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殊勝▪P3

  ..續本文上一頁絕不會成爲兩頭落空。因此,最初就應發心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

  我們無始以來自私自利的習氣非常嚴重,起心動念都是緣著自利想,做任何事先把“自己”考慮在內才放心,生怕少了“自己”就會落空。其實爲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才是最保險的,不雜自利的發心才是最殊勝的。

  對此不必懷疑,因爲這是遍知佛陀親自體證的。佛從初發菩提心直至成佛之間,始終沒有想過“我如何來獲得自己的利益”,佛只是想“哪怕下地獄也要利益衆生”,一顆心只考慮如何能讓所有的衆生獲得真實的利益。

  例如,釋迦佛在因地轉生地獄時,與同伴嘎瑪熱巴一起拉馬車,二人因力氣小拉不動,被獄卒用熾燃的兵器捶打,感受了極大的痛苦。

  那時他想:與其一起受苦,不如讓我獨自承受,也好讓嘎瑪熱巴稍得安樂。于是便對獄卒說:“請把我同伴的繩子拴在我的脖子上,由我一人來拉馬車。”

  獄卒憤怒地說:“衆生的業報都是自己承受,誰能有辦法改變。”說完便用鐵錘擊打他的頭,結果以剛才善心的力量,頓時從地獄中解脫,生到天界。經中說這是世尊利他的開端。

  世尊從那時起,就沒有動過刹那的自利心,而我們從懂事到現在,全是爲了一己的利益,沒有發起利他的善心,甚至坐車也要搶占座位,購物排隊也是擠到最前面,做任何事都要問“給我多少好處”,全是這樣自私的念頭。這樣一心爲己,至今又成就了何種功德呢?真的讓自己得到了究竟的利益嗎?事實上,不僅沒有使自己成就出世間解脫的功德,連來世不墮地獄、轉生人天的利益也沒有成辦。

  以佛陀這樣最可靠的對境對照自己,佛陀因地一心利他,結果早已現前了大安樂的佛果,而我們一心爲了自利,至今仍是這樣苦惱。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所以,不要認爲只爲自己的利益著想會有更好的結果。

  因此,發心有兩個支分的體相:

  一、爲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行此善;

  二、爲了使自他無有先後地成佛,我行此善。

  以下再說一種更殊勝的發心。

  把自己置之度外,自己成佛也好下地獄也好全然不顧,一心只考慮如何讓衆生成佛,這是至高無上的發心。由此,不僅不會墮惡趣,反而會最快速地成就佛道。如果不能這樣發心,也應按上述如司機發心來行持。

  以這樣的發心攝持,即使僅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等,也會因助伴發心極其廣大,而轉成極殊勝的善根。

  以老母供燈爲例,老母生活貧窮,她見阿阇世王燃燈供佛,從宮門外一直點到祗園精舍,心裏非常感動,很想供養佛,就以自己乞討所得僅有的兩文錢,到油店買油供燈。

  油店老板說:你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爲什麼不買點糧食呢?她說:佛福田難遇,我要爲後世種福。

  她去佛前點燈時,考慮到油少,點不到半個晚上。就發誓:“若我未來世能(爲了一切衆生)成就像釋迦佛般的果位,這盞油燈應當通宵不滅。”發完誓後,老母磕頭離去。

  當晚,阿阇世王供養的油燈,有些已油盡而滅,而老母的供燈比其它燈都要明亮,而且油也燃不盡,燈光通宵不滅。

  次日清晨,目犍連尊者遵佛吩咐,次第熄滅油燈。其它油燈都被熄滅了,只有老母的供燈,連熄叁次都不滅。目犍連又舉袈裟來扇油燈,燈光反而更加明亮。他又以神通引來隨岚風,欲吹滅油燈,燈光更加熾盛,光明上照梵天,照亮了整個叁千大千世界,處處都見這盞燈的光明。

  爲什麼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使盡渾身本領,也熄不了一盞小油燈呢?在藏文大藏經中,佛說其中的原因是:聲聞是自私自利的心,不如老母發心廣大,所以熄滅不了這盞油燈。

  一般人會想:比起國王那麼廣大地供燈,老母只供一盞燈,不似上品供養吧!單從外境的物質上觀察,老母的供物確實很少,但老母發心是爲了一切有情,此發心的功德千千萬萬倍超過了前者。所以不是在口頭,而應從內心深處生起無僞廣大的善心來行善。如果實在做不到,就以相似造作的方式來發心,這非常重要。

  什麼是從內心深處發心和相似造作發心呢?比如一個人長途跋涉,正饑腸辘辘時,有人請他吃飯,這時他發自內心地渴求飲食,行爲也是由衷而主動,這是從內心深處發心的比喻。又有一人飯食已飽,某家請他吃飯,他也隨順,但他吃得很勉強,並不是從內心深處喜歡,這是相似造作發心的比喻。

  和比喻對應,發心也有兩種:一、從內心深處猛利地發心;二、因爲聽說發心的利益很大,心想:“既然功德那麼大,我也發一下吧!”下至相似發起這樣的心也有很大的利益。以相似造作發心的力量,來世會産生無僞的發心,而且以此發心將具有大能力,即相當于能令南贍部洲的衆生都往生極樂、乃至將彼等安置于佛果的大能力。

  所以,相似造作發心並不難懂,只要稍稍作意就可以發起,而且發起後也有大意義。

  善法成爲大還是小,關鍵依靠發心。比如,一串一百顆珠子的念珠,以一串爲單位,算是一;以十顆爲單位,算是十;以一顆爲單位,算是一百。同樣,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發心狹小,只是微小的善根;發心中等,就是中等的善根;發心廣大,就是廣大的善根。

  因爲,乃至供養一盞燈等,若是爲了今生和來世,就成了成辦今生和來世利益的因;若爲了自己解脫生死而超越輪回,就成了自己解脫的因;如果發心廣大、殊勝、圓滿,也成爲不僅幫助六道衆生,甚至可以幫助聲緣阿羅漢成佛的大善根。

  能不能盡心盡力按上品善心的要求,下至以相似造作的方式真正串習,極其重要。對上品善心的修習,諸多佛菩薩、祖師大德都造了觀修的次第,一般人沒有實修菩提心次第之前,按照上述這樣的發心修習也可以。

  有基礎的修行者應從以下修法中選擇一種實修:一、《普賢上師言教》中修菩提心的方法;二、《廣論》中七支因果修法;叁、《廣論》中自他相換修法。這叫修習“加行發心殊勝”。

  雖然身、語、外境上的行爲也是加行,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加行,關鍵是自己的發心。

  

《叁殊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