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三)▪P2

  ..续本文上一页母多少辛苦,内心就很哀伤、很歉疚。两个“哀”字表达了念母恩时的悲痛之情。

  现在人喜欢给自己过生日,特意要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按理说,生日本是母难日,应该在这一天感念母恩,为母亲诵经、修福,作种种报恩的孝行。因为就在这一天,母亲为了让我们平安地降生,经受了分娩的剧痛,心里想起母亲生自己的苦难,内心哀痛、增进孝思,才是相应佛法的做法。

  “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母亲经过十月怀胎,把我们从没有四肢、器官的羯罗蓝孕育成具备人形的胎儿。我们不像其它动物产下来不久,就能自己独立生存;而是要在产后的三年中依靠母亲乳汁的哺育,才长成身体。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是父母赐予我们作人的机会,这样的深恩大德怎么能不报答呢?

  “推干去湿,咽苦吐甘”: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睡,每当我们尿床时,母亲总是把我们推向干处,自己靠着尿湿的地方一夜到天明。在喂我们饮食时,母亲总要首先自己品尝,发现食物酸苦,就咽进自己肚里;有好吃的,就咀嚼了吐给我们吃。母亲爱护我们,无微不至。

  总之,母亲为了我们,一切辛苦都愿意自己代受,一切利益都愿意赐给我们。有一首唐诗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要出门了,临行前夕,母亲手中的线一针针缝着孩子的衣服,心里却担心这一出门又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谁说寸草心能报得三春的暖阳?以儿女微薄的孝心无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

  【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

  这是中国父母的常情。孩子长大成人,父母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

  “绍继”是继承的意思。按照传统家庭观念,家族需要代代延续,不能中断香火。“门风”是家风、家庭好的风范。孩子长大了,父母指望孩子成家立业,能把一脉香烟延续下去,希望孩子能继承好的门风。

  “供承祭祀”:父母养儿育女,指望年老有病时,能在身边照顾,供养承事;百年之后,能每年清明在坟前祭扫,告慰在天之灵。

  有一首唐先生的《亲恩歌》是这样写的:

  我今未说泪先淋,难报爹娘养育恩。

  自是断肠谈不得,断肠谈与众人听。

  我还没开口说父母的恩德,就禁不住泪如雨下。作为子女,难以报答父母养育的深恩。虽然一想起父母恩德,心里就肝肠寸断,悲伤得说不出话来,但我这断肠人还是给大家讲讲吧!

  惟有怀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难过。

  莫言产育无凶吉,生死须臾可奈何。

  我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要遭受种种折磨,各种各样的魔障好难度过。莫说生产没什么吉凶祸福,片刻就可能失去生命,母亲极有可能因为难产而离开人世。

  母亲怀我们的时候,为了不让我们遭受损害,她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论饮食、穿衣、行走、睡觉,都处处小心。比如,母亲睡觉时,不敢乱翻身,吃东西时,不敢吃过热、过冷的食物;走路时,不敢走快。总之,行住坐卧时时要保持有利于胎儿的姿势。母亲在怀孕期间所受的折磨,用语言难以表述。

  肚里如今痛得慌,叫人为我剪衣裳,

  千生万死多难算,只靠神天作主张。

  临产时,母亲肚里痛得厉害,叫人赶紧剪开衣服。千生万死,难以预料会出现什么结果,一切只有靠老天爷作主了。

  母亲遭受难产之苦,就像有一千把利刃割截身体,当时由于生产的剧痛,母亲心识迷闷,已分不清东西南北,全身都疼痛难忍。

  生下儿来血奔心,牙关紧闭眼翻生,

  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

  刚生下孩子时,血奔心脏,牙关紧闭,两眼上翻。自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天才是真正的人。

  屎尿时常撒满身,腥臊臭秽不堪闻。

  却无半点嫌憎意,洗换频繁极苦辛。

  我们在做婴儿时,大小便不能自控,常常拉屎拉尿,撒在身上,臭秽难闻。母亲却没有半点嫌弃,那几年里,天天给我们换洗衣服,非常辛苦。

  听得娃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

  想他岁半周年内,一觉何曾睡得成。

  一听到我们哇哇的哭声,睡梦中的母亲就翻身醒来,把我们抱起,哄着我们睡。想一想,从我们生下来到满周岁的那一年半载,母亲哪里睡过一次好觉?

  大雪纷纷腊月天,偎头偎脸抱儿眠,

  只因乳是孩儿吃,彻夜开胸在外边。

  在那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母亲生怕我们受凉,用头和脸紧紧贴着我们,抱着我们睡。想到我们随时要吃奶,母亲顾不上自己受冷挨冻,一整夜把胸部露在外边。

  听得孩儿出痘疮,登时吓得眼翻黄。

  一从放出标来后,尽日何曾吃米汤。

  磕个头来上炷香,声声只叫痘娘娘。

  若还叫得娘娘应,何怕头穿出脑浆。

  听到我们出痘疮,母亲顿时吓得两眼翻黄。自从我们放出标来之后,整天没喝过半滴汤水。为了求孩子得平安,又磕头又上香,一声声祈求“痘娘娘保佑,痘娘娘保佑,”只要叫得痘娘娘答应,哪怕头磕穿了出脑浆也心甘情愿。

  幸得儿生两岁零,依台傍凳自能行。

  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

  好不容易我们长到两岁,能自己扶着桌椅走路,母亲又担心我们摔倒,跌破了头脸,常常牵肠挂肚的悬着一颗心。

  生得孩儿性气乖,任他情性使将来。

  如何父母偏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

  即使生了性情乖戾的孩子,也随他的性子,百依百顺。不论孩子怎样,父母都一向当作宝贝来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

  儿今头发已披肩,转眼成人在面前,

  痛杀亲心难割舍,不能常在膝头边。

  转眼之间,孩子长大成人,头发已经披在肩上。父母想到孩子不能常在自己身边,心里疼痛,难割难舍。

  虽然挣得少田园,受怕担辛苦万千,

  不是为儿还为女,自家吃得几文钱。

  虽然种了些田地果园,挣了些钱财,这也让父母千辛万苦、担惊受怕。要不是为了儿女成家立业,两个老人自己能吃得了几文钱呢?

  娘看爹来爹看娘,为何终日脸焦黄?

  只因儿女将婚嫁,相对愁眉做一房。

  父母双亲,为什么你看我,我看你,整天面色焦黄?只因为儿女到了成家的年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正发愁怎么来准备婚嫁。

  寸寸丝丝总是恩,谁能描得半毫真,

  蓼莪纵使能描画,只好依稀六七分。

  (蓼莪指《诗经·小雅·蓼莪》,是《诗经》里的诗。前面说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出自这首诗。)

  像上面说的,点点滴滴都是父母恩德,谁能描绘父母恩德的半毫呢?即使《诗经》里善于表达的《蓼莪》,也只是依稀仿佛说个六七分罢了。

  (2)思维不孝之罪

  【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

  (“滥称释子”:佛子需要精进闻思修,不具闻思修的功德,滥竽充数也称为释子。“忝号沙门”,“忝”是不知惭愧,沙门是极尊贵的称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名为沙门”,戒定慧不修,贪嗔痴不灭,口称沙门,叫做忝号。)

  我们现在出了家,名不符实地叫做释子和沙门。父母在世时,没有供养父母美味饮食;父母年老有病,也不在身边照顾;父母离世后,又不到坟前祭扫。在生时,不能奉养父母的色身;去世时,不能引导父母的神识往生净土或者善趣。这样,在世间方面有大亏欠,在出世间方面又没有修行能给予父母利益,世间和出世间的两条孝道都失去了,不孝的重罪积累在相续中,业力不失,在所难逃。

  窥基大师《诫勉出家之训》说:“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依托。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哀哀父母千辛万苦养育我们成人,把辛苦留给自己,把甘甜吐给我们。指望我们长大能继承家风,光宗耀祖。没想到,一旦辞亲出家,就撇下孤苦年老的父母无依无靠。如果不修行超过凡夫境界,越过有学道的圣流,而只是庸庸碌碌地因循度日,那就完全错了)

  《心地观经》上说,世间最高莫过崇山,母恩比须弥还高;世间最重莫过大地,母恩比大地更重。又说:善男子、善女人,为了报母恩,即使在一劫中每日三时割下身肉来供养父母,也未能报答慈母一日之恩。因为一切男女在母胎中饮母体的血液,及出胎后所饮的母乳共一百八十斛,母亲得到美味或好衣总是先给孩子受用,即使孩子愚痴下劣,母亲的慈爱也不会改变。《龙王鼓音颂》中说:大海、须弥、大地并非我的重担,不知报恩才是我的重担。

  (3)报恩发心

  【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按这样思维,只有发菩提心,尽未来际行菩提道,救度尽虚空际的法界众生。由此,不但今生的父母,一切生的父母都可以救拔,不但一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都可以超升。就像诸佛成道普度累世父母那样,发菩提心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