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后者的供养最为殊胜,其福德无有边际。)
《般若经》说:“若菩萨但舍财宝七珍,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虽经恒河沙劫,得福犹少。”“若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虽少行施,获福无量。”(如果菩萨只布施七宝珍财而不发心成佛度众生,那么纵经恒河沙劫布施,也只获得少量福德。如果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众生,即使只作少量布施,也能获得无量福德。)
《入行论》说:“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仅仅想我要治愈一切有情的头病,具此饶益心,也能获得无尽福德,何况发心欲遣除有情无量苦恼,欲成就有情无量功德,其善根比虚空更广大。)“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其余善行如芭蕉树,生果一次就会穷尽,而发菩提心的善根不仅无有穷尽,而且会辗转不断地增长。)
由于发菩提心的善根无量无边、辗转无尽,初发菩提心就已经超过小乘历劫修行的善根。《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就像金刚宝石纵然破碎,也能映蔽一切黄金美饰。同样发起菩提心,纵然没修六度,也能映蔽小乘一切功德。)可见一发大心便超过小乘历劫修行的善根。
《大智度论》中的公案:
过去有位六通阿罗汉,带着一个小沙弥跟随在后面给他背行囊。
沙弥想:我应该精勤求证无上菩提。
阿罗汉马上取过行囊来自己背。
不多时,沙弥又想:佛道久远,难以成就,不如自证声闻果早点解脱。
阿罗汉又把行囊放在他肩上,让他走在后面。
这样反反复复有很多次。小沙弥说:“老和尚,你是不是有点颠三倒四,为什么换来换去?”
阿罗汉说:“我并没有糊涂,你前面发心求佛果,是菩萨中人,地位比我高,因此我应该自己背行囊,跟在你后面。后来,你又希求声闻果位,不发心救度众生,地位比我低,当然应该在后面为我背行囊。”
小沙弥大吃一惊,从此志向坚定,精勤不懈地求证佛果。
公案中,小沙弥最初发起菩提心就已经超过六通阿罗汉,原因是他在发心的当下已经转成佛子的身份,比阿罗汉尊贵。就像刚刚诞生的太子还在襁褓中,但对这未来的国王,连功勋卓著的老臣也要恭敬致礼。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念佛本来是期望成就佛果,不发菩提心,念佛为了什么呢?(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不发心等于没有种子,没有种子就不能得果,所以说“虽念奚为”。)发菩提心本是为了修行菩萨道,不往生净土,虽然发了心,也容易退转。
这是讲:一、念佛必须发心,不发心就没有成就佛果及净土的种子;二、发心必须往生,不往生就容易中途遇缘退转,原因是:凡夫没有获得无生忍力期间,在苦海中救度众生没有保障,因此应该首先往生净土,依靠佛力住持,成就无生法忍。《往生论》中说:“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愿游戏地狱的人,必须往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之后,再入生死救苦众生。)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然行持上有优、劣,但没有不发菩提心的。这菩提心就是愿作佛的心(不求阿罗汉果和人天福报),愿作佛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成佛,目的就是为了度众生),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往生佛国的心(众生没成就时像小鸟不能离枝,需要有所依靠,度众生就要把众生摄取到有佛国土,使他有依靠)。因此,发愿往生极乐的人应发菩提心。若不发菩提心,只是听说净土常享安乐,为享乐而发愿往生,也不得往生。)所以,发菩提心才能和佛果相应,和佛摄生成佛的大愿相应,和净土相应。
朝鲜元晓大师在《宗要》中说:“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花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菩提心的果报,虽在佛果菩提,但其花报则在净土。原因是:菩提心的量广大无边际、长远无限量,果随因行,故感得广大无边际的依报净土和长远无限量的正报寿量。除了菩提心,其它法都不能如此。
【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因此,首先发菩提心播下菩提种子,再以念佛之犁精勤耕耘,则自然增长菩提道果(发心是因,喻为播种。念佛为缘,喻为犁耕。因缘和合,自然增长菩提道果。)。乘着佛的大愿船入于净土大海,则决定往生西方。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我们要有远大的目光,不仅为了这一生往生极乐应发菩提心,而且为了往生之后速证无生忍力、普度众生,也应发菩提心。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发心和发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往生及往生后的品位高低、成就快慢,所以目前要重视因地的栽培,因大,果就大;因圆满,果就圆满;因强,果就速证。现在励力发菩提心,将来往生西方就能真正圆满大愿。以这个原因,发普贤愿回向往生极为关键,由此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就。《普贤行愿品》说,以普贤愿王的引导,临命终时一刹那顷即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极乐,就见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等,见自己生于莲花中,得到佛的授记,之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遍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中,以智慧力随众生意乐而作利益。不久,在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就菩提,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的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穷尽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从果而知因,为果而修因,为了往生净土速得成就,从现在开始就要注重发菩提心、发普贤愿。
--------------------------------------------------------------------------------
[1] 介尔:微小。
[2] 濯:洗涤。
[3] 泥犁:地狱的梵音。
[4] 吉罗:即突吉罗,译为恶作罪,是犯比丘戒中最轻微的罪业。
[5] 尸罗:戒律的梵语。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