慷慨解囊,以财物救济她。后来,华严出家学道,做了一名修行人。

  华严的供品很微薄,但她的心很虔诚。她供养时,用虔诚的祈愿印持,愿力很快就发生作用,让米饭变成黄色,消除了她的贫穷。

  这些故事能加强我们的信心。我们缘着《普贤行愿品》深深发愿,无形中,愿就引导着心,按照如海的普贤行愿,铺开来形成万万千千的菩提路。普贤愿的力量不可思议,往菩提行海的方向发愿,一定会引导我们的心,从一生到无量生,从一世界到无量世界。这个行愿力一定会辐射开来,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

  正因为未来自利利他的成就都是由普贤行愿流现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直至成佛,恒时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

  

  普贤行愿与净土

  问:学习《普贤行愿品》对于修持净土有什么大利益呢?我们认真地学习了《普贤行愿品》,学到最后,会得到对净土更新更深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特定的学习《普贤行愿品》的因缘。

  以我们的学习经验来说,讲偈颂时,讲了七支(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的七个部分)之后,又讲愿差别的十六个部分,一愿一愿都琢磨了“所愿求的是什么”、“有何种利益”、“为什么要发此愿”等等,这样一路讲下来,到了“趣入圣者行境的愿”“随学诸佛、随学文殊、普贤的愿”时,感到一步步在往上升,已经达到了高潮,在朝着高深的地道、朝着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引着心去希求,但此后一转,普贤大士以身垂范,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无量普贤行愿,普度法界众生。这样的表现,给人触动很深。只要一路如量地学下来,到这里会产生非常大的对西方净土的认识。自己的心是会得安慰的。

  一般我们会疑惑:一个凡夫该不该现在发普贤行愿呢?这样广大的行愿发了之后,到底怎样去实现呢?心里会没有底,恐怕是要三大阿僧祇劫、转无量生才能修成功的事。但本经最后指明一条捷径,以导归极乐来圆满普贤大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一条条思维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之后,会恍然明白,一部普贤行愿就是立志求证大菩提普贤行海的境界;而一部弥陀愿王正是加持我们迅速实现普贤行愿,阿弥陀佛的发愿力投注在这个重点上面。看到每一条普贤行愿都能在弥陀愿海里找到加持实现的愿文。这就给了我们极大的保证:我们在修习普贤愿王的基础上修持净土,往生之后以阿弥陀佛的悲愿加持,一定能圆满实现所发的每一条愿。因此,我们希求成就无量普…

《请入普贤愿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舟赞讲记(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