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一)▪P3

  ..續本文上一頁抉擇下來,我們就可以認定雜染的體相,決定就是虛妄分別心有,能取和所取根本沒有。這樣的話,我們心裏有個很深的一種定解來觀照輪回的法。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流轉輪回時,有的是什麼呢?有法就是分別心,它的法性就是二取空,對于輪回的真實相,主要抓住兩點,第一點就是唯一是一個心識,一個是心的無二法性,只要這兩點能悟入的話呢,整個輪回就抉擇完了。補處彌勒菩薩就是大智慧,用十二個字就已經把輪回的實相指點出來了。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意思呢通過上面的根據,就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在名言不清淨位:虛妄分別心是決定有的,但是呢二取法是根本沒有的,所以一概不能說都有,一概不能說都沒有,必須要辨別。

  

那麼之所以《般若經》等經典當中宣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不是偏墮于一方的。那我們想,佛陀爲什麼在經典當中這樣說呢?因爲:①在名言當中,虛妄分別心是無欺存在的,所以不是空無的;②雖然虛妄分別心是有,但是像顯現那樣的二取根本不成立,所以也不是不空的。或者,以肯定的方式應當這樣說,輪回一切諸法,空的就是二取,不空的就是虛妄分別和二取空的空性。這樣的話,我們就明白“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的內容。

  

世親菩薩的注釋上說:“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意思就是如果在此法之中沒有彼法,就由彼法觀爲空,也就是“此法以彼法空”,但是余下的法並不是沒有,所以應當如實了知爲有。比如,以我的錯亂眼識正把一條花繩誤認爲是蛇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是什麼法空、什麼法不空呢?空的法就是蛇,因爲花繩上本來無蛇。不空的法就是余下的花繩,以及花繩本來無蛇的特性。這個蛇空和花繩不空,以及“花繩上無蛇”不空,在名言當中都是要承認的。

  

同樣我們這個本無二取而遍計二取的分別心正在現前的時候,什麼法空、什麼法不空呢?唯一是二取空,有法分別心和法性圓成實不空。這也是在名言當中要承認的,不然,你不承認“無二取”,那就等于承認了“二取存在”,這樣就有增益的過失。而你不承認“虛妄分別有”以及“二取空的法性有”,那就等于承認了“虛妄分別心沒有”“二取空的法性沒有”,這樣就有損減的過失。

  

所以我們必須要辨別,必須要有一種辨別的差別。否則的話,沒有辦法真實安立真正的彌勒菩薩的觀點。所以我們通過名言量,或者說以名言量觀察,應當善加辨別有與無,空與不空的差別。這個上面我們已經依靠世親菩薩的注釋的句來作了抉擇,而且這些抉擇的一切一切都是以名言量觀察,善加辨別有和無,或空和不空的差別。這樣的話,跟其他的自中觀的講法根本沒有相違之處。也就是說,一絲一毫矛盾的地方都沒有,包括大中觀講根本入定的殊勝境界的論師,比如月稱論師、寂天菩薩等等,在安立名言的觀點,安立名言當中有和無、空和不空的差別的時候,不得不承認的,必須要承認的,如果不承認這個的話,完全與真實谛的觀點相違,也就是說名言量觀察善加辨別有和無、空和不空的差別,在名言萬法當中就有如是如是種種的差別。那麼就不得不承認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就需要了知,彌勒菩薩講的不能單單理解是唯識宗承認的,中觀宗不承認的,或者說這是第叁轉*輪所講的一種觀點,第二轉*輪般若觀點上來講根本不能承認,一切一切都否定,不能這樣想。這是自己不好的邪見引起來的,真正的教證和理證來做觀察的時候,的的確確本論所講的不但是唯識宗包括中觀宗,或者是無論是講自空中觀還是講他空中觀,每一個宗派都需要承認的,因爲在世俗名言當中輪回的真實的體相就是這樣存在的,補處彌勒菩薩的殊勝的智慧就如是見到的,做了抉擇,不是偏某一個宗派而做一種不究竟的觀點,或者不符合雜染體相的觀點,所以不論是哪一種人只要你相信理論,以理論觀察符合雜染的體相或者符合輪回生死的體相的話呢,你不得不承認。因爲本來就是這樣的一種自性存在,所以這以上以名言量觀察善加辨別有和無或者空和不空的差別,一切一切的宗派實際意義上不得不承認的,但是直接著重抉擇這樣的在小乘的經典論典是極爲罕見的,因爲他沒有這麼殊勝的智慧,他所化的根機沒有那麼深奧的法能接受的這種福報,所以小乘所化的根機智慧有限,福報有限,所以對他們直接沒有宣講這樣殊勝的觀點,但是針對大乘的根機或者說針對大乘中觀宗和唯識宗所化的衆生來講,這些是必須要通達的,必須要按照這樣來安立雜染的體相,所以彌勒菩薩就講了這樣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的支分的內容,也就是說上面所講的支分的內容,小乘的經典和論典當中也做了抉擇,他能辨別輪回和涅槃、雜染和清淨的差別,或者說有和無,或者說一者存在另一者在究竟小乘阿羅漢果現前的時候,他說是沒有,相似相似確實小乘的經論當中做了抉擇。

  

最後兩句“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這是做總結。

  

“有故、無故、有故”叁個根據來安立符合中觀道自性。

  

第一個“有”,就是轉生輪回的時候唯一虛妄分別心有,比如我們凡夫當下,只有這個顯現二取的心識,而且現量顯現,這是在心識面前無欺存在,這個虛妄分別確實是周遍整個輪回,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我們凡夫時時處處都在虛妄分別心當中,這就是無欺的事實,所以必須成立爲“有”。

  

第二個“無”,就是轉生輪回的時候,本來沒有能取和所取分離的他體顯現,比如你們正在聽課的此時此刻,別別分開的聲音和聽見聲音的耳識並不成立。這種二取確確實實在整個輪回的一切時處都是不可能成立,所以叫做“無”故。

  

第叁個“有”,就是在分別心當中二取空的空性是以法性方式當體有的。比如,雖然你沒有證悟,但是你聽我講課的帶聲音之相的耳識正在顯現的時候,本來就是遠離能取和所取的,本來就是不二的法性,不可能以你不證悟而損減他的一分,所以就是說“有”。

  

這樣由“有故”、“無故”、“有故”,就是以不增不減的方式如實確立了雜染的實相,也就是輪回雖然顯現而不成立自體的實相,或者說現空雙融的自性。而這樣證悟,就是契入了遠離有無損減的中觀道,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輪回諸法的自性已經如實證悟了,既不增益,也不損減,息滅了一切邊執,當然就是入于離開邊戲的真實性,也就是由于通達“虛妄分別心”有和“二取空性”有,遠離了損減邊;由于通達“能取所取”無,遠離了增益邊,這樣就如實悟入了雜染的實相。

  

所以,彌勒菩薩的頌詞內容特別深奧,一層一層講得非常清楚,而且前前的觀點必須要通達,然後才能通達後後的真實的意義。所以我們在講總標略說的時候,在頌詞的每一句、每一頌、每一個科判都要真實通達,否則的話,沒有辦法一條一條詳詳細細能夠抉擇,所以,沒有了知總標略說的話,後面其義廣說的內容從要點上抓不到什麼東西,但是從總標上你抓到了要點,下面具體一步一步一個一個詳詳細細抉擇的時候,最後確實知道說很多不必要的,只說七相,七相當中完全把叁乘道的共相和大乘不共的殊勝相就可以歸攝,所以大家對科判,對頌詞義反反複複地從不同的側面需要觀察,需要仔細地思察,這樣的話對頌詞的要義確實有所了知,那麼有認識有了知的話,相續當中很容易生起真實的定解,所以希望大家認認真真的學習。

  

  

《辨中邊論頌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