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六)▪P2

  ..續本文上一頁作意,故無煩惱串習、非理作意。這樣衡量,雖然凡夫往生還有煩惱種子,但淨土沒有令煩惱現行的助緣,故決定不生煩惱。

  我們說“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裏的身是指五取蘊,只有息滅五取蘊才能從輪回中解脫。怎樣息滅五取蘊呢?往生淨土就是巧妙的方法,因爲往生之後,蓮花化生,得到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隨之就脫離了隨惑業自在的取蘊身,超出曠劫生死,再加修行只進不退,又有無量壽命,當然一生成佛。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就像世間的道路有難行、易行的差別,陸地上步行辛苦,水中乘船則安樂,同樣,菩薩道既有勤行精進,也有以信心爲方便容易修行而速達不退地的,信願往生就屬于這樣的易行道。

  【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

  因此,往昔聖賢,人人趣向西方;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一法門。在當今的末法時代修行,沒有比往生淨土更緊要、更應機的法門了。

  “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聖者菩薩方面,文殊菩薩願往生偈:“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普賢菩薩同樣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開示最勝方便時說:“專意念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楞伽經》授記:“大名德比丘,厥號爲龍樹,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有大名稱、大功德的龍樹比丘,證得初地後,往生極樂世界。)世親菩薩造《往生論》發願往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漢地祖師方面,比如,晉朝的慧遠大師,了悟大般若的甚深義,號稱東方護法菩薩。慧遠大師六時念佛,十一年中曾經叁次親睹聖像。最後一次是剛起定時,看見佛身遍滿虛空,圓光中有許多化佛,觀音、勢至站立兩邊,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上下回流,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佛說:我以本願力來安慰你,七日後你當往生我的佛國。

  到了這一天,慧遠大師果然端坐往生了。

  天臺宗智者大師,母親有身孕時,夢見五彩煙雲,萦繞懷抱。大師誕生之日,屋內洞然通徹,一片光明。

  大師生下來時眼睛有雙重瞳孔,睡時一定雙手合掌,端坐必定面向西方。到大一點時,見佛像就禮拜,遇僧人就恭敬。

  十八歲出家讀誦《法華經》,兼通律藏。因爲他天性喜愛禅悅,就到光州大蘇山拜見慧思禅師。

  禅師見面就說:昔日我們同在靈山會上聽《法華經》,宿緣牽引,今日又相逢。當時就給他指示普賢道場,宣說四安樂行。

  大師在此山修習法華叁昧,到第叁天夜晚,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豁然,寂然入定,通達實相。從此創立一家教觀,成爲萬代宗祖。曾造《淨土十疑論》、注疏《十六觀經》極談淨土。

  大師化緣已畢,就到石城寺對弟子說:我要在此地往生。說完讓人施設床座朝向西方,專稱阿彌陀佛、般若、觀音。又叫人多燃香火,唱念《無量壽經》和《觀經》經題,隨後贊歎說:“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花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西方花池寶樹,具縛凡夫容易往生,卻無人歸去。地獄火車相現前時,一念真誠改悔尚能往生,何況戒慧熏修的聖行道力,一定功不唐捐)又說:“我的師友現在隨觀音、勢至來接我了。”說完端坐,如入禅定般,安祥往生。

  唐代百丈大師是馬祖禅師的傳道嫡子,天下叢林共同宗仰,他所製定的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一致歸向淨土。比如,爲病僧製定的念誦儀軌說:“集衆同聲,舉揚一偈,稱贊阿彌陀佛。再同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最後回向伏願說: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徑歸安養。”(此生因緣未盡,就盡早身體康複。死緣已到,大命難逃,就直接往生西方。)又叢林津送亡僧時,大衆念誦回向伏願言:“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心識超升清淨佛國,遠離塵勞苦惱。上品蓮花開敷,佛授一生成佛記莂。)至于荼毗時,不作其它法事,只規定維那師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樣十唱,大衆隨念十聲。唱念後,回向說:“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這些祈願文句都明顯指歸淨土。

  從百丈大師製定清規至今一千多年來,天下叢林都按此規矩津送亡僧,有人以這一根據說:“合五家宗派,盡天下禅僧,無不歸向淨土。”

  唐代清涼國師紹繼華嚴祖位,世稱文殊化身,他指示阿彌陀佛即盧舍那佛,並注疏《觀經》弘揚淨土。

  宋代永明禅師參天臺韶國師發明心要。曾在國清寺修習法華忏,禅觀中,現見觀音以甘露灌口加持,從此辯才無礙。

  禅師因宿願未得決定,就親自登上智者禅院,作了兩個阄,一是“一心禅定”二爲“萬行莊嚴淨土”,禅師精誠祈禱,七次都拈到淨土阄。以此因緣一心修持淨業。

  平時他每天作一百零八種佛事,晚上則到其它山峰行道念佛,附近的人們常聽到空中傳來海螺天樂的妙音。

  他一生共持誦《法華經》一萬叁千部,時常給大衆授菩薩戒,施食鬼神,買放生命,這些功德都回向淨土。並撰著《萬善同歸集》,指歸淨土處最爲切要,作《四料簡》特贊淨土。

  七十二歲時,一天早起,焚香告別大衆,結跏趺坐,坐化而去。

  後來有位臨川僧人,經年右繞大師的遺塔。問他緣故,他說:我生病去過冥府,見閻王殿左邊供奉了一幅僧像,閻羅王精勤對像禮拜。我私下打聽,得知是杭州永明延壽禅師,已往生西方上上品。閻羅王敬重禅師道德,因此供奉畫像,殷勤禮敬。

  宋代圓照宗本禅師,出家後參天衣懷禅師開悟。平時他密修淨土。當時有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處宮殿莊嚴美妙,佛國的人告訴他:這是等待圓照禅師的到來。

  又有一位大德來到慧林寺,向圓照禅師頂禮供養。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說:我在定中見了一朵金蓮花,有人說是等待慧林寺的圓照禅師。

  禅師晚年住在蘇州靈岩寺。在他即將圓寂時,沐浴更衣,弟子都圍繞在身邊請他留偈。

  他說:我平日懶得寫偈,今天作什麼偈子。平常要躺就躺,今天也不必特地端坐。

  說完拿筆交待完後事,筆一扔就走了,好像熟睡的樣子。

  明朝中峰禅師,得法高峰老人。學者尊仰,如泰山北鬥。他說:“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曾撰寫《懷淨土詩》一百首,勸人念佛。

  以上介紹了漢地祖師歸向淨土的事迹,除此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尊宿、法師、律師,修持淨土,歸向西方。

  “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比如,佛說《華嚴經》、《寶積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阿彌陀經》、《文殊問般若經》、《法華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都歸宿西方淨土;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世親菩薩造《往生論》等,無不崇尚西方淨土。

  總之,往生西方是易行道的緣故,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是末法時代最簡便、最契合時機的法門。

  (2)求生淨土和與發菩提心須並運雙修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

  然而,《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就是,少善根不生淨土,多福德乃能成辦。說到多福德,莫過于執持名號;說到多善根,莫過于發廣大心。因此,暫時執持聖號已勝過布施百年之福,一發大心就超越曆劫修行善根。

  引聖言證明執持名號是多福德: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隨念叁寶經釋》中說:“如來名號是無量福德無窮無盡的源泉,以法性、緣起、大願、叁摩地、善根不可思議的力量成就諸佛名號,在世間顯然是利樂根本。”

  《遊心安樂集》雲:“諸佛名號,總萬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總念萬德。”(諸佛名號是由萬德而成就的,能一念持念萬德洪名,就在這一念中總的念了佛的萬德。)

  《彌陀要解》雲:“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六度萬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佛以大願大行成就萬德洪名,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以名號召來佛的萬德,佛功德不可思議,故佛名號不可思議;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令散亂稱名也成成佛種子,信願執持更可徑直登上不退地。)

  通過上面的教證可以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由佛的萬德成就,執持名號就能召來佛的萬德,直接登不退地,因此遠遠超過一般布施的福德。經雲:“若人執持佛名號,心中具信不棄舍,善勝日日供諸佛,滿十方刹恒沙寶。”(如果執持佛號,有信心而不舍棄,則勝過每天以充滿十方世界的恒沙七寶供養諸佛的善根。)《涅槃經》說:假使一個月中常常以衣食供養恭敬一切衆生,比不上有人念佛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引經論證明發菩提心是多善根

  《勇授問經》說:“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于彼。若人以諸寶,遍滿恒沙數,諸佛刹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如果菩提心的福德具有形相,即使以虛空爲器也無以容納。如果有人以七寶充滿恒河沙數的佛刹供養佛陀,又有人合掌敬禮大菩提,…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