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母多少辛苦,內心就很哀傷、很歉疚。兩個“哀”字表達了念母恩時的悲痛之情。
現在人喜歡給自己過生日,特意要營造一種快樂的氣氛。按理說,生日本是母難日,應該在這一天感念母恩,爲母親誦經、修福,作種種報恩的孝行。因爲就在這一天,母親爲了讓我們平安地降生,經受了分娩的劇痛,心裏想起母親生自己的苦難,內心哀痛、增進孝思,才是相應佛法的做法。
“十月叁年,懷胎乳哺”:母親經過十月懷胎,把我們從沒有四肢、器官的羯羅藍孕育成具備人形的胎兒。我們不像其它動物産下來不久,就能自己獨立生存;而是要在産後的叁年中依靠母親乳汁的哺育,才長成身體。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是父母賜予我們作人的機會,這樣的深恩大德怎麼能不報答呢?
“推幹去濕,咽苦吐甘”:小時候和母親一起睡,每當我們尿床時,母親總是把我們推向幹處,自己靠著尿濕的地方一夜到天明。在喂我們飲食時,母親總要首先自己品嘗,發現食物酸苦,就咽進自己肚裏;有好吃的,就咀嚼了吐給我們吃。母親愛護我們,無微不至。
總之,母親爲了我們,一切辛苦都願意自己代受,一切利益都願意賜給我們。有一首唐詩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叁春晖。”孩子要出門了,臨行前夕,母親手中的線一針針縫著孩子的衣服,心裏卻擔心這一出門又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誰說寸草心能報得叁春的暖陽?以兒女微薄的孝心無以報答母親養育之恩。
【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這是中國父母的常情。孩子長大成人,父母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紹繼”是繼承的意思。按照傳統家庭觀念,家族需要代代延續,不能中斷香火。“門風”是家風、家庭好的風範。孩子長大了,父母指望孩子成家立業,能把一脈香煙延續下去,希望孩子能繼承好的門風。
“供承祭祀”:父母養兒育女,指望年老有病時,能在身邊照顧,供養承事;百年之後,能每年清明在墳前祭掃,告慰在天之靈。
有一首唐先生的《親恩歌》是這樣寫的:
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
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衆人聽。
我還沒開口說父母的恩德,就禁不住淚如雨下。作爲子女,難以報答父母養育的深恩。雖然一想起父母恩德,心裏就肝腸寸斷,悲傷得說不出話來,但我這斷腸人還是給大家講講吧!
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
莫言産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
我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要遭受種種折磨,各種各樣的魔障好難度過。莫說生産沒什麼吉凶禍福,片刻就可能失去生命,母親極有可能因爲難産而離開人世。
母親懷我們的時候,爲了不讓我們遭受損害,她需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爲。不論飲食、穿衣、行走、睡覺,都處處小心。比如,母親睡覺時,不敢亂翻身,吃東西時,不敢吃過熱、過冷的食物;走路時,不敢走快。總之,行住坐臥時時要保持有利于胎兒的姿勢。母親在懷孕期間所受的折磨,用語言難以表述。
肚裏如今痛得慌,叫人爲我剪衣裳,
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
臨産時,母親肚裏痛得厲害,叫人趕緊剪開衣服。千生萬死,難以預料會出現什麼結果,一切只有靠老天爺作主了。
母親遭受難産之苦,就像有一千把利刃割截身體,當時由于生産的劇痛,母親心識迷悶,已分不清東西南北,全身都疼痛難忍。
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
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叁朝才是人。
剛生下孩子時,血奔心髒,牙關緊閉,兩眼上翻。自從剪下胞衣後,再過叁天才是真正的人。
屎尿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
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繁極苦辛。
我們在做嬰兒時,大小便不能自控,常常拉屎拉尿,撒在身上,臭穢難聞。母親卻沒有半點嫌棄,那幾年裏,天天給我們換洗衣服,非常辛苦。
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
想他歲半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
一聽到我們哇哇的哭聲,睡夢中的母親就翻身醒來,把我們抱起,哄著我們睡。想一想,從我們生下來到滿周歲的那一年半載,母親哪裏睡過一次好覺?
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兒眠,
只因乳是孩兒吃,徹夜開胸在外邊。
在那大雪紛飛的寒冬臘月,母親生怕我們受涼,用頭和臉緊緊貼著我們,抱著我們睡。想到我們隨時要吃奶,母親顧不上自己受冷挨凍,一整夜把胸部露在外邊。
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
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吃米湯。
磕個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
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
聽到我們出痘瘡,母親頓時嚇得兩眼翻黃。自從我們放出標來之後,整天沒喝過半滴湯水。爲了求孩子得平安,又磕頭又上香,一聲聲祈求“痘娘娘保佑,痘娘娘保佑,”只要叫得痘娘娘答應,哪怕頭磕穿了出腦漿也心甘情願。
幸得兒生兩歲零,依臺傍凳自能行。
只愁跌破頭和面,挂肚牽腸不放心。
好不容易我們長到兩歲,能自己扶著桌椅走路,母親又擔心我們摔倒,跌破了頭臉,常常牽腸挂肚的懸著一顆心。
生得孩兒性氣乖,任他情性使將來。
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即使生了性情乖戾的孩子,也隨他的性子,百依百順。不論孩子怎樣,父母都一向當作寶貝來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兒今頭發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
痛殺親心難割舍,不能常在膝頭邊。
轉眼之間,孩子長大成人,頭發已經披在肩上。父母想到孩子不能常在自己身邊,心裏疼痛,難割難舍。
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
不是爲兒還爲女,自家吃得幾文錢。
雖然種了些田地果園,掙了些錢財,這也讓父母千辛萬苦、擔驚受怕。要不是爲了兒女成家立業,兩個老人自己能吃得了幾文錢呢?
娘看爹來爹看娘,爲何終日臉焦黃?
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
父母雙親,爲什麼你看我,我看你,整天面色焦黃?只因爲兒女到了成家的年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正發愁怎麼來准備婚嫁。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
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蓼莪指《詩經·小雅·蓼莪》,是《詩經》裏的詩。前面說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就出自這首詩。)
像上面說的,點點滴滴都是父母恩德,誰能描繪父母恩德的半毫呢?即使《詩經》裏善于表達的《蓼莪》,也只是依稀仿佛說個六七分罷了。
(2)思維不孝之罪
【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于世間則爲大損,于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濫稱釋子”:佛子需要精進聞思修,不具聞思修的功德,濫竽充數也稱爲釋子。“忝號沙門”,“忝”是不知慚愧,沙門是極尊貴的稱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是名爲沙門”,戒定慧不修,貪嗔癡不滅,口稱沙門,叫做忝號。)
我們現在出了家,名不符實地叫做釋子和沙門。父母在世時,沒有供養父母美味飲食;父母年老有病,也不在身邊照顧;父母離世後,又不到墳前祭掃。在生時,不能奉養父母的色身;去世時,不能引導父母的神識往生淨土或者善趣。這樣,在世間方面有大虧欠,在出世間方面又沒有修行能給予父母利益,世間和出世間的兩條孝道都失去了,不孝的重罪積累在相續中,業力不失,在所難逃。
窺基大師《誡勉出家之訓》說:“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濕回幹養育成,要襲門風繼先祖。一旦辭親求剃落,八十九十無依托。若不超凡越聖流,向此因循全大錯。”(哀哀父母千辛萬苦養育我們成人,把辛苦留給自己,把甘甜吐給我們。指望我們長大能繼承家風,光宗耀祖。沒想到,一旦辭親出家,就撇下孤苦年老的父母無依無靠。如果不修行超過凡夫境界,越過有學道的聖流,而只是庸庸碌碌地因循度日,那就完全錯了)
《心地觀經》上說,世間最高莫過崇山,母恩比須彌還高;世間最重莫過大地,母恩比大地更重。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爲了報母恩,即使在一劫中每日叁時割下身肉來供養父母,也未能報答慈母一日之恩。因爲一切男女在母胎中飲母體的血液,及出胎後所飲的母乳共一百八十斛,母親得到美味或好衣總是先給孩子受用,即使孩子愚癡下劣,母親的慈愛也不會改變。《龍王鼓音頌》中說:大海、須彌、大地並非我的重擔,不知報恩才是我的重擔。
(3)報恩發心
【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叁世普度衆生,則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爲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按這樣思維,只有發菩提心,盡未來際行菩提道,救度盡虛空際的法界衆生。由此,不但今生的父母,一切生的父母都可以救拔,不但一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都可以超升。就像諸佛成道普度累世父母那樣,發菩提心才能報答父母的恩德。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二因緣。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