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七)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七)

  10、令正法久住故发菩提心

  【云何令正法久住?】

  怎样由令正法久住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目前佛教的状况及佛教兴衰与众生的关系,在反复思维之后,内心会不忍圣教衰残而油然发起誓愿成佛护持正法的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到发心四缘,有一缘就是不忍圣教衰微,也就是菩萨深切认识到如果圣教不灭,就能让无量众生脱离苦难,为令正法久住,菩萨发心求佛智慧,使正法永住世间。下面的内容和《菩萨地》所说基本一致。

  (1)思正法衰残

  【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

  佛无量劫以来为了我们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最终圆满福慧资粮,成就无上菩提。佛成道后转妙*轮、普度众生,到度尽有缘众生时,佛就示现入于涅槃。佛灭度后,又过了两千多年,佛教的正法和像法都已经灭尽了,到现在只剩下末法(佛法只剩下一点点枝末,到了快灭尽的边边上),就是教法(经律论)和证法(戒定慧)快要从人心中消失了。

  【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

  这是讲末法时代佛教的衰相。

  “有教无人”:只有文字的教法,而没有人依教闻思修行。千经万论尘封大藏,无人阅读、开演、弘扬、更无人依教修行,最后,卷帙浩繁的大藏经除了被陈列在橱柜里供人供养之外,谁也不理会里面在说些什么。

  “邪正不分,是非莫辨”:既然无人按圣教闻思修,人们内心被无明笼罩,分不清邪正,辨不明是非,邪恶视为正直,假相视为实义,染污视为清净,狂乱视为自在,放逸视为洒脱,名利视为成就,贪爱视为慈悲,苟且偷生视为厌世出离,耽著生死视为利益世间,慢幢高树视为具德庄严。

  “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佛教内部处处可见竞争攀比,他有多少徒众、建了多大的寺院、有多少头衔,我要比他徒弟多、供养多、寺院大、知名度高。或者,居士互相竞争名利,我是大居士,我的队伍要壮大,我做的功德要更多。难得有人修出离心、菩提心、般若行,不是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都是口谈修行、心逐名利。

  “举目滔滔,天下皆是”:“滔滔”即发大水时,到处是水,比喻末法时代恶相充满大地,举目看来,全世界都在浊恶混乱的状况中。

  “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不知道佛是何人、圣法是何涵义、僧伽是何称呼,连基本的三宝涵义都浑然不知。

  世亲菩萨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佛的正法有教、证两种,有人对教证二法受持、宣讲、修行,佛法就安住于世间。)以这条标准来衡量,现在对教证二法受持、演说、修行的人越来越少了,佛教正进入衰落的末法时期。

  (2)为令正法久住而发心

  【衰残至此,殆[1]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佛教已衰残到这种地步,几乎不忍言说。每次想起圣教衰弱,就禁不住伤心而落泪。身为佛子,一切现前、究竟的安乐都是佛陀赐予的,连名字都叫释子,竟不能报答佛恩、振兴圣教,往内,对自己的身心没做到利益;往外,对众生也没做到实际利益;活着,不能挽救这个时代;死了,不能利益千秋万代。天虽然崇高,却盖不住我,地虽然厚重,却载不起我,天地难容的极重罪人不是我又是谁呢?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

  由此悲痛无以忍受,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我顿时忘记自己的下劣浅陋,为了圣教和众生,忽然发起大心,虽然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不能在此时挽回末法的气运,但我仍然怀着护教大愿,决志于来世护持佛陀正法。

  【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

  为此,我偕同道友来到道场,礼忏修法,建立这个法会,发四十八愿,愿愿发心救度众生;期盼以百千劫的深心,心心作佛。(以极深的愿心在百千劫里念念作佛。)从今天开始,尽未来际奉行大愿,这一生决志归向极乐世界。在那里花开见佛,证得无生法忍之后,再回入娑婆世界,让佛日重放光辉,让法门再度阐扬,让此方如海的僧众离染清净,让人民受到佛法的教化,让佛法的劫运延迟转变,让正法永住世间。

  问:为什么为使正法久住,需要在此生往生极乐世界?

  答:因为要实现令正法久住的愿望,需要自身有极大的能力,而往生极乐,花开见佛,获无生忍。在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后,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悉获成就。此后再回入娑婆世界,自己有三身四智,加上弥陀护念、诸佛摄受,如同衣锦还乡、顺风摇橹,无求不利,无往不前。菩萨先必求生西方,再回入娑婆护法度生,原因就在这里。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说:“以一切所知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功德者,获得佛果的因,即是行持无量菩萨行。想要修学菩萨行并欲救度一切众生摆脱危难、具有大悲心的人……令他们轻而易举便可圆满一切普贤行愿的殊胜方便,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其原因为:依靠佛陀的愿力和智慧力,仅以信心希求心便能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无勤而获得信力等胜妙功德,不会退转,将圆满一切普贤行。佛彻见此理后,在《普贤行愿品》中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这只是我的一点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

  三、流通分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这样,十种发心的因缘都已完备地认识了,发心的八种相貌也已完整地了解了,由此便“趋向有门,开发有地”。发菩提心不再是笼统含糊,已指示了门径,可以趋向;开示了方法,可以开发,剩下来就靠自己努力了!

  【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身心、内外各方面的条件,这是人生最具深远意义的大事。缺少因缘不能发心固然可怜,具备因缘而不愿发心就更加可惜。省庵大师苦劝大众及时发菩提心,不必拖延等待。

  我们都得到了人身,生长在佛法住世的中国,六根无病、四大轻安,对三宝又有信心,又没有魔障干扰,这已经够幸运了,何况又能出家,又能受具足戒,又能遇殊胜道场,又能听闻佛法,又能瞻仰舍利,又能修习忏法,又能值遇善友,又有殊胜法缘,亿万人中有几人具有这等福份?在这万缘具备时不发菩提心,还等到何时呢?

  稀有难逢的因缘集聚了,就应该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是关乎自己慧命和群生利益的首要之事。“心发则佛道堪成,愿立则众生可度”,为了众生和佛道,有佛性的人应及时发菩提心。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唯愿大众哀愍我的一腔愚诚,可怜我的一番苦志,和我一起来建立大愿发此菩提心。没发起的,现在发起;已发起的,令其增长;已增长的,令其相续。

  菩提心需要年年发、月月发、日日发、时时发,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须臾不可离。《发心仪轨》云:“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发菩提心并不是单凭口里念念就大事了毕,而是要从入门开始直至成佛,时时坚持,辗转增长。

  比如,我们生存要依靠心脏的搏动,心脏一旦停止跳动,生命就会终止。菩提心就像心脏的搏动,刹那不能舍离,舍离就会中断菩萨的慧命。我们无论行持六度中的哪一度,菩提心都是根本的依处,都是发起的动力源泉。所以应励力修学菩提心。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勿畏难而退怯”:不要因为众生难度、菩提难成而退缩怯弱。如果因为畏难而退失了菩提心,就会失坏暂时和究竟的无量利益。失坏菩提心是菩萨最大的衰损。

  我们要想到:佛在因地和我一样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但佛毫不气馁奋发向上,最终圆满了六度而成佛。佛能从凡夫修成,我们也一定能修成,只要坚持努力,再难的修行也能做到。

  “勿视易而轻浮”:不要把这事看得容易而轻浮躁动,真正肩负度生的重担,需要有坚固的菩提心作为支点,并非轻心、慢心、躁心所可承担。所以要殷重修炼菩提心。处处历炼,百折不挠,在苦难中坚定菩提心,在六度中成熟菩提心。轻躁浮动,浮于表面,不仅难以深入,而且会很快遭受挫败。

  “勿欲速而不久长”: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发菩提心需要有长远心,即使需要用百千劫才能使众生生一念善心,也终不退失自己的发心。如果只求速成而无意长久行持,则说明心力薄弱立愿不坚,这样发愿力薄弱,中间稍遇挫折,就容易退失。所以,要发如金刚般坚固的菩提心,不要发露水道心。

  再说,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能获得真正的安乐,苦恼的事,即使时…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三殊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