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六)
7、尊重己靈故發菩提心
【雲何尊重己靈?】
怎樣由尊重己靈而發菩提心呢?
首先思維自性是佛,不知尊重而淪爲生死凡夫。其次不甘埋沒,尊重己靈,發起決定作佛之心。
“己靈”:自己的性靈,也叫佛性、如來藏。它非土石冥頑不靈,而是靈明的覺性,因此叫做性靈。這是自性住種性、是成佛的本源,當然要尊重、愛護。
谛閑大師解釋:“尊是尊崇,重是鄭重。世人不知自己心性是佛,一味向外馳求,自暴自棄。現在省庵大師提出“尊重”二字,意思是讓人歸到一念,不要東奔西馳,不要東想西想,收在一處,一心不亂,此心當下和釋迦如來平等無二。”
(1)悔悟心性埋沒
【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
思維:我現在這一念心性直下與佛無二無別,爲什麼佛早成正覺,而我們昏迷顛倒至今仍做凡夫?佛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們只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樣的,迷悟卻有天淵之別,靜下心來想想,怎麼不羞恥呢?
這一念心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外面,所以說“現前一心”。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直下與佛無別。佛在臘八日,夜睹明星豁然開悟,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無師智、一切智、自然智自得現前。”可證衆生與佛心性無二。
“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但”指凡夫現相只有叁種雜染——業雜染、煩惱雜染、生雜染。果上,多生累劫跳不出生死,叫纏縛;因上,具有生死之因——業和煩惱。這叁種叫做業障、煩惱障、報障。
問:怎麼只有業、煩惱、生死纏縛呢?不是本具與佛同等的心性嗎?
答:雖然從本體上說,衆生心性與佛同等,但就現相而言,衆生迷失本性,以無明爲因,只顯現惑、業、苦的雜染境界,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爲佛,只名衆生。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
就像一顆無價寶珠陷沒在淤泥裏,把它看成破磚爛瓦,不加愛惜尊重。(“無價寶珠”比喻一念心性。“淤泥”比喻煩惱。“瓦礫”喻八識。)
意思是,不知尊重己靈,反而隨順迷亂因緣,起貪、嗔、癡,造殺、盜、淫,顯現生老病死的凡夫相。這樣枉自沈淪,便是辜負己靈。
(2)尊重己靈而發菩提心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
既然知道自己心中有顆無價寶珠,就應該善加愛護,令其顯發。怎樣顯發呢?就是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在修德有功時,顯發自性功德。
《徹悟語錄》雲:“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現前離念靈知耳。諸佛以隨悟淨因緣,悟之又悟,淨之又淨,悟淨之極,故其靈知橫遍豎窮,廣大無外。衆生以隨迷染因緣,迷之又迷,染之又染,故其靈知局然促然,介爾[1]微劣也。然即此介爾靈知,與諸佛廣大靈知,觌體不二,毫發無差,使其得隨悟淨之緣,業盡情空。則此介爾之靈知,當下轉爲廣大無外之靈知矣。(衆生與佛不二、平等共有的,唯是這現前離念的靈知。諸佛因隨覺悟、清淨因緣,覺悟又覺悟,清淨又清淨,悟淨到極點,所以靈知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廣大無外。衆生因隨迷亂染汙因緣,迷亂又迷亂,染汙又染汙,所以靈知狹小短促,微小下劣。然而,這微小靈知本和諸佛廣大靈知本體不二,沒有毫發許的差異。假使能隨覺悟、清淨的因緣,使令業盡、情空,微小靈知當下便轉爲廣大無外的靈知。)
這樣就知道,我們要多利他多積累福慧資糧,隨順覺悟清淨的因緣,來助發自性;如果顛倒分別,起煩惱造惡,隨順迷亂染汙的因緣,就會障蔽佛性。所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才是尊重己靈。隨意造惡埋沒佛性,則是作賤自己。
【如珠被濯[2],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辜佛化,不負己靈。是爲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就像寶珠埋在淤泥裏,應該想方設法把它取出來,清洗幹淨,然後高懸在勝利幢上,內外透徹、放大光明、勝伏一切(“珠”喻心性,“被濯”喻無量善法對治的修德,“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喻性德顯發。),這才不辜負佛的教化和自己的佛性。這是發菩提心第七因緣,就是由尊重己靈而發起作佛之心。
總之,了義經中宣說了一切衆生都具有如來藏,我們聽聞之後,知道顯發了自己的自性就是成就菩提,由此發起苦行求道的勇悍之心,就是由尊重己靈而發起菩提心。
8、忏悔業障故發菩提心
【雲何忏悔業障?】
怎樣由忏悔業障而發菩提心呢?
首先審查自己的業障程度,其次由因推果,測知未來遭受的果報,由此認識到自己業障深重,必須發菩提心來對治罪業種子。
(1)審查業障程度
如何審查呢?就是叁個推知,由小罪推知重罪,由短時推知長時,由粗戒推知細戒。
由小罪果報推知重罪果報:
【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3]中。吉羅[4]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經上說犯一個惡作罪需要墮入地獄在約四天王天五百歲(約人間九百萬年)的時間裏受苦,連造微小的惡作罪都受報如此慘重,何況犯僧殘罪、他勝罪等。
由短時造罪推知長時造罪: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恒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5]。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我們對戒律不夠尊重,並沒有遵照戒律認真行持。
一舉一動時常違背戒律,連吃飯、喝水都在犯戒。統計下來,短短一天中就造下了無數罪業,何況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業更是盡虛空界無法容納。
由粗戒推知細戒: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爲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爲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
且不談很高的戒,單單以最粗的五戒來說,十人有九人違犯,而且犯後少有坦白發露,多半覆藏于心。這樣連居士五戒都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戒?(就是這些戒中犯戒和沒如法忏悔的地方非常多。)問起是什麼身份,都說是比丘,以戒的標准來衡量,尚不足爲滿分優婆塞,怎麼不慚愧呢!
(2)觀察未來果報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
要知道,佛製戒律不受則已,受了就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了終究要墮惡趣。這是因果的必然規律,並不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
這樣衡量下來,我們的業障非常嚴重,五戒尚持不圓滿,何況叁乘種種戒律;一天都犯這麼多戒,何況終生乃至曆劫;造一個惡作罪都要感受漫長、慘重的果報,何況種種重罪?
這樣嚴重的罪業,如果不忏悔,決定會感召惡趣果報,但要淨除罪業,單憑微小的對治法到哪一天才能忏淨呢?所以,唯有發菩提心,才能有力淨治罪業,否則前途不容樂觀。
(3)淨障必須發心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衆生求哀忏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爲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如果沒有哀愍自他犯戒之苦,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一切衆生求哀忏悔。來摧伏罪業種子,那麼千生萬劫的惡報無處可逃,一旦罪業成熟,只有淚流滿面地自食苦果。這是發菩提心第八因緣。
“自愍愍他,自傷傷他”:哀愍自傷的同時,也愍憐一切造罪衆生。“身口並切”:忏悔時身懇切、口懇切。“聲淚俱下”:一邊發露一邊哭泣。“普與衆生求哀忏悔”:與一切衆生一同忏悔,代一切衆生忏悔。
犯戒罪垢,不發菩提心則難以清淨。必須發起菩提心,借助發心的威力加以忏除。《入行論》雲:“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9、求生淨土故發菩提心
【雲何求生淨土?】
怎麼說由求生淨土而發菩提心呢?
首先思維今生必須往生淨土的原因,其次應明白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福德莫過于念佛,多善根莫過于發心,而且,求生淨土不發菩提心,則不能和大乘道相應,不能和彌陀本願相應;發心不求生淨土,則容易遇緣退轉,因此發心和求生淨土不可缺一。爲了求生淨土的緣故,應當發菩提心。
(1)求生淨土的原因
【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
在娑婆世界修行進步困難,以困難的緣故,多生累劫也沒有修成。在極樂世界修行成佛容易,以容易的緣故,一生便可成辦。
問:爲什麼在此土修行累劫也未得成就?
答:如《淨土十疑論》所說,濁惡的世界,煩惱強盛,凡夫未得無生忍力,心隨境轉,爲聲色所纏,稍一失足,就墮落惡趣。縱然得到人身,也難值遇聖道。或者以布施、持戒的福力生在人中,富貴自在,雖遇善知識,也不生信心依止,荒迷放逸,造作衆罪。以惡業力,墮入惡趣。經無量劫,從地獄脫出,受貧賤身。假使不遇善知識,又墮地獄。如此輪回往複,直到如今,人人如此。所以,在此土修行,內外障緣極多,致使無始劫來也未成就。
問:爲什麼往生西方修行可以一生成佛?
答:在淨土修行只進不退,壽命又無量,故可一生成佛。爲何只進不退?因爲不生煩惱。爲何不生煩惱呢?因爲因緣不具。
《瑜伽師地論》說到生煩惱有六種因緣:煩惱隨眠(種子);引生煩惱的對境;猥雜;言論;串習;非理作意。我們觀察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宣演法音,六塵清淨,引生善心,佛光照觸,身心柔軟,增益菩提心,故無引生煩惱的對境;導師阿彌陀佛,眷屬海衆菩薩、多有一生補處,時時聞法念道,故無惡友猥雜、邪師言論;恒時串習妙法,如理…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