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意,故无烦恼串习、非理作意。这样衡量,虽然凡夫往生还有烦恼种子,但净土没有令烦恼现行的助缘,故决定不生烦恼。
我们说“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这里的身是指五取蕴,只有息灭五取蕴才能从轮回中解脱。怎样息灭五取蕴呢?往生净土就是巧妙的方法,因为往生之后,莲花化生,得到清虚之身、无极之体,随之就脱离了随惑业自在的取蕴身,超出旷劫生死,再加修行只进不退,又有无量寿命,当然一生成佛。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就像世间的道路有难行、易行的差别,陆地上步行辛苦,水中乘船则安乐,同样,菩萨道既有勤行精进,也有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而速达不退地的,信愿往生就属于这样的易行道。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因此,往昔圣贤,人人趣向西方;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一法门。在当今的末法时代修行,没有比往生净土更紧要、更应机的法门了。
“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圣者菩萨方面,文殊菩萨愿往生偈:“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普贤菩萨同样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开示最胜方便时说:“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楞伽经》授记:“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有大名称、大功德的龙树比丘,证得初地后,往生极乐世界。)世亲菩萨造《往生论》发愿往生:“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汉地祖师方面,比如,晋朝的慧远大师,了悟大般若的甚深义,号称东方护法菩萨。慧远大师六时念佛,十一年中曾经三次亲睹圣像。最后一次是刚起定时,看见佛身遍满虚空,圆光中有许多化佛,观音、势至站立两边,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上下回流,演说苦、空、无常、无我。
佛说:我以本愿力来安慰你,七日后你当往生我的佛国。
到了这一天,慧远大师果然端坐往生了。
天台宗智者大师,母亲有身孕时,梦见五彩烟云,萦绕怀抱。大师诞生之日,屋内洞然通彻,一片光明。
大师生下来时眼睛有双重瞳孔,睡时一定双手合掌,端坐必定面向西方。到大一点时,见佛像就礼拜,遇僧人就恭敬。
十八岁出家读诵《法华经》,兼通律藏。因为他天性喜爱禅悦,就到光州大苏山拜见慧思禅师。
禅师见面就说:昔日我们同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宿缘牵引,今日又相逢。当时就给他指示普贤道场,宣说四安乐行。
大师在此山修习法华三昧,到第三天夜晚,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豁然,寂然入定,通达实相。从此创立一家教观,成为万代宗祖。曾造《净土十疑论》、注疏《十六观经》极谈净土。
大师化缘已毕,就到石城寺对弟子说:我要在此地往生。说完让人施设床座朝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般若、观音。又叫人多燃香火,唱念《无量寿经》和《观经》经题,随后赞叹说:“四十八愿,庄严净土。花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庄严净土,西方花池宝树,具缚凡夫容易往生,却无人归去。地狱火车相现前时,一念真诚改悔尚能往生,何况戒慧熏修的圣行道力,一定功不唐捐)又说:“我的师友现在随观音、势至来接我了。”说完端坐,如入禅定般,安祥往生。
唐代百丈大师是马祖禅师的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同宗仰,他所制定的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一致归向净土。比如,为病僧制定的念诵仪轨说:“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最后回向伏愿说: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此生因缘未尽,就尽早身体康复。死缘已到,大命难逃,就直接往生西方。)又丛林津送亡僧时,大众念诵回向伏愿言:“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心识超升清净佛国,远离尘劳苦恼。上品莲花开敷,佛授一生成佛记莂。)至于荼毗时,不作其它法事,只规定维那师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样十唱,大众随念十声。唱念后,回向说:“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这些祈愿文句都明显指归净土。
从百丈大师制定清规至今一千多年来,天下丛林都按此规矩津送亡僧,有人以这一根据说:“合五家宗派,尽天下禅僧,无不归向净土。”
唐代清凉国师绍继华严祖位,世称文殊化身,他指示阿弥陀佛即卢舍那佛,并注疏《观经》弘扬净土。
宋代永明禅师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曾在国清寺修习法华忏,禅观中,现见观音以甘露灌口加持,从此辩才无碍。
禅师因宿愿未得决定,就亲自登上智者禅院,作了两个阄,一是“一心禅定”二为“万行庄严净土”,禅师精诚祈祷,七次都拈到净土阄。以此因缘一心修持净业。
平时他每天作一百零八种佛事,晚上则到其它山峰行道念佛,附近的人们常听到空中传来海螺天乐的妙音。
他一生共持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时常给大众授菩萨戒,施食鬼神,买放生命,这些功德都回向净土。并撰著《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处最为切要,作《四料简》特赞净土。
七十二岁时,一天早起,焚香告别大众,结跏趺坐,坐化而去。
后来有位临川僧人,经年右绕大师的遗塔。问他缘故,他说:我生病去过冥府,见阎王殿左边供奉了一幅僧像,阎罗王精勤对像礼拜。我私下打听,得知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已往生西方上上品。阎罗王敬重禅师道德,因此供奉画像,殷勤礼敬。
宋代圆照宗本禅师,出家后参天衣怀禅师开悟。平时他密修净土。当时有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处宫殿庄严美妙,佛国的人告诉他:这是等待圆照禅师的到来。
又有一位大德来到慧林寺,向圆照禅师顶礼供养。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我在定中见了一朵金莲花,有人说是等待慧林寺的圆照禅师。
禅师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寺。在他即将圆寂时,沐浴更衣,弟子都围绕在身边请他留偈。
他说:我平日懒得写偈,今天作什么偈子。平常要躺就躺,今天也不必特地端坐。
说完拿笔交待完后事,笔一扔就走了,好像熟睡的样子。
明朝中峰禅师,得法高峰老人。学者尊仰,如泰山北斗。他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曾撰写《怀净土诗》一百首,劝人念佛。
以上介绍了汉地祖师归向净土的事迹,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尊宿、法师、律师,修持净土,归向西方。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比如,佛说《华严经》、《宝积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阿弥陀经》、《文殊问般若经》、《法华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都归宿西方净土;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世亲菩萨造《往生论》等,无不崇尚西方净土。
总之,往生西方是易行道的缘故,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是末法时代最简便、最契合时机的法门。
(2)求生净土和与发菩提心须并运双修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然而,《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就是,少善根不生净土,多福德乃能成办。说到多福德,莫过于执持名号;说到多善根,莫过于发广大心。因此,暂时执持圣号已胜过布施百年之福,一发大心就超越历劫修行善根。
引圣言证明执持名号是多福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中说:“如来名号是无量福德无穷无尽的源泉,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的力量成就诸佛名号,在世间显然是利乐根本。”
《游心安乐集》云:“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总念万德。”(诸佛名号是由万德而成就的,能一念持念万德洪名,就在这一念中总的念了佛的万德。)
《弥陀要解》云:“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六度万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佛以大愿大行成就万德洪名,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以名号召来佛的万德,佛功德不可思议,故佛名号不可思议;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令散乱称名也成成佛种子,信愿执持更可径直登上不退地。)
通过上面的教证可以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由佛的万德成就,执持名号就能召来佛的万德,直接登不退地,因此远远超过一般布施的福德。经云:“若人执持佛名号,心中具信不弃舍,善胜日日供诸佛,满十方刹恒沙宝。”(如果执持佛号,有信心而不舍弃,则胜过每天以充满十方世界的恒沙七宝供养诸佛的善根。)《涅槃经》说:假使一个月中常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比不上有人念佛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引经论证明发菩提心是多善根
《勇授问经》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如果菩提心的福德具有形相,即使以虚空为器也无以容纳。如果有人以七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佛刹供养佛陀,又有人合掌敬礼大菩提,…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