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请入普贤愿海▪P4

  ..续本文上一页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这证明这种果报的量,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证知,此外谁也没办法衡量。

  类推观察法

  可以用类推法来观察。

  例1:佛书上记载,有位比丘对着一座古佛的遗塔恭敬地礼拜,佛说:从他脚下的地面到金刚地基之间有多少粒的极微尘,就会得到那么多次的转轮王福报。顶礼一座佛塔,功德都这么广大,何况对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一一礼敬,这种礼佛的功德按佛的数量相乘,确实广大不可思议。

  再者,我们理解了三世佛的意义后,时时处处见的都是佛,不但已成就菩提的是佛,任何众生下至蚊虫蚂蚁也都是佛。之后,我们发愿恭敬一切众生佛,以这个行愿力会让生命境界完全改观,也就是,时时处处对面前的一切佛都生起礼敬,由此不必要脱离生活,时时处处都积集广大功德。

  因此,能发起这一行愿,不必要等到后世,在生活的当下就有极大转变,身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2:称赞如来的功德,《菩萨本行经》上说:假使有无量亿人都成了缘觉阿罗汉,有人对他们作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的四事供养,坚持做一百年,这会得到极大的功德,但不如有人以一偈欢喜赞叹如来的功德。经上还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以一首偈赞叹当时的弗沙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此功德,比弥勒菩萨提前成佛。

  一偈赞佛都有如此广大的功德,何况普贤行愿,发愿以最微妙舌根,每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每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对这广大不可思议的称赞妙行,哪怕一刹那生起渴慕仰求之心,功德也无量无边。

  例3:《悲华经》上说,往空中撒一朵花供养十方诸佛,能引生直到一切苦灭尽也无有穷尽的大福德。又如亿耳阿罗汉,前世以一朵花供养佛塔,致使九十一劫中感受人天妙乐,最后以此福德面见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观察,普贤供养行愿,供养境是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供养具是人天世界最好的花、香、衣服等,和一切正法修行,供养时间是穷尽未来劫数,相续不断,供养心是有胜解信、有行愿的力量。我们以无上供养愿王的愿文作为开发助缘,把心投入到愿文的意境中发起善愿,一定会生起极大的福德,谁也无法计算的福德。

  以上举了三例。按这样,把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的内涵展开来具体观察,就会恍然明白,为什么念修普贤行愿是积资净障的无上方便,为什么做任何修行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自然会在心中解开。

  讲到这里,还想告诉大家,《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是极殊胜的开发助缘,它能起到总开关的作用,一触及它就开出了一片光明。意思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和愿文相应,就会开出内在广大的善心。

  为什么要依靠经文来开发呢?这有很重要的道理。我们没看到这些殊胜的愿文之前,恐怕亿万年也想不到有如此广大的善行。世间的专家、学者、天仙、阿罗汉都说不出这样的大境界。而在有幸遇到了佛语之后,只要缘着愿文如理作意,就能开发极广大的行愿。这就是不能离开经文熏习的道理。想想看,亿万年中都无从生起的善心,借助经文很快就开发了,十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议。

  得道者多助

  有人问:讲记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满地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

  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大家要领会经文说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来佛是指一切众生。尤其恒顺众生中讲到,承事众生要像承事如来一样。如果我们对待一切人都像对待佛一样,那我们就能任运地积聚顺缘,以前结下的不好因缘都会化解,转为好因缘。

  推演开来,如果我们深深地领会了普贤大行的意义,那我们就会开始调整观念和行为。比如,“恒顺众生”:对于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都像恭敬佛那样承事、供养;依止善知识和同分菩萨:尽心尽力地让善知识生欢喜心,和同分菩萨和合相处,同修普贤行愿;而且,对一切诸佛都礼敬、称赞、供养;对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至诚地随喜;对一切佛的教法,都摄持、宣演、修证;对一切器世界,都庄严、都净化……。朝着这样的方面去发愿、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顺缘都会摄集,一切违缘都会转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这个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触的有哪样没包括在内呢?自己的生活境缘分解开来,不过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识和道友,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处的这个器世界。如果面对这一切时,都按普贤行愿来做,那就会任运地摄受一切修行的顺缘。而且,修普贤行愿,发愿忏除一切不善的行为,远离一切菩萨行的障垢,因此能远离一切违缘。

  按这样思维,会深信修习普贤行愿是“善得胜寿命,善来人中生”。

  速得成就的道理

  有人问:《普贤行愿品》有好几句都有快速的意思,比如,速见如来无量光、速成普贤菩萨行、速灭极恶五无间、速诣菩提树王下,而且讲记上说,这是超胜下乘不可计数倍的无上妙法,这些该怎样理解呢?

  先讲一则故事,再作启发。

  朝鲜时代有户姓郭的人家,儿子结了婚,新娘子的行为疯疯癫癫,不仅衣服穿不整齐、说话难听,对公婆也不尽礼仪,行为上我行我素。

  丈夫一开始对她好言相劝,却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吓唬过她:“你再这样下去,会遭天打雷劈的。”但也毫无效果。最后,气得手里拿起棍子来了,把她关闭在屋子里。总之,想了很多办法,但女人的习气太重,仍然改不过来。

  郭家是士大夫家庭,不能把她休掉赶出家门,只能将就着维持一种形象的夫妇生活。

  有一天,丈夫在读《孟子》,注意到一句话:“人性本是正直的…

《请入普贤愿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舟赞讲记(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