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七)
10、令正法久住故發菩提心
【雲何令正法久住?】
怎樣由令正法久住而發菩提心呢?
首先思維目前佛教的狀況及佛教興衰與衆生的關系,在反複思維之後,內心會不忍聖教衰殘而油然發起誓願成佛護持正法的菩提心。《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到發心四緣,有一緣就是不忍聖教衰微,也就是菩薩深切認識到如果聖教不滅,就能讓無量衆生脫離苦難,爲令正法久住,菩薩發心求佛智慧,使正法永住世間。下面的內容和《菩薩地》所說基本一致。
(1)思正法衰殘
【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爲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
佛無量劫以來爲了我們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最終圓滿福慧資糧,成就無上菩提。佛成道後轉妙*輪、普度衆生,到度盡有緣衆生時,佛就示現入于涅槃。佛滅度後,又過了兩千多年,佛教的正法和像法都已經滅盡了,到現在只剩下末法(佛法只剩下一點點枝末,到了快滅盡的邊邊上),就是教法(經律論)和證法(戒定慧)快要從人心中消失了。
【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
這是講末法時代佛教的衰相。
“有教無人”:只有文字的教法,而沒有人依教聞思修行。千經萬論塵封大藏,無人閱讀、開演、弘揚、更無人依教修行,最後,卷帙浩繁的大藏經除了被陳列在櫥櫃裏供人供養之外,誰也不理會裏面在說些什麼。
“邪正不分,是非莫辨”:既然無人按聖教聞思修,人們內心被無明籠罩,分不清邪正,辨不明是非,邪惡視爲正直,假相視爲實義,染汙視爲清淨,狂亂視爲自在,放逸視爲灑脫,名利視爲成就,貪愛視爲慈悲,苟且偷生視爲厭世出離,耽著生死視爲利益世間,慢幢高樹視爲具德莊嚴。
“競爭人我,盡逐利名”:佛教內部處處可見競爭攀比,他有多少徒衆、建了多大的寺院、有多少頭銜,我要比他徒弟多、供養多、寺院大、知名度高。或者,居士互相競爭名利,我是大居士,我的隊伍要壯大,我做的功德要更多。難得有人修出離心、菩提心、般若行,不是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都是口談修行、心逐名利。
“舉目滔滔,天下皆是”:“滔滔”即發大水時,到處是水,比喻末法時代惡相充滿大地,舉目看來,全世界都在濁惡混亂的狀況中。
“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不知道佛是何人、聖法是何涵義、僧伽是何稱呼,連基本的叁寶涵義都渾然不知。
世親菩薩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佛的正法有教、證兩種,有人對教證二法受持、宣講、修行,佛法就安住于世間。)以這條標准來衡量,現在對教證二法受持、演說、修行的人越來越少了,佛教正進入衰落的末法時期。
(2)爲令正法久住而發心
【衰殘至此,殆[1]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爲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于己,外無益于人;生無益于時,死無益于後。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
佛教已衰殘到這種地步,幾乎不忍言說。每次想起聖教衰弱,就禁不住傷心而落淚。身爲佛子,一切現前、究竟的安樂都是佛陀賜予的,連名字都叫釋子,竟不能報答佛恩、振興聖教,往內,對自己的身心沒做到利益;往外,對衆生也沒做到實際利益;活著,不能挽救這個時代;死了,不能利益千秋萬代。天雖然崇高,卻蓋不住我,地雖然厚重,卻載不起我,天地難容的極重罪人不是我又是誰呢?
【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于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于來世。】
由此悲痛無以忍受,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就在這時,我頓時忘記自己的下劣淺陋,爲了聖教和衆生,忽然發起大心,雖然以自己的綿薄之力不能在此時挽回末法的氣運,但我仍然懷著護教大願,決志于來世護持佛陀正法。
【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爲忏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于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東方,劫運爲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
爲此,我偕同道友來到道場,禮忏修法,建立這個法會,發四十八願,願願發心救度衆生;期盼以百千劫的深心,心心作佛。(以極深的願心在百千劫裏念念作佛。)從今天開始,盡未來際奉行大願,這一生決志歸向極樂世界。在那裏花開見佛,證得無生法忍之後,再回入娑婆世界,讓佛日重放光輝,讓法門再度闡揚,讓此方如海的僧衆離染清淨,讓人民受到佛法的教化,讓佛法的劫運延遲轉變,讓正法永住世間。
問:爲什麼爲使正法久住,需要在此生往生極樂世界?
答:因爲要實現令正法久住的願望,需要自身有極大的能力,而往生極樂,花開見佛,獲無生忍。在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後,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悉獲成就。此後再回入娑婆世界,自己有叁身四智,加上彌陀護念、諸佛攝受,如同衣錦還鄉、順風搖橹,無求不利,無往不前。菩薩先必求生西方,再回入娑婆護法度生,原因就在這裏。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淨土教言》中說:“以一切所知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功德者,獲得佛果的因,即是行持無量菩薩行。想要修學菩薩行並欲救度一切衆生擺脫危難、具有大悲心的人……令他們輕而易舉便可圓滿一切普賢行願的殊勝方便,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其原因爲:依靠佛陀的願力和智慧力,僅以信心希求心便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無勤而獲得信力等勝妙功德,不會退轉,將圓滿一切普賢行。佛徹見此理後,在《普賢行願品》中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爲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這只是我的一點真實苦心。是爲發菩提心第十因緣。
叁、流通分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
這樣,十種發心的因緣都已完備地認識了,發心的八種相貌也已完整地了解了,由此便“趨向有門,開發有地”。發菩提心不再是籠統含糊,已指示了門徑,可以趨向;開示了方法,可以開發,剩下來就靠自己努力了!
【相與得此人身,居于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于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發菩提心需要具備身心、內外各方面的條件,這是人生最具深遠意義的大事。缺少因緣不能發心固然可憐,具備因緣而不願發心就更加可惜。省庵大師苦勸大衆及時發菩提心,不必拖延等待。
我們都得到了人身,生長在佛法住世的中國,六根無病、四大輕安,對叁寶又有信心,又沒有魔障幹擾,這已經夠幸運了,何況又能出家,又能受具足戒,又能遇殊勝道場,又能聽聞佛法,又能瞻仰舍利,又能修習忏法,又能值遇善友,又有殊勝法緣,億萬人中有幾人具有這等福份?在這萬緣具備時不發菩提心,還等到何時呢?
稀有難逢的因緣集聚了,就應該爲一切衆生發菩提心,這是關乎自己慧命和群生利益的首要之事。“心發則佛道堪成,願立則衆生可度”,爲了衆生和佛道,有佛性的人應及時發菩提心。
【惟願大衆,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
唯願大衆哀愍我的一腔愚誠,可憐我的一番苦志,和我一起來建立大願發此菩提心。沒發起的,現在發起;已發起的,令其增長;已增長的,令其相續。
菩提心需要年年發、月月發、日日發、時時發,所謂“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須臾不可離。《發心儀軌》雲:“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發菩提心並不是單憑口裏念念就大事了畢,而是要從入門開始直至成佛,時時堅持,輾轉增長。
比如,我們生存要依靠心髒的搏動,心髒一旦停止跳動,生命就會終止。菩提心就像心髒的搏動,刹那不能舍離,舍離就會中斷菩薩的慧命。我們無論行持六度中的哪一度,菩提心都是根本的依處,都是發起的動力源泉。所以應勵力修學菩提心。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
“勿畏難而退怯”:不要因爲衆生難度、菩提難成而退縮怯弱。如果因爲畏難而退失了菩提心,就會失壞暫時和究竟的無量利益。失壞菩提心是菩薩最大的衰損。
我們要想到:佛在因地和我一樣是業障深重的凡夫,但佛毫不氣餒奮發向上,最終圓滿了六度而成佛。佛能從凡夫修成,我們也一定能修成,只要堅持努力,再難的修行也能做到。
“勿視易而輕浮”:不要把這事看得容易而輕浮躁動,真正肩負度生的重擔,需要有堅固的菩提心作爲支點,並非輕心、慢心、躁心所可承擔。所以要殷重修煉菩提心。處處曆煉,百折不撓,在苦難中堅定菩提心,在六度中成熟菩提心。輕躁浮動,浮于表面,不僅難以深入,而且會很快遭受挫敗。
“勿欲速而不久長”:古人說“欲速則不達”,發菩提心需要有長遠心,即使需要用百千劫才能使衆生生一念善心,也終不退失自己的發心。如果只求速成而無意長久行持,則說明心力薄弱立願不堅,這樣發願力薄弱,中間稍遇挫折,就容易退失。所以,要發如金剛般堅固的菩提心,不要發露水道心。
再說,發菩提心利益衆生能獲得真正的安樂,苦惱的事,即使時…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