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六)▪P3

  ..續本文上一頁以後者的供養最爲殊勝,其福德無有邊際。)

  《般若經》說:“若菩薩但舍財寶七珍,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衆生,雖經恒河沙劫,得福猶少。”“若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如果菩薩只布施七寶珍財而不發心成佛度衆生,那麼縱經恒河沙劫布施,也只獲得少量福德。如果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衆生,即使只作少量布施,也能獲得無量福德。)

  《入行論》說:“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僅僅想我要治愈一切有情的頭病,具此饒益心,也能獲得無盡福德,何況發心欲遣除有情無量苦惱,欲成就有情無量功德,其善根比虛空更廣大。)“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其余善行如芭蕉樹,生果一次就會窮盡,而發菩提心的善根不僅無有窮盡,而且會輾轉不斷地增長。)

  由于發菩提心的善根無量無邊、輾轉無盡,初發菩提心就已經超過小乘曆劫修行的善根。《聖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就像金剛寶石縱然破碎,也能映蔽一切黃金美飾。同樣發起菩提心,縱然沒修六度,也能映蔽小乘一切功德。)可見一發大心便超過小乘曆劫修行的善根。

  《大智度論》中的公案:

  過去有位六通阿羅漢,帶著一個小沙彌跟隨在後面給他背行囊。

  沙彌想:我應該精勤求證無上菩提。

  阿羅漢馬上取過行囊來自己背。

  不多時,沙彌又想:佛道久遠,難以成就,不如自證聲聞果早點解脫。

  阿羅漢又把行囊放在他肩上,讓他走在後面。

  這樣反反複複有很多次。小沙彌說:“老和尚,你是不是有點顛叁倒四,爲什麼換來換去?”

  阿羅漢說:“我並沒有糊塗,你前面發心求佛果,是菩薩中人,地位比我高,因此我應該自己背行囊,跟在你後面。後來,你又希求聲聞果位,不發心救度衆生,地位比我低,當然應該在後面爲我背行囊。”

  小沙彌大吃一驚,從此志向堅定,精勤不懈地求證佛果。

  公案中,小沙彌最初發起菩提心就已經超過六通阿羅漢,原因是他在發心的當下已經轉成佛子的身份,比阿羅漢尊貴。就像剛剛誕生的太子還在襁褓中,但對這未來的國王,連功勳卓著的老臣也要恭敬致禮。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爲?發心原爲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

  念佛本來是期望成就佛果,不發菩提心,念佛爲了什麼呢?(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不發心等于沒有種子,沒有種子就不能得果,所以說“雖念奚爲”。)發菩提心本是爲了修行菩薩道,不往生淨土,雖然發了心,也容易退轉。

  這是講:一、念佛必須發心,不發心就沒有成就佛果及淨土的種子;二、發心必須往生,不往生就容易中途遇緣退轉,原因是:凡夫沒有獲得無生忍力期間,在苦海中救度衆生沒有保障,因此應該首先往生淨土,依靠佛力住持,成就無生法忍。《往生論》中說:“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救苦衆生。”(願遊戲地獄的人,必須往生西方,證得無生法忍之後,再入生死救苦衆生。)

  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說:“無量壽經叁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無量壽經》叁輩往生中,雖然行持上有優、劣,但沒有不發菩提心的。這菩提心就是願作佛的心(不求阿羅漢果和人天福報),願作佛的心就是度衆生的心(成佛,目的就是爲了度衆生),度衆生的心就是攝取衆生往生佛國的心(衆生沒成就時像小鳥不能離枝,需要有所依靠,度衆生就要把衆生攝取到有佛國土,使他有依靠)。因此,發願往生極樂的人應發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只是聽說淨土常享安樂,爲享樂而發願往生,也不得往生。)所以,發菩提心才能和佛果相應,和佛攝生成佛的大願相應,和淨土相應。

  朝鮮元曉大師在《宗要》中說:“此心果報,雖在菩提,而其花報,在于淨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此。”(菩提心的果報,雖在佛果菩提,但其花報則在淨土。原因是:菩提心的量廣大無邊際、長遠無限量,果隨因行,故感得廣大無邊際的依報淨土和長遠無限量的正報壽量。除了菩提心,其它法都不能如此。

  【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爲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因此,首先發菩提心播下菩提種子,再以念佛之犁精勤耕耘,則自然增長菩提道果(發心是因,喻爲播種。念佛爲緣,喻爲犁耕。因緣和合,自然增長菩提道果。)。乘著佛的大願船入于淨土大海,則決定往生西方。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九因緣。

  我們要有遠大的目光,不僅爲了這一生往生極樂應發菩提心,而且爲了往生之後速證無生忍力、普度衆生,也應發菩提心。換句話說,我們是否發心和發心的程度如何,直接關系到能否往生及往生後的品位高低、成就快慢,所以目前要重視因地的栽培,因大,果就大;因圓滿,果就圓滿;因強,果就速證。現在勵力發菩提心,將來往生西方就能真正圓滿大願。以這個原因,發普賢願回向往生極爲關鍵,由此會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就。《普賢行願品》說,以普賢願王的引導,臨命終時一刹那頃即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極樂,就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等,見自己生于蓮花中,得到佛的授記,之後,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遍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中,以智慧力隨衆生意樂而作利益。不久,在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就菩提,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的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窮盡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從果而知因,爲果而修因,爲了往生淨土速得成就,從現在開始就要注重發菩提心、發普賢願。

  --------------------------------------------------------------------------------

  [1] 介爾:微小。

  [2] 濯:洗滌。

  [3] 泥犁:地獄的梵音。

  [4] 吉羅:即突吉羅,譯爲惡作罪,是犯比丘戒中最輕微的罪業。

  [5] 屍羅:戒律的梵語。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