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殊勝
益西彭措法師講授
發菩提心分二:一、旁述叁殊勝 二、發心分類
我們任行一善都要具足叁殊勝,才會成爲成佛的資糧。
一、旁述叁殊勝
由于叁殊勝極其重要,故在此旁述相關的法理。所謂叁殊勝,就是行善的叁種殊勝方法。知不知方法、能不能運用,在行善上會導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若能精通方法並付諸實踐,則以方法的竅訣力,任修一善都能達到極佳的效果。相反,若未掌握方法,雖然大量行善,也不一定殊勝。
譬如釀酒,若掌握了秘方,釀造的酒就會非常醇美甘甜,若沒有竅訣,再怎麼釀也釀不出同樣的品質,所以方法極其重要。
傳承上師將行善之法歸納爲叁殊勝傳授給後人,若想事事都成爲大乘殊勝的善法,這一竅訣必不可少,故應恒時修習。
同樣是聽聞叁殊勝之法,由于學人根性各異,有人能夠實行,有人則不能;有人聽後只做叁天,有人則長期奉行;有人只得少許利益,有人獲利無邊;有人只當作知識,有人則將叁殊勝貫徹于一切時處,使每一善都成爲殊勝。所以,由于求法的心態千差萬別,結果也迥然不同。
叁殊勝即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和結行回向殊勝。任何善法都有加行、正行、結行叁個環節,若能在每一環節上把握要點,就能成爲功德無量的善法。
何爲殊勝呢?就因來說,依此法能使善根遠勝一般的善根;從果而言,依此要點實行,即使微小的善法,也能獲得超勝一般善業的果報。因此,此叁殊勝有則成爲殊勝,無則成爲平庸、下劣。譬如普通的木炭、硫磺、硝酸鹽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之後,就能製成威力強大的炸彈。若不按正確的比例配製,則不具強大的爆炸能力。同樣,行善是否以叁殊勝攝持,效力相差懸殊。
所謂加行殊勝,就是行善前要妥善准備。爲使善行成爲殊勝,應當努力積聚成功的因素。正行殊勝,淺說即行善時專心致志,深言即安住于無緣,不著一切相而行諸善法。《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行一切善法。結行殊勝,就是攝集所作的善根,通過回向令善根廣大無盡。
叁殊勝是一大竅訣,無論修行何種善法,只要運用她,就能起到點鐵成金的效果,即使微塵許的善法也能轉爲成佛的資糧。
行善時有無叁殊勝攝持有何差別呢?例如,在川藏公路上時常可以見到藏人磕大頭前往拉薩,朝拜大昭寺的覺沃像。他們風雨無阻,千裏迢迢地禮拜朝聖,一般人都認爲這是極大的善行。從身體的行爲來衡量,世上確實很少有比它更殊勝的善行。但是,目睹這樣的苦行情景,心中往往會疑問:這些朝聖者們,是不是以強烈的發心,來行持大禮拜呢?如果沒有以叁殊勝攝持,也不算是極殊勝的善法。因爲善之大小唯隨心而安立,若朝聖者發心廣大,當然是好上加好,倘若發心不大,雖然苦行有大的善根,但終究不屬于極殊勝的善行。
又比如:僅在佛前供一杯水,這種善法誰都能行,一般視其爲小善,然而,只要供養者具備加行、正行、結行叁種殊勝,緣起絲毫不爽,必定轉爲極殊勝的善行。
因此,看似巨大的善行未必巨大。譬如:出巨款供僧、建廟、扶貧、放生,若有叁殊勝攝持,當然好上加好,若無叁殊勝攝持,則功德未必大。
善之大小並非以外相判定,因爲萬法唯心,不是唯形相。經雲:“諸法依緣起,住于意樂上。”形相微小的善,以善心廣大,善根即成廣大;形相巨大的善,以善心微少,善根也就微小。因此,行善是否以叁殊勝攝持,在結果上具有這樣大的差別。
以下具體講述加行殊勝的意義。
加行即行善前的准備,做任何事都有加行。譬如炒菜,洗菜、切菜等是加行,這些准備好了,就能順利進入炒菜的正行。其實正行殊不殊勝、是否得力等,都依賴于前面的加行准備。
這裏所說的加行是哪一種呢?是指心上的加行,例如在佛前供花,買花、倒水等也是加行,但最重要的加行是調整意樂,應當盡可能把供佛的心調整到賢善、廣大、清淨。如果意樂不正,只是以一種散亂、狹小、夾雜貪嗔的心態供佛,不僅不會有大的功德,還可能造下罪業。
有些人行善時往往狀若瘋人,心中毫無准備地起身就做,這是不具加行。我們做任何善行都應安心穩重,首先須提起善心,否則心若不善何來善行呢?所以,最初比其它更重要的就是內心做好准備。
二、發心分類分叁:一、不善心 二、無記心 叁、善心
發心有善、不善、無記叁種。
一、不善心
若行善的動機是追求此生圓滿,則屬于不善。譬如供僧,若心中只求保佑家裏平安、生意興隆等,則屬于不善心。
有人懷疑:爲什麼行善還有不善心呢?
答:安立它爲不善,有這樣密意:
一、善業果報極小,故以微小稱爲不善。
一切善唯隨內心的意樂,並不隨外在的形相,善的大小也取決于意樂的大小。
譬如,以叁萬元供僧,心中只想著保佑某筆生意成功。我們觀察他的心量:從對象上看,只爲我一人求福,而排除了“我”之外的所有衆生;從時間上看,只想到這筆生意成功爲止的極短時間,比如,生意從始到終是一個月,心中便只求這一個月的利益,此外沒有想過更遠的未來;從所求上看,只求這筆生意能成辦,此外後世的增上生、解脫、成佛、度衆生或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一概未加考慮。心如工畫師,如何描畫即如何顯現,既然心量狹小得只緣一個“我”、只緣今世今年的一個月、只求一筆生意成功,那麼,以這種心量所現的果報自然不可能廣大。
因此,雖然以數萬元供僧,僧衆也如法回向了,但是發心如此狹小,怎麼會成熟其它果報呢?緣起絲毫不爽,譬如,只在東山播種不可能在西山發芽。心中只求現世的些許小利,其它一切都被排除在外,所以也只能成熟微小的善果。
二、只求現世圓滿,容易在獲得之後造集惡趣因緣,故稱“不善”。
譬如爲遣壽障而請人打卦,並依言請僧衆如法念誦了儀軌結果,也對本人起了延壽的作用。但是延壽一定是好事嗎?暫時來說,也有些意義,但長遠來看,吉凶難定。因爲若在延壽十年期間,造了許多殺盜淫妄、毀謗正法等罪業,這樣的延壽有害無利,不如十年前死去爲好。所以,只爲今生著想而行善,從長遠觀察,往往成了墮惡趣的因。
那麼,是由于念誦長壽儀軌而使他墮惡趣嗎?念誦長壽儀軌的動機是求延壽,而依靠殊勝儀軌及僧衆的加持,的確是成熟了善果,並不是種下惡趣的因。然而延壽之後,煩惱現前造集罪業,正是以此因緣而導致墮落的。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好的結果,比如,十年中斷惡行善,這也有意義。
然而,對一般凡夫而言,若只追求今生健康、長壽等,往往容易變成造惡業、墮惡趣的因緣。比如,只爲今生發財而念財神儀軌和心咒,如果自己沒有福報,未必能實現。縱然如願以償,但由于積財時或獲財後多造罪業,往往導致後時墮落。因此,從長遠的結果觀察,爲求現世圓滿而行善過患極多,因此說是不善。
有人想:生存在世間,難免希求此生健康、長壽、富貴或者諸事平安順利,如果不以善來尋求,又應當如何求呢?
希求長壽、財富等,固然需祈禱叁寶、行持善法,此處並非遮止這種做法,而是質疑僅求現世下劣的發心。其實,若能發起爲利有情願成佛的大心,則一切盡在其中,此外不必再求什麼,因爲僅此發心便已具足現前健康、長壽等的功能。
如果只追求今生,則無論再如何精勤,也只是小善。就像開水籠頭,開得大水流則大,開得小水流則小。同樣,做一件善行,發心廣大則善根廣大,發心狹小則善也狹小。譬如,只爲今生或一年家中平安而行善,這種善做得再多,也只是微小的善根。智者明了轉變善根的方法之後,應當善巧運用,行善至少應以後世爲目標。
二、無記心
既不屬善心,也不屬惡心的,就是無記心。即行善時心無目的,既不求今生健康長壽,也不爲後世離苦得樂,而只是湊熱鬧、隨波逐流,僅以身口行善,這是以無記心行持的善法。
譬如,邊吃糌粑邊說話邊轉轉經輪,雖有功德,但若以無記心攝持,確實善根不大。因此,調整發心實爲首要之事。(當然,平時念咒,左手拿念珠,右手轉經輪,還是盡量做。)
在家凡夫大多沒有常行善法的福報,即使做了一些,也不外兩種,或者只求現世八法,或者敷衍了事。本來善行就已不多,發心再狹小,只求今生,或者無記而行,則更是可憐!所以,應盡量把不善心、無記心轉爲善心。
造業的善惡狀況都隨決心定,如果心中沒有作意,處在無記中行善,則成不了大善,但也不是全無功德。
一般人行善常處于無記狀態,或者敷衍應付,或者散亂馬虎而行。然而,造惡時發心卻異常猛利,輕易就造下深重的罪業。因此,平時必須特別注意。
叁、善心分叁:一、下品善心 二、中品善心 叁、上品善心
如同十指粗細不等,善心也有上中下叁品之別。
一、下品善心
所謂下品善心,即追求後世圓滿而行善的發心。若以來世不墮惡趣、往生人天爲目的,不論行何種善、做多少善,都只是行持下品的善法。
一方面由于因果絲毫不爽,以下品善法也會成熟善趣的果報,但因爲其目的僅僅是爲了往生人天,並無一念希求解脫、成佛,心既爲下等,果報當無殊勝可言。
雖然到了中陰時,難免急求人天的生處,很難不希求,但現在存活時,若也只求人天的果位,發心未免太過狹小。因此從長遠來說,只求人天小果只是一種短淺的做法。
我們思惟:若只爲求得善趣而行善,即使以大善業,報得一百次人身,如果能行持一般善法,也算可以,但倘若只是造惡,比如做屠夫,一日殺害上百生命,或者平日不行善法,心無慈悲,只是損害衆生,爲一己之利不顧他人利益,像這樣不調柔的人身,得到也毫無意義。
若得到百次人身之後,輪回就此結束,則也不用擔憂。然…
《叁殊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