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頌講記(五)
今天開始講第二品——辨障品。通過上面對于雜染和清淨體相的辨別,我們就知道雜染和清淨的差別是在現相上安立,並不是實相上安立的。那麼我們做爲一個凡夫,處在有垢位,並沒有失去自性清淨的法性,但是因爲虛妄分別而導致法性不能真實現前。現在要尋求涅槃的果位,證入法界,它的障礙唯一就是虛妄分別,這就是所斷。實際上第二品所要辨別的障礙種類,也就是虛妄分別的種類。彌勒菩薩在第二品當中專門就是辨這個障礙,那麼我們想辨障的必要性是什麼呢?辨障的必要性就是:只有認定、認識了自己相續當中存在的障礙,才知道在什麼地方需要糾正對治。假如連什麼是障礙、能障有哪些、所障是什麼、爲什麼會障礙這些道理都搞不清楚,那麼怎麼可能斷障而證入真實性呢?所以,這一品當中,我們關鍵是要分析清楚能障和所障以及以能障如何障礙所障,這就是辨障的意思。
戊二、所斷障礙分叁:一、總說;二、別說;叁、攝義
己一、總說
具分及一分,增盛與平等,
于生死取舍,說障二種性。
總的來說,對于大乘種性和小乘種性作障礙的就是具分障、一分障、增盛障、平等障以及取生死障和舍生死障。
下面解釋六種障礙的含義:
①具分障和一分障是一對,分別屬于大乘種性者和小乘種性者心相續當中的障礙。按照唐譯《辨中邊論》,具分障是指煩惱障和所知障,因爲這些障礙全都是對于大乘解脫構成障礙的緣故,所以叫做具分障。一分障是單指煩惱障,只是這一分對小乘解脫構成障礙的緣故,所以叫做一分障。也就是徹底斷盡了一切煩惱障後,所知障對于小乘解脫並不構成障礙。
在藏文當中,具分障譯爲廣大障或者周遍障。按照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這樣兩種障礙是以所障的差別對于能障安立廣大障和少分障的名稱,也就是,對于大乘廣大的自他二利作障礙的,就叫做廣大障;對于小乘少分自利解脫作障礙的,就叫做少分障。
兩種解釋的方式上確實有所不同,但是從障的自體上講,沒有不同,所以,按照意義來講,完全都是一致的。針對利根的大乘種性者所求的果是二利究竟的圓成實徹底顯露的佛果。所以,就要消盡一切客塵,也就是大乘種性者所斷的障礙是以煩惱障和所知障所攝的一切虛妄分別。鈍根的小乘種性者所求的只是解脫分段生死,所以所斷的障礙只是一分以煩惱障所攝的虛妄分別。
②增盛障和平等障是一對,都是從煩惱的方面來說的。那麼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是,如果所緣境只是少分,那麼就能促發粗大的貪心等煩惱,這就叫增盛障。如果煩惱的産生,和所緣境的程度相應,那就叫平等障。比如:嫉妒心非常強,只要別人稍微超過自己,就會生起難以忍受的嫉妒心,這就是增盛障。或者像毒蛇,稍微有一點違逆,就會發起很大的瞋恨心;或者象酒鬼,只要聞到酒味,貪心就無法控製,這些就是屬于增盛障。再講平等障的例子,比如在違逆境比較弱的情況下,心裏會稍有厭惡感;如果違逆境變成中等,那麼瞋心也變成中等;如果違逆境很強大,瞋心也變得很粗猛。這叫做平等障。再比如,我們在靜處修行,因爲遠離了紅塵,很少接觸不清淨的聲色,這樣內心的煩惱就比較微弱。但是如果進入大城市,因爲環境很惡劣,所以染緣很強大,這樣我們相續的煩惱也會引發得很強大。知道這個心隨境轉的道理,就應當盡量不接觸不清淨的境界。
第二種解釋:比如,相續當中雖然有各種煩惱,但是,以瞋心最厲害,其他煩惱小一些,這個瞋恚就是增盛障。假如相續當中貪、瞋、癡叁毒的勢力都比較平等,沒有強大和微弱的差別,這就叫平等障。
③取生死障和舍生死障是一對。
以執取生死,會障礙空性的智慧;以舍離生死,會障礙大悲心的方便。這兩種都對大乘道的精華——大悲空性藏或者說空性智慧和善巧方便雙運構成嚴重的障礙。
所以,我們就需要了知,做爲一個大乘的修行人,以執著心取生死也是障礙,或者以厭離心,或者以一種不合理的,或者沒有大悲心的前提下,以一種心的來舍離生死輪回,也是一種障礙。所以,需要了知大乘的法越來越殊勝,而且他的智慧、他的方便是很殊勝的,比較深奧的一種境界來面對萬法。或者說他自己不會去執著生死輪回,或者不會被執著心起煩惱而造業,轉生在生死當中,但是,他以大悲心推動會普度生死衆生,所以,他不可能徹底舍棄生死。所以,針對大乘的修行人來講,以執著心取生死也是障礙,以一種厭煩心或者爲了自利舍棄生死也屬于一種障礙,這是針對大乘的根機來講的,對大乘來講,的確以執著心取生死是障礙,不但這個成了障礙,甚至以沒有大悲心,沒有菩提心,沒有大乘的善巧方便去舍棄生死,也是嚴重的一種障礙,起一般的貪瞋等煩惱,大乘的修行人不會認爲是特別嚴重的障礙,但是舍棄衆生,舍棄生死輪回,自利的發心求自利的解脫是很嚴重的一種障礙。所以,彌勒菩薩這裏也講,以執著心取生死會障礙空性的智慧,以厭離心或者是自私自利的發心來舍離生死也是障礙大悲的善巧方便。
在六種障礙當中,具分障、取生死障和舍生死障是大乘菩薩道的障礙,一分障是聲緣道的障礙,增盛障和平等障是二者共同的道障。
雖然煩惱障也障礙大乘究竟的菩提,但是這裏說一分障就是聲緣道的障礙我們需要了知,大乘的道完全是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圓滿證悟,那麼這個時候還是會斷煩惱障和所知障,這裏沒有說一分障障礙大乘菩薩道的境界,這個我們需要了知,不必要這樣單獨講,因爲說具分障已經說到煩惱障和所知障都會障礙大乘菩薩道。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當中也講到,一分障就是障礙聲聞、緣覺道的障礙。
已二、別說分叁:一、于解脫之障礙;二、于善等十法之障礙;叁、于叁對治之障礙
庚一、于解脫之障礙分二:一、宣說真實障礙;二、由彼如何障礙之相
辛一、宣說真實障礙
九種煩惱相,謂愛等九結。
①結的含義。
具有煩惱相的無明等,叫做結。
結就是系縛的意思,因爲以無明等把衆生系縛在叁有當中,解脫不了,所以叫做結。《叁藏法數》上說:“結即系縛之義,謂衆生因煩惱妄惑造業,而爲衆苦系縛,流轉叁界不能出離,故雲結也。”(衆生因爲煩惱推動而造業,以造業而被痛苦系縛,在叁界當中流轉不能真實解脫,所以叫做結。)
②愛等九結是哪些?
九結就是:①愛結;②恚結;③慢結;④無明結;⑤見結;⑥取結;⑦疑結;⑧嫉結;⑨悭結。
其中見結當中包括叁種——薩迦耶見、邪見和邊執見。取結當中包括兩種——見取見和戒禁取見。在藏文當中,愛結和恚結翻譯爲貪結和瞋結。取結是取殊勝結,意思是把非殊勝執取爲殊勝的一種惡見。
辛二、由彼如何障礙之理
初二障厭舍,余七障真見,
謂能障身見,彼事滅道寶,
利養恭敬等,遠離遍知故。
頌詞上說:九結當中前兩種分別障礙厭離和棄舍,其余七種結能障見真如,也就是分別能障身見遍知、身見事遍知、滅谛遍知、道谛遍知、叁寶遍知、利養恭敬等遍知以及遠離遍知。(頌詞後面四句要貫穿在一起念,這樣容易理解。)
下面我們以能障和所障對應的方式來作解釋:
1、以愛結能障厭離,因爲把有漏法觀爲功德,這樣以貪愛心見不到輪回的過患,由此生不起真實的厭離心。在我們的心上,如果見功德,就會生起欲樂心,如果觀過患,就會生起厭離心。現在觀有漏法具有種種功德之後,以這個貪執心就會障礙見過患,也就發不起真實的厭離心。從這裏也可以見到虛妄分別心的障礙性。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欲界凡夫都具有深重的愛欲,因爲對于世間的五欲、對于世間的財富名譽、對于世間的男女情愛有很深很深的愛,所以就難以發起出離這個輪回世界的心。
2、以恚結能障棄舍,由于這個內在的恚結,心裏對于所恚的逆境不能棄舍,一直在心裏記恨。
3、以慢結能障身見遍知,就是因爲牢牢執著我慢見之義,便不能了知薩迦耶見的過患。比如在修定的時候,獲得一些功德,這時就會有我慢起來,執著自己爲殊勝,輕視他人,由此爲緣,身見難以斷除。實際上,我們在修善法的時候,這種我慢的障礙經常會冒出來。稍微有一些功德的時候,人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就是起了我慢的障礙,安住在傲慢的狀態中,不能體會到我見的種種過患,甚至別人提醒也聽不進去。
4、以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
身見事就是薩迦耶見的施設基,薩迦耶見叫做壞聚見,它在什麼上面施設呢?就是在五蘊上面施設。五蘊它是刹那刹那生滅的或者說種種的多類法,或者說因緣所作的一種法。但是以無明結見不到五蘊的真實面目,也就不能如實了知五蘊刹那生滅,多分積聚的自性,反而把它看成是獨一、恒常的我。所以,以無明結會障礙了知五蘊的真相,這樣我們知道以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
5、以見結能障滅谛遍知:
見結包括薩迦耶見、邊執見和邪見,我們從叁個方面來解釋:
①以薩迦耶見怖畏滅:因爲薩迦耶見是以執我爲自性,當要現前滅谛的時候,以這個惡見的力量會疑慮“我將斷滅”等等,這樣就會生起怖畏而不入解脫。比如,我們人臨死的時候,四大分離,這時候我愛現行,而且由我愛的增上力,就會認爲:“我要沒有了”,這樣愛執自身,就成了現前中有的因。如果這時候能悟入無我,當下就可以入滅谛。但是無始以來串習堅固的薩迦耶見,具有一種強大的執我的勢力,所以在現前滅谛時,就會非常非常恐怖。所以,從內在深處的根源上來…
《辨中邊論頌講記(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