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賢行,就會把一切心願都歸到一個核心上,就是通過往生極樂來成就願王這個核心上。
這樣,就更加會歡喜地發普賢願,因爲發普賢願並非空談,而是可以很快實現的。只要過了這一生短暫的幾十年,就能踏上淨土,馬上就實現普賢願王。這是非常快速的,就像從家裏出門坐車行駛一小段路,就到了機場登機飛向天空。看到自己能走到這條路,就有勇氣敢隨經文來發普賢願,而且會著重發普賢願。另一方面,也會全力以赴地求生極樂世界,因爲:往生是凡夫成佛的關口,是一成一切成的關口,一旦往生,自己的一切發願、一切修持,都不會落空,而且,像畫龍點睛一樣,以前所畫的龍身各個部分,經“往生極樂”這一點睛之筆,就一切都活了,都飛起來了。理解了這些,會加強我們往生的信願。
所以,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之後,會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生起很大信心,會對往生生起強烈的願望,而且會非常尊重淨土法門。有些道友修淨土宗,有自卑心理,認爲我其它都不行,只能修淨土這樣愚夫愚婦修的法。這種認識很不正確,淨土法門是極高深而又極平實的法門。學了《普賢行願品》之後,自己會加強信心加深信心。
進一步細心地體會,還會認識到“普賢願王導歸極樂”是一代聖教的指歸。《普賢行願品》的結尾發人深省,一部《華嚴經》最後歸到《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最後又歸到自他導歸極樂世界。這裏面有大問題,點出了普賢願王的核心是歸向極樂,一代聖教的指歸是“普賢願王,導歸極樂”,一切衆生成佛的關鍵也是“普賢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大士以身垂範,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最後以悲心觀照沈溺苦海的無量衆生,也是發願:“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普賢大士這樣示範,是給我們表演成佛之路的走法。普賢菩薩是我們的榜樣,他怎麼發願,我們也照著發。他求生淨土來圓滿大願,我們也求生淨土來圓滿大願,按這樣走,決不會錯。這樣認識清楚了,自己求生淨土的心就會非常堅定。
再一點,會認識到在往生時普賢行願的重要。經上明顯地提示:臨終時,身體、名聲、權勢、財富全等于零,這時候只有願王能引導我們一刹那頃往生極樂世界。
這顯示了願在往生關頭所起到的極端重要的作用,最終要依靠願力來往生。這讓我們看到普賢行願的牽引作用。願力的作用是不虛的,平時真正有發願,這時願力就現出來,引著心只求往生成佛,因此就和阿彌陀佛的願相應,往生西方。
不僅如此,這個普賢願還會在往生之後輾轉不斷地起作用,這種起用是盡未來際不斷的。也就是,往生後蓮花化生,得佛授記,顯現利生的大事業,究竟成佛——在這從始至終的過程中,普賢願王都起著極其關鍵、強大的作用。
我們眼光要放得長遠,現在努力串習普賢行願,將來得利益是極大的,這邊串習進步一點,那邊往生後的成就就會快一大步;這邊能把普賢行願串習得很好,那邊就能以願力全分地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
所以現在就要把十大願王和十六種願差別裝在心裏,串習熟練,一點點地引發自己的希求心,把它修積得盡可能強、盡可能深。這個大願的能量蓄積充分之後,一遇阿彌陀佛,佛一點,就能飛起來,就像火箭燃料充足,一點火就能升天飛行一樣。所以,普賢行願是修持淨土上等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成就菩提的基礎。
明朝袁宏道 居士的《西方合論》有一段話說:“修淨佛國土者,當發大願。一者不爲福田故願,願爲一切衆生,生淨土故。二者不爲眷屬故願,願治一切如來家,生淨土故。叁者不爲病苦故願,願醫一切世間無明等瘡,生淨土故。四者不爲轉輪王故願,願轉諸佛如來*輪,作大法王,生淨土故。五者不爲欲界故願,願離一切微妙五欲,生淨土故。六者不爲色界故願,願離一切禅著,生淨土故。七者不爲無色界故願,願盡種種微細流注,證無量相好身,生淨土故。八者不爲聲聞辟支故願,願以福智二嚴,饒益一切衆生,生淨土故。九者不爲一世界千世界故願,願代無央數世界苦,拔一切世界衆生,生淨土故。十者不爲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衆生故願,願代無量無數阿僧祇劫衆生苦,拔一切衆生,生淨土故。若能如是發大願者,最後刹那,決定當如普賢願中所說。是故當知願爲截苦海之舟航,導極樂之明師故。”
以上的十條願完全含攝在普賢行願中。如果我們有真正的願力,爲了實現十大願王和十六種願差別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最圓滿的因,最能和阿彌陀佛接引衆生成佛的大願相應。阿彌陀佛創建淨土就是希望衆生生到他的世界去圓滿普賢行海而圓成佛果,所以最希望我們發普賢願。我們以普賢願求生極樂世界,臨終以大願的力量決定會引著我們的心,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普賢行願前前後後都貫通了,都思維清楚了,再看淨土願這部分,就會明白,這是在給我們示範:現在該怎樣朝著這條一生成佛的大道對應著發願。
這一點,很多人粗心大意,很快就滑過去了。其實,要注意的是每部分如何具體地發願,而且,要在心中依樣引發。多少人都流于表面,沒有落實。這四頌是誓欲臨終時沒有障礙現見阿彌陀佛,一刹那即往生極樂世界;誓欲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現前就成就所有的普賢行願,利樂一切衆生界;誓欲得佛授記之後,化身無量,周遍十方,利益衆生。這是展示往生成就之路初、中、後每一步的走法。我們按照每部分的願文,一條條地落實發願,就是首先把圓滿的種子都種好,將來就會圓圓滿滿地結果。
這裏的重點是要得解(得到認識),一旦得解,心態就會隨著改變,就是會意識到:我現在要在淨土願的每個環節上,努力去積聚願的力量,現在積聚了這分願力,將來就會在每個環節上都發揮作用。由此就會主動地去落實這組淨土願的每個環節,對應著這條成佛之路勤懇地串習發願,從而改變以往的盲目狀態。這就是通過學習得到的效果。
總之,學好了這部分,就能讓我們往生淨土的發願得到提升,可以開發廣大、長遠的往生大願。經過了這個過程之後,心裏裝的就是一組非常完整、廣大的往生願。在願上開展得廣大、長遠了,往生的信願就得到了提升,這時修起來,心量非常開闊,信心非常充足,修持淨土非常有動力,方方面面的作用都會起來。
最後要說的是,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來人間的一件大事因緣,就是要接引我們這些有緣人,修持普賢行願,導歸極樂世界。這是現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上師自己就是這樣示現的。作爲善財童子的化身,上師領受了普賢菩薩的法教,也如普賢菩薩示範的那樣,大力引導衆生在修持普賢行願的基礎上,求生總集數百億佛刹莊嚴的無與倫比的極樂世界。因此,我們要跟隨法王如意寶,走這條以普賢願王導歸極樂的成佛之路,而且,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從今生到未來世,在十方世界中把無量無邊的衆生從煩惱大苦海中度到極樂世界去。
爲什麼要講解《普賢行願品》
我的經驗是,好好講幾遍,對普賢行願的認識會加深,對普賢行願的內涵能理解得更准確,隨著對普賢行願的內涵和利益越來越了解的清楚,自己的信解、歡喜心、希求心等等都會得到提升。
有句話叫“教學相長”,講解本身就負有重大的責任,這個責任心是一股很強的動力,促進我們主動地展開思維。爲了解釋地清楚普賢行願的內涵,爲了開演出普賢行願的深廣意義,自己會反反複複地去思維、去觀察每一句、每一頌的涵義,上上下下的連結,整體的體系,前後的道次第,普賢願不共的特點,最後的歸趣等等。這就讓心很近地、很細致地貼近法義、看清法義,對普賢行願也就能得到深刻、具體的認識。
像一般人只是帶表,從不關心表殼裏有什麼,但要修表,就迫使人把裏面的零件一個個拆開來看,對每部分的結構和作用、各部分彼此的關系、如何組合等等,都要摸索得很清楚。雖然最初需要下一番摸索的功夫,但也正因此而讓自己很受益。等到裏裏外外都摸索透了,心裏便了如指掌,閉起眼睛也知道裏面的內容是什麼。這樣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隨時就知道該怎麼修理。
同樣,我們能認真地講解《普賢行願品》,講上幾次,會對願文的內容非常熟悉,具體到裏面一詞、一句、一頌的內涵,都會很清晰。再念到這些句子時,根本不一樣,字句意義能很清楚地顯出來,到了哪一段,是屬于發什麼願,要在哪些方面具體作意,心裏非常有數。
像偈文是由一組組具體的行願串連而成的,各有各的重點,上下彼此間有合理的聯系。如果沒有用心學過、思維過,感覺會非常含糊不清,真正考問起來:哪幾句是屬于發什麼願,每一願在哪個重點上發,願的範圍如何,每一句講願的哪個側面,哪幾願屬于一組願……,都是模模糊糊,根本不能清晰地把握。按這樣隨文作觀,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像偈頌,有些六句一個內容,有些四句一個內容,有些八句,有些兩句等等,如果心裏不清楚上下的內涵,往往上面的發願跑到下面來連接。或者,念頌詞的當時就准確地作意,需要速度非常快,要求對這一套願義非常熟,才能一念,心就趣向願文所指的涵義。對法義不是熟得透透的,一般人根本來不及反應。
我們因地是隨著文句來串習發願,如果所緣境都還不清楚,從心裏發的信息很亂、很不到位,它所起的作用也很難准確有力量。所以能認真地講幾遍《普賢行願品》,對自己串習普賢行願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如果我們只是有口無心地念念,沒有好好地學過、思維過、講解過,這個收效是比較低的,前後比較,會有一比十、一比一百等的差距。
不通法義,單是念,好像嘴是在文字表面上溜過,經文的意義都藏在裏面,好像從沒發現過一樣。沒有真正下到行願海裏遊上一遍,…
《請入普賢願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