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短暫,也讓人生厭離心;而安樂無苦的事,即使延長無量劫,也沒有可厭倦的,爲什麼要畏懼長久呢?《寶鬘論》雲:“重苦雖時短,難忍況久遠,無苦而安樂,無邊時何害”。
《大乘莊嚴經論》雲:“久劫行上勤,利物心無退,令生一念善,況欲善無量。”菩薩觀見能讓衆生産生一刹那善心,即使要經百萬劫精進,也毫無厭倦。如果沒有長遠心,在遇到衆生難度、佛法難行時,真能心甘情願、百折不撓嗎?凡夫習性,多半時間一長就無心力趣入,就會想只顧自己算了,以這樣的心態能快速成佛嗎?所以,堅固長久的菩提心,才能快速成佛。
“勿懈怠而無勇猛”:不要懈怠而沒有勇猛心。
“勿委靡而不振起”:(“委靡”:精神不振、頹喪消沈。)不要委靡不振,應該振作精神來發菩提心。
“勿因循而更期待”:“因循”,即照老樣子不改。“期待”,即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後天。不可因循苟且,找理由說“我還有事沒有了結,等我安排好了再來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不必拖泥帶水,應該當機立斷,不然這一耽誤,又不知要延遲多少劫在輪回裏吃苦,以自私自利的心態障礙開發如來藏。所以,現在就要努力發菩提心,以菩提心來要求自己。
“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不要以禀性愚鈍而一向無心進修。愚鈍是以往自私自利造多了惡業,障蔽了心靈,這也只有靠發菩提心才能逐漸消除,所以越愚鈍越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多利他,就能逐漸消除障礙,打開心結。
“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不要以自己根機淺薄就自卑,認爲自己無分。大地衆生都有佛性,“人皆可爲堯舜,人皆可成佛”,世上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我們肯用功修行,淺根栽培久了,自然就轉成深根,所以不必妄自菲薄、輕視自己。
以上講了發菩提心要遠離八種不正心態,就是畏難心、輕浮心、求速心、懈怠心、委靡不振心、因循期待心、無動于衷心、自卑心。這些要一一歸在自身上檢查,發現自己有哪種不良心態,就盡量設法改正。相反,要努力具足八種善心:無畏心、殷重心、長遠心、勇猛心、振奮心、果斷心、一向有心、自尊心。按這樣修持,就能把自己培養成合格的大乘法器,真正踏上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下面以比喻勸勉後進不必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而失去發心的好因緣。
【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
比如種樹,最初樹根浮淺,澆灌培植久了,樹根會越紮越深、越長越堅實,最後根深蒂固,無可動搖。又比如磨刀,久久磨砺,鈍刀也變得極其鋒利。所以,淺、深、利、鈍都是相對而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己多栽培多磨煉,淺的會轉成深,鈍的會變成利。在這點上要有足夠的自信心。
【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豈可因根淺而不種,任它自己枯死?豈可因刀鈍而不磨,放置使它無用?
我們自知根機淺薄,就更要自強不息。人貴有上進心,心一發起就開始有轉機。否則,連上進心都泯滅了,那就真的永淪下劣、無可救藥。事實上,這一念轉過來,就開始在轉鈍爲利、轉淺爲深,久而久之,效果會日益顯著。古人說“勤能補拙”,別人付出一分努力能達到的,我們付出十分努力也能達到。“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事在人爲,不必自輕退屈。
【又若以修行爲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又如果以修行爲苦,豈不知懈怠更苦。修行以一時勤苦換來永劫的安樂,懈怠則以一世安逸造成多生的苦難。
如果我們深明大義,就會爲自他究竟、長遠的利益,而舍棄暫時的五欲享樂;如果我們只追求眼前的享樂,毫不考慮後世、解脫和成佛,那不久就有生死和惡趣的大患來臨。
我們要常想:現在暫時修行吃苦,能滅除無量劫的大苦,獲得永久的安樂,所以應該刻苦修行。世間人爲了五欲享樂都能吃苦耐勞,何況我們發願成佛度衆生,更應該日夜精進地修行。《大乘莊嚴經論》說:“荷負衆生擔,懈怠醜非勝,爲解自他縛,精進應百倍。”既然發了菩提心,荷負起利生的重擔,那就應該遵守承諾,爲了證得無上菩提,行持六度萬行。如果立了誓言,不精進修行反而懈怠,那就極不莊嚴。聲聞人爲了自己斷除業惑,都知道這事要像鑽木取火般不能松懈,何況菩薩發欲斷除自他的一切業和煩惱,更應該比聲聞百倍精進。
【況乎以淨土爲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爲忍力,則何慮艱難?】
況且,以淨土作舟航,一往生淨土就成爲不退轉菩薩,位不退不墮生死,行不退不墮小乘,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根本沒有退墮的危險性。而且,往生西方,得到無生忍的力量,就可以分身塵刹、自在度生,根本不必要顧慮度生艱難。
當然,不以淨土爲方便,中下根人也有發心後退轉或者度生不堪能等的可能性,由此對發心難免猶豫不決。而現在既有淨土的易行道,又有彌陀的大願作保障,一生西方就可以圓滿菩提心,所以不必要擔心顧慮。
【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于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于今生?】
要知道,連地獄的罪人都能在往劫發菩提心,豈可人中佛子不在這一生建立菩提大願?
我們有幸得到暇滿人身,貴爲萬物之靈,又皈依叁寶,成爲人中尊貴的佛子,怎能不立大志呢?地獄衆生在那樣深重的業障下還能發菩提心,我們具備內外因緣,爲什麼不發菩提心呢?《入行論》雲:“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身利,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我們這一生能在自己相續中發起菩提心,才不枉費得一世人身。
【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爲痛惜。】
無始以來迷惑顛倒,已經無意義地虛度了無量世,時光不會倒流,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今天覺悟過來,未來還無限的長遠,還可以創造美好的前途。然而,癡迷不悟固然可憐;明知而不實行,更讓人婉惜。
人生除了這一條光明大道還有什麼呢?我們只有發菩提心,才能實現我們生命的大義,才能爲自他攝取無限的利益,爲什麼還不幡然醒悟呢?難道饑逢王膳,甯可餓死也不吃嗎!
【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
如果我們畏懼地獄之苦,就自然會精進起來。如果我們憶念無常的迅速,就不會生懈怠心。
想一想,無始以來造了多少罪業,一氣不來,就成爲地獄烈火中的炭灰,趁著一息尚存,只有精進修行,才能拯救自己。淨土在前,地獄在後,勤修便往生淨土,了斷曠劫輪回,懈怠便墮入地獄,萬劫難複。
常念無常迅速,一生光陰稍縱即逝,人身何其保貴,怎麼能無意義地浪費呢?一想到這裏,有一刻光陰,就要作一刻修行。
【又須以佛法爲鞭策,善友爲提攜,造次[2]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3]矣。】
又要以佛法作鞭策(當心安于逸樂而不願上進時,要像鞭打馬匹讓馬行進一樣,以佛法來鞭策自己進步),又要依止善友,互相提醒、勉勵,攜手共進。這樣,時時不離佛法、善友,終身依賴佛法、善友,就不會有退失的憂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爲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莫說一念輕微,莫說虛願無益。發心真切,事便真實;願力廣大,行便深切。虛空不算大,菩提心最大;金剛不算堅,願力最堅。
問:爲什麼不能說“一念輕微,虛願無益”呢?
答:經雲:“諸法依緣生,住于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一切緣起原本在自心上,心作心是,絲毫不爽。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是心作人天,是心是人天……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升沈迷悟,趨禍趨福,全在一念間,所以一念關系甚大,不能說輕微。
下面以公案證明發願並非無益:
過去有個郁頭藍弗,在水邊林下修習非想非非想定,每次快得定時,都被魚、鳥幹擾驚動。他因此動了嗔心,發願以後作飛狸入林食鳥、入水吃魚。後來修成了非想非非想定,往生天界安住了八萬劫,受完天報,果然墮爲飛狸身,吞食魚鳥。
這裏郁頭藍弗發的是損害衆生的惡願,一般人會認爲那只是心裏想想而已,不會出現什麼嚴重的後果。結果怎麼樣呢?惡願的種子存留在八識田中,盡管經過八萬大劫那麼長久的時間,也沒有絲毫損減,當因緣會遇時,就像一顆長期潛伏的定時炸彈被引爆,爆發出巨大的破壞力量。
我們想,既然惡願都能實現,當然善願更不會落空。我們發的成佛度衆生的大願,必然會讓我們在未來成就佛果,普度衆生。如果只有惡願能成熟,善願反不能遂願,那這個世界就只有惡人能遂心滿願,而叁世諸佛卻無一能成就佛果。實際上,有無量無邊的衆生都由菩提心成就佛道,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定如此。
《神僧傳》的公案:古代有個僧人在石佛像前戲笑發願:如果今生不能了生死,願我來世作威武大臣。後來果然成了一名大將軍。
有人問:爲什麼開玩笑發願也能變成事實呢?
就像再微弱的火也有燃燒性,不經心的戲願也會起作用。可見因無虛棄,發願力何時也無空耗。我們能誠懇發願,力量遠超前者,當然起到的作用也更大、更持久。
《神僧傳》裏還講到一位出家人博通經論,所到之處卻無人請法,他爲此哀聲歎氣。
旁邊有僧人對他說:“你學佛法,沒聽說未成佛先結人緣嗎?你雖明了佛法,但沒有人緣也無可奈何。”
出家人說:“難道就這樣了此一生嗎?”
那僧說:“我來爲你代辦!”說完問他有什麼積蓄。
他說:“沒有別的,只剩一件衣料。”
僧人說:“這也夠了。”說完變賣衣料買了食物,帶他到一處幽深的樹林,找到一塊禽鳥昆蟲多的地方,把食物放在地上,再教他發願。之後囑咐說:“二十年後才可開法。”
僧人遵照囑咐,二十年後開始傳法,多年受他教化的…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