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六)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六)

  7、尊重己灵故发菩提心

  【云何尊重己灵?】

  怎样由尊重己灵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自性是佛,不知尊重而沦为生死凡夫。其次不甘埋没,尊重己灵,发起决定作佛之心。

  “己灵”:自己的性灵,也叫佛性、如来藏。它非土石冥顽不灵,而是灵明的觉性,因此叫做性灵。这是自性住种性、是成佛的本源,当然要尊重、爱护。

  谛闲大师解释:“尊是尊崇,重是郑重。世人不知自己心性是佛,一味向外驰求,自暴自弃。现在省庵大师提出“尊重”二字,意思是让人归到一念,不要东奔西驰,不要东想西想,收在一处,一心不乱,此心当下和释迦如来平等无二。”

  (1)悔悟心性埋没

  【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

  思维:我现在这一念心性直下与佛无二无别,为什么佛早成正觉,而我们昏迷颠倒至今仍做凡夫?佛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们只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样的,迷悟却有天渊之别,静下心来想想,怎么不羞耻呢?

  这一念心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外面,所以说“现前一心”。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直下与佛无别。佛在腊八日,夜睹明星豁然开悟,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无师智、一切智、自然智自得现前。”可证众生与佛心性无二。

  “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但”指凡夫现相只有三种杂染——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果上,多生累劫跳不出生死,叫缠缚;因上,具有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三种叫做业障、烦恼障、报障。

  问:怎么只有业、烦恼、生死缠缚呢?不是本具与佛同等的心性吗?

  答:虽然从本体上说,众生心性与佛同等,但就现相而言,众生迷失本性,以无明为因,只显现惑、业、苦的杂染境界,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只名众生。

  【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

  就像一颗无价宝珠陷没在淤泥里,把它看成破砖烂瓦,不加爱惜尊重。(“无价宝珠”比喻一念心性。“淤泥”比喻烦恼。“瓦砾”喻八识。)

  意思是,不知尊重己灵,反而随顺迷乱因缘,起贪、嗔、痴,造杀、盗、淫,显现生老病死的凡夫相。这样枉自沉沦,便是辜负己灵。

  (2)尊重己灵而发菩提心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

  既然知道自己心中有颗无价宝珠,就应该善加爱护,令其显发。怎样显发呢?就是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在修德有功时,显发自性功德。

  《彻悟语录》云:“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现前离念灵知耳。诸佛以随悟净因缘,悟之又悟,净之又净,悟净之极,故其灵知横遍竖穷,广大无外。众生以随迷染因缘,迷之又迷,染之又染,故其灵知局然促然,介尔[1]微劣也。然即此介尔灵知,与诸佛广大灵知,觌体不二,毫发无差,使其得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则此介尔之灵知,当下转为广大无外之灵知矣。(众生与佛不二、平等共有的,唯是这现前离念的灵知。诸佛因随觉悟、清净因缘,觉悟又觉悟,清净又清净,悟净到极点,所以灵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广大无外。众生因随迷乱染污因缘,迷乱又迷乱,染污又染污,所以灵知狭小短促,微小下劣。然而,这微小灵知本和诸佛广大灵知本体不二,没有毫发许的差异。假使能随觉悟、清净的因缘,使令业尽、情空,微小灵知当下便转为广大无外的灵知。)

  这样就知道,我们要多利他多积累福慧资粮,随顺觉悟清净的因缘,来助发自性;如果颠倒分别,起烦恼造恶,随顺迷乱染污的因缘,就会障蔽佛性。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尊重己灵。随意造恶埋没佛性,则是作贱自己。

  【如珠被濯[2],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就像宝珠埋在淤泥里,应该想方设法把它取出来,清洗干净,然后高悬在胜利幢上,内外透彻、放大光明、胜伏一切(“珠”喻心性,“被濯”喻无量善法对治的修德,“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喻性德显发。),这才不辜负佛的教化和自己的佛性。这是发菩提心第七因缘,就是由尊重己灵而发起作佛之心。

  总之,了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我们听闻之后,知道显发了自己的自性就是成就菩提,由此发起苦行求道的勇悍之心,就是由尊重己灵而发起菩提心。

  8、忏悔业障故发菩提心

  【云何忏悔业障?】

  怎样由忏悔业障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审查自己的业障程度,其次由因推果,测知未来遭受的果报,由此认识到自己业障深重,必须发菩提心来对治罪业种子。

  (1)审查业障程度

  如何审查呢?就是三个推知,由小罪推知重罪,由短时推知长时,由粗戒推知细戒。

  由小罪果报推知重罪果报:

  【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3]中。吉罗[4]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

  经上说犯一个恶作罪需要堕入地狱在约四天王天五百岁(约人间九百万年)的时间里受苦,连造微小的恶作罪都受报如此惨重,何况犯僧残罪、他胜罪等。

  由短时造罪推知长时造罪: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5]。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我们对戒律不够尊重,并没有遵照戒律认真行持。

  一举一动时常违背戒律,连吃饭、喝水都在犯戒。统计下来,短短一天中就造下了无数罪业,何况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更是尽虚空界无法容纳。

  由粗戒推知细戒: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

  且不谈很高的戒,单单以最粗的五戒来说,十人有九人违犯,而且犯后少有坦白发露,多半覆藏于心。这样连居士五戒都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戒?(就是这些戒中犯戒和没如法忏悔的地方非常多。)问起是什么身份,都说是比丘,以戒的标准来衡量,尚不足为满分优婆塞,怎么不惭愧呢!

  (2)观察未来果报

  【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

  要知道,佛制戒律不受则已,受了就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了终究要堕恶趣。这是因果的必然规律,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样衡量下来,我们的业障非常严重,五戒尚持不圆满,何况三乘种种戒律;一天都犯这么多戒,何况终生乃至历劫;造一个恶作罪都要感受漫长、惨重的果报,何况种种重罪?

  这样严重的罪业,如果不忏悔,决定会感召恶趣果报,但要净除罪业,单凭微小的对治法到哪一天才能忏净呢?所以,唯有发菩提心,才能有力净治罪业,否则前途不容乐观。

  (3)净障必须发心

  【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如果没有哀愍自他犯戒之苦,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一切众生求哀忏悔。来摧伏罪业种子,那么千生万劫的恶报无处可逃,一旦罪业成熟,只有泪流满面地自食苦果。这是发菩提心第八因缘。

  “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哀愍自伤的同时,也愍怜一切造罪众生。“身口并切”:忏悔时身恳切、口恳切。“声泪俱下”:一边发露一边哭泣。“普与众生求哀忏悔”:与一切众生一同忏悔,代一切众生忏悔。

  犯戒罪垢,不发菩提心则难以清净。必须发起菩提心,借助发心的威力加以忏除。《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9、求生净土故发菩提心

  【云何求生净土?】

  怎么说由求生净土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今生必须往生净土的原因,其次应明白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福德莫过于念佛,多善根莫过于发心,而且,求生净土不发菩提心,则不能和大乘道相应,不能和弥陀本愿相应;发心不求生净土,则容易遇缘退转,因此发心和求生净土不可缺一。为了求生净土的缘故,应当发菩提心。

  (1)求生净土的原因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在娑婆世界修行进步困难,以困难的缘故,多生累劫也没有修成。在极乐世界修行成佛容易,以容易的缘故,一生便可成办。

  问:为什么在此土修行累劫也未得成就?

  答:如《净土十疑论》所说,浊恶的世界,烦恼强盛,凡夫未得无生忍力,心随境转,为声色所缠,稍一失足,就堕落恶趣。纵然得到人身,也难值遇圣道。或者以布施、持戒的福力生在人中,富贵自在,虽遇善知识,也不生信心依止,荒迷放逸,造作众罪。以恶业力,堕入恶趣。经无量劫,从地狱脱出,受贫贱身。假使不遇善知识,又堕地狱。如此轮回往复,直到如今,人人如此。所以,在此土修行,内外障缘极多,致使无始劫来也未成就。

  问:为什么往生西方修行可以一生成佛?

  答:在净土修行只进不退,寿命又无量,故可一生成佛。为何只进不退?因为不生烦恼。为何不生烦恼呢?因为因缘不具。

  《瑜伽师地论》说到生烦恼有六种因缘:烦恼随眠(种子);引生烦恼的对境;猥杂;言论;串习;非理作意。我们观察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宣演法音,六尘清净,引生善心,佛光照触,身心柔软,增益菩提心,故无引生烦恼的对境;导师阿弥陀佛,眷属海众菩萨、多有一生补处,时时闻法念道,故无恶友猥杂、邪师言论;恒时串习妙法,如理…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