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三)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三)

  (二)发心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

  这菩提心是一切善心中王,必须凭借因缘才能发起。

  “诸善”指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王”有最尊贵的意思,也有统摄一切的意思。也就是五戒是人的善,十善是欲界天的善,四禅八定是上界天的善,出离心、通达人无我是声闻、缘觉的善,菩提心是菩萨、佛的善,这一切善以菩提心为最大,因为:发心的时间无限,尽未来际而发;所缘的对象无限,缘一切众生而发;发心的希求无上,上求断证圆满的佛果,下予众生暂时、究竟的利乐。总之,方方面面都达到了极致,远超人天、声缘。再从果上观察,人天有漏善法不能解脱分段生死,声闻无漏善法能解脱分段生死,却不能解脱变易生死,唯独菩提心能断二种生死,圆满断证而成佛。由以上心量和作用方面的校量可知,菩提心是诸善之王,最为尊贵。

  其次,在大乘领域中,浩瀚如海的菩萨行都是由菩提心摄持,从这统摄万善的角度,也堪称为“诸善中王”。

  既然菩提心是诸善之王,超过人天、声缘的善法,那么造就它就一定有特殊因缘,有特殊的引生、长养它的土壤。下面这十种就是能引发菩提心的因缘。

  【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发菩提心的因缘略说有“念佛重恩”等的十种。

  文中每句都有“故”字,意思是由这方面的因缘而发心。比如,“念佛重恩故”,即通过忆念佛恩而引发菩提心。总之在十个方面反复如理思维而引发菩提心。

  这里要认识到,世俗菩提心是因缘生的有为法,为什么说是因缘生呢?因为如果不是因缘生,那就是无因生;而如果是无因生,应成一切众生不必修学就都有菩提心了,事实上,无数众生根本没有成佛度众生的希求心,这证明发菩提心是有因缘的。既然有因缘,就可以断定:发心的因缘积聚,就会引生菩提心;而不积聚,凭着空想,也难以发起;而且,因缘不积聚到一定程度,菩提心也不能发到量。

  我们知道,思维能直接引起心态的转变。比如,观不净或观苦,会引生厌离心;而且,观得次数越多,越得力,厌离心就越强,最后会达到无间猛利的程度。但是,换成观可爱、观安乐,不但不生厌离心,还会引起相反的贪著心。总之,我们怎样想,就造成怎样的心态。这样就知道,我们发菩提心,首先要观察往哪方面思维才能引发菩提心,观察到因缘,找好了途经,再修就有效。

  比如,以父母恩为专题作思维,进入思维后,会发现心态开始在变化,想着想着,自然就引生感恩、报恩的心态。这样不断思维,一再引发,就会形成稳固的报恩心。接下来再思维:我如何才能报父母恩德?反反复复观察清楚,就会断定:只有发菩提心让父母脱离轮回、得到佛果安乐,才堪报答。这样思维会产生认识上的转变,就是会发誓利益生生世世的父母。

  像这样,按上面十方面反复思维,自然就触动相续中的善根,引起贤善意乐,再如理地按次第往上引,就会生起对成佛度众生的希求心。这是很有规律的,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孩,用如理思维引着它在理路上走,它会变得越来越懂事,最后不用管也会自觉地发心。

  反面也能观察到,只是口里念念,内心无动于衷,则只是影像般的发心。问题就出在没有主动借因缘引着心转变,所以内在没有真实的内涵,成了有口无心的状况。所以,需要凭借因缘来发菩提心,因缘就是上面十个方面,只要方法得当、如理如量,无论从哪方面入手,都可以引发菩提心。总之,这是正因缘起,决定无错误。(初学者常犯倒果为因的错误,比如发心,重点是找到正因之后,集中心力在因上修集,并不是只念念就大事完毕修成了菩提心。)

  我们以前没积累过这些方面的因缘,没用心思维过这些深广的道理,所以才没把自己的心升华为最贤善的菩提心。现在应该转过来,主动摄取种种能引菩提心的因缘,这也是最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缘。我们应生难遭遇想,把心主动投入到这个大冶洪炉中,锻炼出如纯金般的菩提心。

  1、念佛重恩故发菩提心

  【云何念佛重恩?】

  怎样由念佛恩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佛的救度之恩,其次为报佛恩而发菩提心。

  (1)思维佛恩

  【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

  佛从最初发心开始,为了我们行持菩萨道,经过无量劫,这期间备受辛苦。

  这样思维,我们领受佛恩多久了呢?从佛最初发心的那一刹那开始。佛已经施恩于我们,发心之后,佛常常观照我们,把点滴的善根都回向我们,这其中回向的每一分善根都对我们有恩德,何况长劫不断的回向。

  佛从初发心开始精进修菩萨道,单修布施度,就曾经奉献过数不清的身命,为了求得正法,佛曾经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像这样,佛为了利益我们,在无量劫中行持过种种难行苦行。佛持过多少戒、修过多少忍、行过多少精进、入过多少三摩地、证过多少智慧,确实海墨难书。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我造恶业时,佛悲愍我,用种种方便教化我,我却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时,佛并没有嫌弃我,佛愿代我受苦,但我业力深重,佛也不能救拔。我在人间,佛以方便让我种善根,生生世世跟随我,无一念舍离。

  很多事,不思维就不知道,也不生感恩心。佛不是凡人,佛具有圆满的利他能力,佛的智慧照见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按照所化众生的因缘,任运幻化游戏。也就是,佛知道谁衰败、谁痛苦、谁可以调化,昼夜恒时观照整个世间,在所化应得度时,佛从没有丝毫的延误。这样就知道,我们作为众生,必然在佛的慈悲观照之中,从我们和佛结上缘开始,一刹那没离开过佛恩的摄受。佛有时化作身边的人帮助我们,有时现于梦中让我们生信心。有时在我们起恶念时,让我们良心发现。

  漫漫长夜,佛对我们作过无数次救度。每次在得度的因缘到来时,佛从没有延误过一个刹那。佛对我们能作的加持和帮助都完全地做过了。

  经上说:佛的大慈心无著无碍,恒时出生,任运自成,增上充溢,遍满一切世间,遍入一切有情之心。所以,佛心恒时观照我们。平常有人观照自己,都会感恩戴德,何况佛恒时慈悲护念我们,为什么不知恩感恩呢?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佛最初来到世间时,我还在恶趣中沉沦。现在我得到人身,佛却已经灭度。是何罪障,生逢末法时代?是何福德,在佛法中出家?是何业障,不见佛的金身?是何幸运,亲遇佛的舍利?

  以上是由思维佛恩引发的悲欣交集之心。古德说“佛出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懊恼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就是思念佛陀时流露的悲伤心情。

  我们怎样深自庆幸呢?要这样想到:我们叫做释子,身穿佛陀加持的法衣,显现佛陀的清净幢相,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念诵佛陀宣演的经典,思维佛陀圣教的法义,顶礼佛陀的圣像,观想佛陀的相好,忆念佛陀的功德,持念佛陀的心咒、名号,弘扬佛陀的教法,求证佛陀的功德。行遍天下,受人供养,连一小片袈裟也受天人恭敬。这样殊胜的因缘、福分,哪一点不是佛恩赐予的呢!

  【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

  这样思维,假使过去没种过善根,怎能听闻佛的教法?假如不闻佛的教法,怎知常常蒙受佛恩?此恩此德,高山难以为喻。

  (2)为报恩而发菩提心

  【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如果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尽心尽力地建立佛法、救度众生,就算粉身碎骨,又岂能报答佛的恩德?(我们思考怎么做才能报答佛的恩德?最后会得出一个答案。就是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发广大心”:发佛所发之心。“行菩萨道”:行佛所行之事。佛的愿望无非是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我们要想报佛恩,就要护持佛法,在没有佛法的地方,设法去弘扬;在有佛法的地方,尽心尽力去护持。而且要尽力利益众生,哪怕在一个众生的心中播下一个善根种子,也有责任去做,这样“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才是善体佛心、令佛欢喜。

  想一想,我们相续中生起的点滴善根,都来自佛陀。佛对我们的恩德极重,如果不发佛心、不行佛事,众生不度、佛法不修、不弘,怎么能报答佛的深恩?所以,只有发菩提心才能报佛恩。

  《华严经》说:“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不能报佛恩。”(即使在微尘数的大劫里以头顶戴佛,以身体布满大千世界给佛作床座,如果不说法度众生,也毕竟不能报答佛的恩德。)《楞严经》中,阿难尊者发愿:“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尊者祈愿:从此将这菩提心奉献给微尘数的世界,才叫做报答佛恩。)

  2、念父母恩故发菩提心

  【云何念父母恩?】

  怎样念父母恩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父母生养自己的恩德,其次思维自己不孝的罪过,由此为了报恩补过,励力发起菩提心。

  (1)思维父母生养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出自《诗经》,意思是说,父母生养我有多么辛劳。“哀哀”,就是想起自己来人间带给父…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