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短暂,也让人生厌离心;而安乐无苦的事,即使延长无量劫,也没有可厌倦的,为什么要畏惧长久呢?《宝鬘论》云:“重苦虽时短,难忍况久远,无苦而安乐,无边时何害”。
《大乘庄严经论》云:“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菩萨观见能让众生产生一刹那善心,即使要经百万劫精进,也毫无厌倦。如果没有长远心,在遇到众生难度、佛法难行时,真能心甘情愿、百折不挠吗?凡夫习性,多半时间一长就无心力趣入,就会想只顾自己算了,以这样的心态能快速成佛吗?所以,坚固长久的菩提心,才能快速成佛。
“勿懈怠而无勇猛”:不要懈怠而没有勇猛心。
“勿委靡而不振起”:(“委靡”:精神不振、颓丧消沉。)不要委靡不振,应该振作精神来发菩提心。
“勿因循而更期待”:“因循”,即照老样子不改。“期待”,即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后天。不可因循苟且,找理由说“我还有事没有了结,等我安排好了再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必拖泥带水,应该当机立断,不然这一耽误,又不知要延迟多少劫在轮回里吃苦,以自私自利的心态障碍开发如来藏。所以,现在就要努力发菩提心,以菩提心来要求自己。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不要以禀性愚钝而一向无心进修。愚钝是以往自私自利造多了恶业,障蔽了心灵,这也只有靠发菩提心才能逐渐消除,所以越愚钝越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多利他,就能逐渐消除障碍,打开心结。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不要以自己根机浅薄就自卑,认为自己无分。大地众生都有佛性,“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成佛”,世上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我们肯用功修行,浅根栽培久了,自然就转成深根,所以不必妄自菲薄、轻视自己。
以上讲了发菩提心要远离八种不正心态,就是畏难心、轻浮心、求速心、懈怠心、委靡不振心、因循期待心、无动于衷心、自卑心。这些要一一归在自身上检查,发现自己有哪种不良心态,就尽量设法改正。相反,要努力具足八种善心:无畏心、殷重心、长远心、勇猛心、振奋心、果断心、一向有心、自尊心。按这样修持,就能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大乘法器,真正踏上自利利他的菩萨道。
下面以比喻劝勉后进不必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失去发心的好因缘。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
比如种树,最初树根浮浅,浇灌培植久了,树根会越扎越深、越长越坚实,最后根深蒂固,无可动摇。又比如磨刀,久久磨砺,钝刀也变得极其锋利。所以,浅、深、利、钝都是相对而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多栽培多磨炼,浅的会转成深,钝的会变成利。在这点上要有足够的自信心。
【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岂可因根浅而不种,任它自己枯死?岂可因刀钝而不磨,放置使它无用?
我们自知根机浅薄,就更要自强不息。人贵有上进心,心一发起就开始有转机。否则,连上进心都泯灭了,那就真的永沦下劣、无可救药。事实上,这一念转过来,就开始在转钝为利、转浅为深,久而久之,效果会日益显著。古人说“勤能补拙”,别人付出一分努力能达到的,我们付出十分努力也能达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事在人为,不必自轻退屈。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又如果以修行为苦,岂不知懈怠更苦。修行以一时勤苦换来永劫的安乐,懈怠则以一世安逸造成多生的苦难。
如果我们深明大义,就会为自他究竟、长远的利益,而舍弃暂时的五欲享乐;如果我们只追求眼前的享乐,毫不考虑后世、解脱和成佛,那不久就有生死和恶趣的大患来临。
我们要常想:现在暂时修行吃苦,能灭除无量劫的大苦,获得永久的安乐,所以应该刻苦修行。世间人为了五欲享乐都能吃苦耐劳,何况我们发愿成佛度众生,更应该日夜精进地修行。《大乘庄严经论》说:“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既然发了菩提心,荷负起利生的重担,那就应该遵守承诺,为了证得无上菩提,行持六度万行。如果立了誓言,不精进修行反而懈怠,那就极不庄严。声闻人为了自己断除业惑,都知道这事要像钻木取火般不能松懈,何况菩萨发欲断除自他的一切业和烦恼,更应该比声闻百倍精进。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
况且,以净土作舟航,一往生净土就成为不退转菩萨,位不退不堕生死,行不退不堕小乘,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根本没有退堕的危险性。而且,往生西方,得到无生忍的力量,就可以分身尘刹、自在度生,根本不必要顾虑度生艰难。
当然,不以净土为方便,中下根人也有发心后退转或者度生不堪能等的可能性,由此对发心难免犹豫不决。而现在既有净土的易行道,又有弥陀的大愿作保障,一生西方就可以圆满菩提心,所以不必要担心顾虑。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
要知道,连地狱的罪人都能在往劫发菩提心,岂可人中佛子不在这一生建立菩提大愿?
我们有幸得到暇满人身,贵为万物之灵,又皈依三宝,成为人中尊贵的佛子,怎能不立大志呢?地狱众生在那样深重的业障下还能发菩提心,我们具备内外因缘,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呢?《入行论》云:“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身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我们这一生能在自己相续中发起菩提心,才不枉费得一世人身。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
无始以来迷惑颠倒,已经无意义地虚度了无量世,时光不会倒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今天觉悟过来,未来还无限的长远,还可以创造美好的前途。然而,痴迷不悟固然可怜;明知而不实行,更让人婉惜。
人生除了这一条光明大道还有什么呢?我们只有发菩提心,才能实现我们生命的大义,才能为自他摄取无限的利益,为什么还不幡然醒悟呢?难道饥逢王膳,宁可饿死也不吃吗!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
如果我们畏惧地狱之苦,就自然会精进起来。如果我们忆念无常的迅速,就不会生懈怠心。
想一想,无始以来造了多少罪业,一气不来,就成为地狱烈火中的炭灰,趁着一息尚存,只有精进修行,才能拯救自己。净土在前,地狱在后,勤修便往生净土,了断旷劫轮回,懈怠便堕入地狱,万劫难复。
常念无常迅速,一生光阴稍纵即逝,人身何其保贵,怎么能无意义地浪费呢?一想到这里,有一刻光阴,就要作一刻修行。
【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2]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3]矣。】
又要以佛法作鞭策(当心安于逸乐而不愿上进时,要像鞭打马匹让马行进一样,以佛法来鞭策自己进步),又要依止善友,互相提醒、勉励,携手共进。这样,时时不离佛法、善友,终身依赖佛法、善友,就不会有退失的忧患。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莫说一念轻微,莫说虚愿无益。发心真切,事便真实;愿力广大,行便深切。虚空不算大,菩提心最大;金刚不算坚,愿力最坚。
问:为什么不能说“一念轻微,虚愿无益”呢?
答: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一切缘起原本在自心上,心作心是,丝毫不爽。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是心作人天,是心是人天……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升沉迷悟,趋祸趋福,全在一念间,所以一念关系甚大,不能说轻微。
下面以公案证明发愿并非无益:
过去有个郁头蓝弗,在水边林下修习非想非非想定,每次快得定时,都被鱼、鸟干扰惊动。他因此动了嗔心,发愿以后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吃鱼。后来修成了非想非非想定,往生天界安住了八万劫,受完天报,果然堕为飞狸身,吞食鱼鸟。
这里郁头蓝弗发的是损害众生的恶愿,一般人会认为那只是心里想想而已,不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结果怎么样呢?恶愿的种子存留在八识田中,尽管经过八万大劫那么长久的时间,也没有丝毫损减,当因缘会遇时,就像一颗长期潜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量。
我们想,既然恶愿都能实现,当然善愿更不会落空。我们发的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必然会让我们在未来成就佛果,普度众生。如果只有恶愿能成熟,善愿反不能遂愿,那这个世界就只有恶人能遂心满愿,而三世诸佛却无一能成就佛果。实际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由菩提心成就佛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定如此。
《神僧传》的公案:古代有个僧人在石佛像前戏笑发愿:如果今生不能了生死,愿我来世作威武大臣。后来果然成了一名大将军。
有人问:为什么开玩笑发愿也能变成事实呢?
就像再微弱的火也有燃烧性,不经心的戏愿也会起作用。可见因无虚弃,发愿力何时也无空耗。我们能诚恳发愿,力量远超前者,当然起到的作用也更大、更持久。
《神僧传》里还讲到一位出家人博通经论,所到之处却无人请法,他为此哀声叹气。
旁边有僧人对他说:“你学佛法,没听说未成佛先结人缘吗?你虽明了佛法,但没有人缘也无可奈何。”
出家人说:“难道就这样了此一生吗?”
那僧说:“我来为你代办!”说完问他有什么积蓄。
他说:“没有别的,只剩一件衣料。”
僧人说:“这也够了。”说完变卖衣料买了食物,带他到一处幽深的树林,找到一块禽鸟昆虫多的地方,把食物放在地上,再教他发愿。之后嘱咐说:“二十年后才可开法。”
僧人遵照嘱咐,二十年后开始传法,多年受他教化的…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