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五)▪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父親,身邊的妻子是前世的母親,而眼前的兒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投生來討債的。確實,“宿命知之,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可笑可憐。”這就是讓人極生厭離的輪回!

  思人間苦

  【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裏,一時倒下可憐。】

  十月住胎包藏在母親子宮的糞穢叢中,苦不堪言。一旦住胎期滿,頭向下倒著從膿血道裏擠出,可憐全身青瘀,哇哇哭叫。

  這兩句是講住胎和出胎的痛苦。首先看住胎之苦。“糞穢叢中”是講母親子宮裏汙穢不淨。“十月包藏難過”:十月住胎要感受很多難忍的痛苦,尤其在六根長成的階段,住胎的苦受十分強烈。母親喝冷一點,全身像被凍在冰裏一樣;母親吃熱一點,又像被大火焚燒一樣;母親吃得飽了,像一座山壓在頂上;母親肚裏餓了,又像被懸在空中;母親走得快了,好像被大風卷走一樣。總之,包藏在黑暗、狹窄、臭穢的母胎中,極爲難過。

  後一句講出胎之苦。“膿血道”是指母親的産道。到了臨産之際,以業風推動,胎兒的頭部轉動朝下,從母親的産道中出來。一個幾斤重的胎兒要從狹窄的骨輪中擠出,可想而知,有多麼危險。母子倆就像去鬼門關走了一趟一樣,經過巨大的掙紮,終于倒著頭生下來了,叫做“一時倒下可憐”。

  【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

  小時候懂什麼呢?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長大之後,開了見識,貪欲又隨著萌生起來。正追求名利、美色,貪著享受,轉眼間,衰老和疾病已經找上門來。很快,死亡又降臨了。人的一生就這樣匆匆走過。

  【風火交煎,神識于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幹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5],其去體也倍難。】

  到了死時,體內風火交煎,神識昏亂,沒有正常的知覺;精血枯竭的緣故,皮肉從外往內一層層地幹枯。四大分解時,沒有一個毛孔不像被針鑽那樣疼痛,每個孔竅都像被刀割般地痛楚。烏龜被烹煮時,活活剝殼還容易一些,神識將脫體離去時,比這更爲艱難。

  思生死苦

  這是觀察流轉生死的全景。

  【心無常主,類商賈[6]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7],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8]積骨,過彼崇山;莽莽[9]橫屍,多于大地!】

  我們的狂心安定不下,它像商人般四處奔波。我們的身體沒有固定形態,好似房屋頻頻搬遷。曠劫的輪轉中,大千世界的塵埃也難數盡往返之身;四海的波濤怎能計算別離之淚;每一世抛下的骨架,堆起來高聳雲天;一具具屍體挨著鋪開來,滿過大地。

  《菩薩處胎經》雲:“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舍身複受身,不離胞胎法。計我所經曆,記一不記余,純作白狗形,積骨億須彌。以利針地種,無不值我體,何況雜色狗,其數不可量,吾故攝其心,不貪著放逸。”(我無數劫來往返生死道,舍一身受一身,總不離胞胎之法。若不記其它,只記我曾受生過的白狗身,堆積骨架有上億須彌山之多。如果把這些白狗身鋪陳于地,以利針插下,處處可遇我的身軀,何況做雜色狗,更是不可計數。我因此而收攝住自心,不敢再貪著放逸。)

  《除憂經》雲:“數于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爲器。由互相鬥诤,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爲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于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後兩頌意思是:在六道中因鬥诤被截斷的頭顱,堆積起來,高過梵天;做昆蟲饑餓時啖食的土糞,能填滿大海,高高隆起。)

  問:爲什麼受每一類苦都無量呢?

  答:我們輪回轉生沒有初始,由于無始以來結生相續,我們轉世無量;由于轉世無量,我們所受的每一類苦都無量。

  綜觀叁世,輪回是無邊無際的苦海,墮在這生死海中最可悲哀。生死本來純粹是苦性,哪裏有真實的安樂呢?一切想在生死中尋覓安樂的行爲,就好像在廁所裏尋找香氣一樣可笑。

  【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

  假如沒聽過佛語沒看過佛經,誰目睹過這曠劫生死的流轉,誰覺悟這惑業苦輾轉相連的規律。如果依舊貪戀、癡迷,只恐怕萬劫千生,一錯百錯。

  問:爲什麼不聞佛語就不見此事、不知此理呢?

  答:我們爲業爲障,沒有宿命通不見前世,又無天眼通不見來世,所以鼠目寸光,只能見到今生一段,以這樣狹窄的心識怎麼能發現由十二緣起流轉生死的現象和規律呢?佛則是一切智,現量照見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情形,並由此而演說了有漏皆苦的法義。我們唯一依靠佛陀教法的光明,才見到輪回流轉的真相,覺察到曠劫生死的苦難。

  文中,“貪戀”對應十二緣起中的愛取,是能取後有生死的因緣。“癡迷”,就是把純苦性的輪回視爲有安樂,把無實義的生死視爲有實義。“一錯百錯”:一回錯了造成一百回的錯。“一錯”是指一次方向錯了,輪回本該出離,卻貪著它,這是方向上的錯誤,由這一貪著就掉入生死之中。“百錯”,就像一次被水沖走就會不斷被漂沖一樣。

  問:我們不改變現狀,真會萬劫千生、一錯百錯嗎?

  答:我們過去就是因爲愛著生死而流轉了無量世。如果我們不扭轉這種方式,那就會由無欺的緣起律重演過去的悲劇。也就是,如果沒有對生死發厭離心,沒有通達無我,而仍然像過去那樣貪執輪回,那麼以愛取爲因,必然取後有生死,而且在貪執的同時又加強同類習氣,來世仍會以貪執取後有,這樣輾轉不斷,百劫千生也不得解脫。中峰禅師詩雲:“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末休,當念只因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羁留。”(塵沙劫數完了,還有塵沙劫;數盡了塵沙,也沒數盡生死的劫數。當念只因一念未撇下貪愛,便把自己羁留在無邊的生死中。)《華嚴經》雲:“汝應憶念爲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諸欲。”(你應該憶念,曾爲五欲浪費了此身前的所有身體,現在爲求無上菩提,理應具足禁戒,由禁戒而摧伏種種愛欲。)《中觀四百論》雲:“未來無邊際,常時爲異生,如汝過去世,理應勿複爾。”(如果仍舊貪戀世間,未來還會有無邊的生死,就像你前世常時作凡夫那樣,所以,應以前者爲鑒,不應再愛著生死。)

  【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叁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

  暇滿人身就像優昙花那樣,極難出現,又極易消失。有因緣好修行的好時光,容易一晃就過去了,一旦浪費,就再難挽回。

  人身這一失去,就落入幽暗無光的惡趣之途,百劫千生也難再複人身。叁惡趣的惡報還要獨自去感受,真是苦不堪言,誰能代替呢?說到這裏,能不寒心嗎?

  (2)爲度自他而發菩提心

  【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爲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因此,應當截斷生死流、超出愛欲海,把自他有情都一同度到彼岸。曠劫以來的奇特功勳,在此一舉。以上是發菩提心第六因緣。

  無始以來一直未解決的生死問題,能夠了斷,就是曠劫殊勳。古德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身”是指五取蘊,只要五取蘊存在,就會無休無止地流轉下去,所以要努力修道來止息五取蘊。

  我們了解了自己的生死苦後,推己及人,就知道衆生個個都有五取蘊苦,由不忍衆生長劫漂流生死,就會發悲心拔除一切衆生的生死之苦,進一步發增上意樂,由自己一人承當起這個重擔,再由增上意樂的推動,誓取佛果。這就是由念生死苦而發起菩提心。

  --------------------------------------------------------------------------------

  [1] 曠劫來:從久遠劫以來。

  [2] 俄焉:忽而,表示時間極短。

  [3] 黑門:地獄黑暗無光,地獄之門叫做黑門。

  [4] 方寸:極小的部分。

  [5] 謝:離去。

  [6]商賈:做生意的商人。

  [7] 塵點:一個個極微塵的點。

  [8] 峨峨:高聳貌。

  [9] 莽莽:很密的相。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