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叁)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叁)

  (二)發心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這菩提心是一切善心中王,必須憑借因緣才能發起。

  “諸善”指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王”有最尊貴的意思,也有統攝一切的意思。也就是五戒是人的善,十善是欲界天的善,四禅八定是上界天的善,出離心、通達人無我是聲聞、緣覺的善,菩提心是菩薩、佛的善,這一切善以菩提心爲最大,因爲:發心的時間無限,盡未來際而發;所緣的對象無限,緣一切衆生而發;發心的希求無上,上求斷證圓滿的佛果,下予衆生暫時、究竟的利樂。總之,方方面面都達到了極致,遠超人天、聲緣。再從果上觀察,人天有漏善法不能解脫分段生死,聲聞無漏善法能解脫分段生死,卻不能解脫變易生死,唯獨菩提心能斷二種生死,圓滿斷證而成佛。由以上心量和作用方面的校量可知,菩提心是諸善之王,最爲尊貴。

  其次,在大乘領域中,浩瀚如海的菩薩行都是由菩提心攝持,從這統攝萬善的角度,也堪稱爲“諸善中王”。

  既然菩提心是諸善之王,超過人天、聲緣的善法,那麼造就它就一定有特殊因緣,有特殊的引生、長養它的土壤。下面這十種就是能引發菩提心的因緣。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爲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念正法得久住故。】

  發菩提心的因緣略說有“念佛重恩”等的十種。

  文中每句都有“故”字,意思是由這方面的因緣而發心。比如,“念佛重恩故”,即通過憶念佛恩而引發菩提心。總之在十個方面反複如理思維而引發菩提心。

  這裏要認識到,世俗菩提心是因緣生的有爲法,爲什麼說是因緣生呢?因爲如果不是因緣生,那就是無因生;而如果是無因生,應成一切衆生不必修學就都有菩提心了,事實上,無數衆生根本沒有成佛度衆生的希求心,這證明發菩提心是有因緣的。既然有因緣,就可以斷定:發心的因緣積聚,就會引生菩提心;而不積聚,憑著空想,也難以發起;而且,因緣不積聚到一定程度,菩提心也不能發到量。

  我們知道,思維能直接引起心態的轉變。比如,觀不淨或觀苦,會引生厭離心;而且,觀得次數越多,越得力,厭離心就越強,最後會達到無間猛利的程度。但是,換成觀可愛、觀安樂,不但不生厭離心,還會引起相反的貪著心。總之,我們怎樣想,就造成怎樣的心態。這樣就知道,我們發菩提心,首先要觀察往哪方面思維才能引發菩提心,觀察到因緣,找好了途經,再修就有效。

  比如,以父母恩爲專題作思維,進入思維後,會發現心態開始在變化,想著想著,自然就引生感恩、報恩的心態。這樣不斷思維,一再引發,就會形成穩固的報恩心。接下來再思維:我如何才能報父母恩德?反反複複觀察清楚,就會斷定:只有發菩提心讓父母脫離輪回、得到佛果安樂,才堪報答。這樣思維會産生認識上的轉變,就是會發誓利益生生世世的父母。

  像這樣,按上面十方面反複思維,自然就觸動相續中的善根,引起賢善意樂,再如理地按次第往上引,就會生起對成佛度衆生的希求心。這是很有規律的,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小孩,用如理思維引著它在理路上走,它會變得越來越懂事,最後不用管也會自覺地發心。

  反面也能觀察到,只是口裏念念,內心無動于衷,則只是影像般的發心。問題就出在沒有主動借因緣引著心轉變,所以內在沒有真實的內涵,成了有口無心的狀況。所以,需要憑借因緣來發菩提心,因緣就是上面十個方面,只要方法得當、如理如量,無論從哪方面入手,都可以引發菩提心。總之,這是正因緣起,決定無錯誤。(初學者常犯倒果爲因的錯誤,比如發心,重點是找到正因之後,集中心力在因上修集,並不是只念念就大事完畢修成了菩提心。)

  我們以前沒積累過這些方面的因緣,沒用心思維過這些深廣的道理,所以才沒把自己的心升華爲最賢善的菩提心。現在應該轉過來,主動攝取種種能引菩提心的因緣,這也是最重要、最具意義的因緣。我們應生難遭遇想,把心主動投入到這個大冶洪爐中,鍛煉出如純金般的菩提心。

  1、念佛重恩故發菩提心

  【雲何念佛重恩?】

  怎樣由念佛恩而發菩提心呢?

  首先思維佛的救度之恩,其次爲報佛恩而發菩提心。

  (1)思維佛恩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爲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

  佛從最初發心開始,爲了我們行持菩薩道,經過無量劫,這期間備受辛苦。

  這樣思維,我們領受佛恩多久了呢?從佛最初發心的那一刹那開始。佛已經施恩于我們,發心之後,佛常常觀照我們,把點滴的善根都回向我們,這其中回向的每一分善根都對我們有恩德,何況長劫不斷的回向。

  佛從初發心開始精進修菩薩道,單修布施度,就曾經奉獻過數不清的身命,爲了求得正法,佛曾經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像這樣,佛爲了利益我們,在無量劫中行持過種種難行苦行。佛持過多少戒、修過多少忍、行過多少精進、入過多少叁摩地、證過多少智慧,確實海墨難書。

  【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複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于我,心無暫舍。】

  我造惡業時,佛悲愍我,用種種方便教化我,我卻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時,佛並沒有嫌棄我,佛願代我受苦,但我業力深重,佛也不能救拔。我在人間,佛以方便讓我種善根,生生世世跟隨我,無一念舍離。

  很多事,不思維就不知道,也不生感恩心。佛不是凡人,佛具有圓滿的利他能力,佛的智慧照見盡虛空界的一切有情,按照所化衆生的因緣,任運幻化遊戲。也就是,佛知道誰衰敗、誰痛苦、誰可以調化,晝夜恒時觀照整個世間,在所化應得度時,佛從沒有絲毫的延誤。這樣就知道,我們作爲衆生,必然在佛的慈悲觀照之中,從我們和佛結上緣開始,一刹那沒離開過佛恩的攝受。佛有時化作身邊的人幫助我們,有時現于夢中讓我們生信心。有時在我們起惡念時,讓我們良心發現。

  漫漫長夜,佛對我們作過無數次救度。每次在得度的因緣到來時,佛從沒有延誤過一個刹那。佛對我們能作的加持和幫助都完全地做過了。

  經上說:佛的大慈心無著無礙,恒時出生,任運自成,增上充溢,遍滿一切世間,遍入一切有情之心。所以,佛心恒時觀照我們。平常有人觀照自己,都會感恩戴德,何況佛恒時慈悲護念我們,爲什麼不知恩感恩呢?

  【佛初出世,我尚沈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佛最初來到世間時,我還在惡趣中沈淪。現在我得到人身,佛卻已經滅度。是何罪障,生逢末法時代?是何福德,在佛法中出家?是何業障,不見佛的金身?是何幸運,親遇佛的舍利?

  以上是由思維佛恩引發的悲欣交集之心。古德說“佛出世時我沈淪,我得人身佛滅度,懊惱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就是思念佛陀時流露的悲傷心情。

  我們怎樣深自慶幸呢?要這樣想到:我們叫做釋子,身穿佛陀加持的法衣,顯現佛陀的清淨幢相,受持佛陀製定的戒律,念誦佛陀宣演的經典,思維佛陀聖教的法義,頂禮佛陀的聖像,觀想佛陀的相好,憶念佛陀的功德,持念佛陀的心咒、名號,弘揚佛陀的教法,求證佛陀的功德。行遍天下,受人供養,連一小片袈裟也受天人恭敬。這樣殊勝的因緣、福分,哪一點不是佛恩賜予的呢!

  【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

  這樣思維,假使過去沒種過善根,怎能聽聞佛的教法?假如不聞佛的教法,怎知常常蒙受佛恩?此恩此德,高山難以爲喻。

  (2)爲報恩而發菩提心

  【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衆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是爲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如果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盡心盡力地建立佛法、救度衆生,就算粉身碎骨,又豈能報答佛的恩德?(我們思考怎麼做才能報答佛的恩德?最後會得出一個答案。就是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因緣。

  “發廣大心”:發佛所發之心。“行菩薩道”:行佛所行之事。佛的願望無非是建立佛法、救度衆生,我們要想報佛恩,就要護持佛法,在沒有佛法的地方,設法去弘揚;在有佛法的地方,盡心盡力去護持。而且要盡力利益衆生,哪怕在一個衆生的心中播下一個善根種子,也有責任去做,這樣“建立佛法、救度衆生”,才是善體佛心、令佛歡喜。

  想一想,我們相續中生起的點滴善根,都來自佛陀。佛對我們的恩德極重,如果不發佛心、不行佛事,衆生不度、佛法不修、不弘,怎麼能報答佛的深恩?所以,只有發菩提心才能報佛恩。

  《華嚴經》說:“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不能報佛恩。”(即使在微塵數的大劫裏以頭頂戴佛,以身體布滿大千世界給佛作床座,如果不說法度衆生,也畢竟不能報答佛的恩德。)《楞嚴經》中,阿難尊者發願:“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尊者祈願:從此將這菩提心奉獻給微塵數的世界,才叫做報答佛恩。)

  2、念父母恩故發菩提心

  【雲何念父母恩?】

  怎樣念父母恩而發菩提心呢?

  首先思維父母生養自己的恩德,其次思維自己不孝的罪過,由此爲了報恩補過,勵力發起菩提心。

  (1)思維父母生養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叁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濕,咽苦吐甘,】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出自《詩經》,意思是說,父母生養我有多麼辛勞。“哀哀”,就是想起自己來人間帶給父…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