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殊勝▪P2

  ..續本文上一頁而,輪回不會無故中止,一百世中不行善而純粹造惡,則在百世善果窮盡時,不但沒有了斷輪回,反而要墮入更悲慘的地獄。

  如此觀察,得百世人身有無利益呢?不如一百世轉爲牛馬等食草動物,因爲它們除了誤食草中的小蟲之外,也不曾殺生、毀謗叁寶,而且,這也是它宿業苦報即將受盡的最後階段,漸漸臨近脫離此苦之日。

  雖然牛馬等遭到宰殺時也很痛苦,但它們一生中也未造過嚴重的罪業,臨終時,若往昔的善業成熟,就可以上升善趣。但人在一百世中造了那麼嚴重的罪業,百世福盡後,就要飽嘗慘重的苦果。所以,不得暇滿而只得一般的人身,還是很難行持殊勝的善法。

  那麼,自己來世能否得到暫時的暇滿人身呢?這可以依等流果來衡量,今生歡喜做什麼,來世也就做什麼。若現在事事不考慮他人,只顧自己,以這種習氣,來世肯定得不到暇滿人身。譬如,一個人喜愛武器,嗔心重、脾氣大,來世就會轉成虎狼之類的猛獸,斷難獲得暇滿。

  業果十分微細,絲毫不爽,若今生精進行善,還可望獲得暇滿人身,但如果沒有修持殊勝善法,即便獲得人身,也不是有益之身。

  那麼,獲得天身如何呢?一般天人壽命很長,生活愉快,有很多五欲等享受,不像惡趣有深重的苦受,但是除了死亡之外,天人陶醉在五欲中時,並不覺得時間很長,而是感覺時間轉眼即逝,卻又沒有修持絲毫善法。由于沒有修積善業資糧,天人在臨終時會有極強烈的墮落之苦。

  所以從長遠來看,得人身而不行持善法,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所謂轉生人天好,也只是暫時的說法,就長遠觀察,並沒有好的結局。

  一般人格好的人也行善法,雖然他們不是以無記心或惡心行善,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所做的也只是下品善法,所以我們應當改正自己的發心。若最初不能了知什麼是廣大、殊勝的善法,則行善時,往往流于這種狀態。即使行善多年,也不曾做過真正殊勝、清淨、廣大的善法。往往自以爲善的,卻未必是善,自以爲行善殊勝、廣大,卻未必殊勝、廣大,這都是由于不明行善方法所致。

  所以,將來行善時,不能僅以外在的形相來衡量善的大小,須知,善之大小主要觀待發心廣狹而安立,即便微善若由發心廣大也能立即轉成大善,看似大善若發心狹小也只能成爲小善。

  因此,不論自己行善,還是超度亡人等,都不應只想到來世獲得人天善趣,不能這樣狹隘地發心、行善和回向。行善時,心中要有遠大的目標,要讓所行的善法成爲大善,依此努力實行,非常重要。

   二、中品善心

  若想:我行善僅僅追求現世的圓滿,或者落于無記,都無大益。如果後世獲得人天善趣的圓滿,也只是一二生中得到少許安樂,從長遠來看,仍然不離生老病死等苦。因此,輪回當中並沒有自性是安樂的法,我應當從結生相續中解脫,徹底遠離生死諸苦。這樣思惟而行善的心,稱爲中等善心。若能認識輪回是苦性,就能發起這樣的善心。

  有人問:像這樣不求今生來世,一心只求解脫,應當屬于上品善心,爲什麼判爲中品呢?

  因爲這種善心只是爲自己求解脫的想法,而沒有考慮到自己今生的父母親友,更沒有想過要幫助叁界衆生成辦解脫,所以發心並不廣大,只是中品。

  有人想:無論如何,他能希求從曠劫生死中解脫,已經難能可貴了。

  以下通過的比喻說明:

  譬如饑荒時,在全家人饑餓不堪,接近死亡時,男主人被人請去吃飯,而且滿足所有飲食的希求。但他只顧自己吃飽喝足,壓根沒有想到家中父母妻兒快要餓死,正遭受饑苦的折磨,他連爲家人帶一碗飯的善心都沒有,這種作法不但親人不會原諒,世人也不會認同。

  “父母妻兒饑餓受苦”,比喻叁惡趣衆生正飽受痛苦的折磨,沒有絲毫安樂。“到了能滿足一切所欲的人家”,比喻獲得暇滿人身寶,不論暫時、究竟的利他,都有條件成辦。“到那家時,不念父母妻兒,只顧自己享受”,比喻沒有利他心,只有我要解脫生死的小乘心。

  此喻充分說明了“不顧衆生而只求自己解脫的善心”並不高尚。

  那麼,以這種心來行善,毫無結果嗎?並非如此。以只求自己解脫的發心來修持,也能獲得一己解脫的阿羅漢果。然而,單是發心而不精進,也未必能證得聖果。

  在上述想法中,有些應當舍棄,有些則須調整,轉爲更高尚的發心。

  所以,我們做加行的准備時,不是以身口的加行爲主,主要應審查自己當下的發心,是爲了現世,還是爲了後世,或者只求自己解脫而行善。一旦發覺自己的發心非常狹小,就應及時調整爲廣大的發心。

  或者應當這樣想: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在佛前供一盞燈、磕幾個頭,倘若再不把發心調整爲廣大,則恐怕今生無法成就大善根。做任何微小的善行時,都應這樣策勵自己,殷重發起廣大之心。

   叁、上品善心

  有人問:上述想法中有些應當舍棄,有些則須調整,那麼,真正應發起的善心究竟是哪一種呢?

  必須作意而發起的善心,應具以下特征:此心一旦發起或者涉及,都決定成爲廣大、殊勝的善根,真正觸及了成辦殊勝二利功德的要點。不論發起者的性別、外表、地位如何,就業的本質而言,實際已是修持不可思議的善法。

  粗略地看,廣大的二利發心似乎並不複雜,然而針對其善根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其實並不簡單。對一般尚未系統實修發心的初學者而言,如果最初難以由衷地發起真實的上品善心,暫時發起相似的上品善心也可以。

  上品發心的真實體相究竟如何呢?一種真正具相的發心,必須具備兩個支分。

  一、上品發心體相的第一分:

  任何善法下至供一盞燈,既可以成爲大善也可成爲小善。

  譬如:騎馬的人會去往何方,往往取決于他牽引缰繩的方向。缰繩牽向左方,馬就向左跑;缰繩牽向右邊,馬便向右跑;左右都不牽,馬則不改變方向。

  同理,不論持咒還是禮拜,心中或者只希求現世或來世的人天福報,或者只求自己解脫,或者爲了利他希求佛果,總之,是何種想法,就會成熟何種果報。譬如:發心只求自己病好,確實也能實現;或者,一心爲了利益衆生,則就成爲成佛的資糧。因此,一件善行不能一概決定它屬于上、中、下哪種品類,而要根據善心的意樂來判定。

  所以,上品善心的第一相是:這一善行純粹是爲了利益無量衆生。

  因此,從根本上說,主要不是以禮拜的數量、供器的品質等外相來判定善法大小。不必想:以金器供佛,是種下成佛的善根;以銀器供佛,是種下成阿羅漢的善根;以土器供佛,只能得到人天安樂。不能如此一概而定。

  因爲:若發心狹小,即使以百年不滅的油燈供養,也只能成爲暫時獲得善趣安樂的因緣;而發心廣大,即使以不值錢的土器供燈,也會成爲超勝小乘、成辦二利的殊勝善根。

  那麼,以金器供佛和土器供佛是否毫無差別呢?

  在廣大發心的攝持下,以金器供佛則好上加好,這時比以銀器或土器供燈,功德更大。當然,佛不會執著供器的優劣,但凡夫會分別金器殊勝、土器下劣,因此供養的意樂、物品等衆緣聚合時,隨因緣的勝劣差別,果報就有相應的差別。應知,此處強調的是發心須清淨、殊勝、廣大,而不是說不必以金器供養。

  因此,下至以一盞燈供養,心中也要有利益一切衆生的想法,必須具備發心體相的第一分,而不應狹隘地想:只爲我自己、只爲我的親友或者只爲本地的人們。應當心包法界,遍緣衆生,如此才能産生無量福德。

  有人想:我不能利益傷害我的人,我無法利益一切衆生。

  不能這樣作意。修法中不能雜有世間的是非恩怨,否則根本無法成辦清淨、廣大的善根。修行人沒有必要把平等作過自己母親的有情,分成親怨兩類。發心的時候涉及最廣大地成辦一切有情的利樂,是真正想利益一切有情的關鍵時刻。所以,不應讓偏執的心障礙平等廣大的善心。

  二、上品善心體相的第二分:

  所謂利益有情,是不是給予他們衣、食、住、行的利益呢?其實,這些利益旁生也能做到,因此成辦這類的利益並不困難,也不必我們幫助,有情只要憑自身努力就能獲得。

  那麼,哪些利益是有情不知道、不行持、以自力無法成辦,而需要我們幫助的呢?就是從長劫生死中徹底解脫的利益。不必說昆蟲鳥獸,就連人中公認的智者仁人也無法想像的利益,就是一切衆生成佛的利益。我們應當發心成辦這種利益。

  或者有人會想:像我這樣業障深重的凡夫,肯定無法成就佛果。

  不必這樣想。譬如:一個人上午扮演魔鬼時,形像是個魔,但到下午換成天人的服飾,前面的魔又變成天人。同理,今生雖然成了下劣的凡夫身,但是數十年後必定會死亡,需要舍棄此身,所以身份是可以轉變,關鍵是要樹立起大志向,確信可以成佛。因此,下一世不一定又是下劣身,善心發得越殊勝,越能成爲殊勝的身份。須知,一般的凡夫也能成就如釋迦佛那樣斷證圓滿的果位。釋迦佛也曾是凡夫,甚至做過低劣的地獄衆生,既然佛能由凡夫成辦佛果,我爲何不能?

  因此,行善時應想:一定要讓衆生和我同時成佛。經中說這是如船夫般的發心,以現在的話來說,是如司機般的發心。譬如一位司機,開車載十個人前往目的地,他們同乘一車、同時出發,最後也同時到達終點。同理,我們不求先于衆生成佛,而是所作諸善都唯求自他一切衆生同成佛道,以這一目的我們行持此善。

  籠統地說,這樣發心也沒有太大困難,但深入仔細觀察,要由衷地發起廣大平等的善心,才是真正的加行發心殊勝。

  有人懷疑:以這種發心能夠成熟哪種果報呢?說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結果自他都未得利益,兩頭落空,不如只做利己之事更保險。

  其實,自利的發心並不正確。比如:爲叁人行善,大于爲一人行善的功德;爲十人行善,是爲五人行善功德的兩倍;爲二十人行善,是爲五人行善功德的四倍。依此類推,發心越廣大、目標越高遠,善法的功德也越大,…

《叁殊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