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頌講記(六)
今天繼續講解《辨障品》當中叁十能障的內容。
上面講了第一段,就是以無加行、非處加行和不如理加行能障礙真實善根的發起。認定了善根的能障之後,就要在每一種障礙上努力對治,假如障礙不能消除,那決定無法生起道果的功德,而最終出離雜染現前清淨的殊勝境界。反過來,如果能夠把無加行轉變爲有加行,把非處加行轉變爲處加行,把不如理加行轉變爲如理加行,這樣以有加行、處加行和如理加行決定能夠輾轉出生真實的善根。和叁種能障相反,這個有加行、處加行和如理加行就是能生的法。所以,實修的關要就是對照自己的心相續,消除能障,轉爲能生。後面每一段的內容都要這樣理解。
第二段:不生、不起正思惟、資糧未圓滿。
能障:不生善法,不起正思惟,資糧未圓滿。
所障:緣大菩提發心,也就是發菩提心。
①不生善法:就是沒有生起菩提之因的清淨善法。
②不起正思惟:就是沒有發起如理思惟。特別是指,對于菩提和菩提的行持之道,沒有發起數數如理思惟。
③資糧未圓滿:就是菩提之因的福慧兩種資糧沒有達到很具足圓滿的地步,也就是福慧資糧沒有雙運。
由于具足這叁種能障,所以,緣無上大菩提的清淨的發心也就是說發菩提心沒有辦法真實成就。原因就是已經具足了叁種能障法,也可以說因爲不具足信心和精進而導致沒有生起善法,沒有對于菩提的道果發起數數如理思維而導致沒有增上善根,以及福慧兩種資糧沒有雙運而圓滿,所以對于無上大菩提不能發心。這叁種能障當中,不生善法是著重在善法不生起上,不起正思維是著重在善根不增長上,資糧未圓滿是著重在善根不圓滿上。菩提心畢竟是善根到達成熟而生起的珍寶善心,所以具足叁種能障當中的一種,都會障礙他的生起。
下面要反問自己:我對于大菩提有沒有發起真正、沒有半點虛假的菩提心呢?假如沒有發起,那障礙在什麼地方?對照補處彌勒菩薩的教言,我們反省自己:
①我發過多少好心、做過多少好事?對于周圍環境當中的父母兄弟、同事朋友等最爲親切的衆生,我有沒有慈悲喜舍的善心,我有沒有生起利他的行爲,我有役有真實的發起十善,我有沒有對于衆生生起悲愍。如果這些很基礎、很切近的善法都一點沒有落實,那怎麼可能從一種下劣的惡心,忽然搖身一變,就變成心懷無量衆生、盡未來際誓願度脫而唯求無上菩提的真實菩提心呢
這不是有一點不合乎道理嗎
②我對于菩提心以及菩提的行道做過多少如理思維呢?比如,世間的智者對于一生追求的目標以及一生要走的道路,都會以理智反反複複、認認真真的思考,一旦心裏明白所求的果是極有意義的果,所行的道是光明、坦蕩的大道,那他就會增上自己的欲樂,而且會因此而發下強烈的誓願,一輩子走這條光明大道。現在,對于無上的菩提以及偉大的菩提正道,我做過多少次如理的思維呢?是不是根本沒有如理思維過,或者只是少數幾次思維過呢?大多數時間考慮的都是世間的名聞利養、飲食男女等。以這樣下劣的心態,當然發不起緣無上大菩提的偉大願心。
③我的福慧資糧有沒有真實雙運呢?檢查起來是不是只有一種小福小慧?比如,修一點福德,也是強烈執著一種人天的圓滿,並沒有目空叁界、上求無上菩提的大志向,這說明是福中無慧。修一點慧,也是僅僅執著一種寂滅的小乘境界,並沒有下化衆生的大心,連稍微接觸衆生、隨順衆生做一點利益都不肯發心,這說明是慧中無福。以這樣一種癡福和偏慧,畢竟不是大人之器,當然發不起“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無僞菩提心。
這樣反省下來,就知道:自己發不起菩提心的原因,確確實實是相續當中存在障礙。如果不努力遣除,終究還是無法發起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說,現在末法時代的衆生,他自己不觀察自己相續當中有很深重的障礙,包括産生菩提心的障礙是哪些,叁種當中自己相續當中存在哪一種,他都沒有反省,然後口頭上說“我發菩提心,我是大乘的行人”,是這樣說大話,實際欺騙自己而已。真正來說,你相續當中産生一種無僞的菩提心的話,剛上面講的,這叁種障礙必須要遠離的,沒有遠離障礙,正面的菩提心無法生起的。所以,要反省自己,確實需要觀察自己相續當中發不起菩提心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就知道,確確實實相續當中存在障礙,如果不遣除這個障礙,始終都發不起真正的菩提心。這樣認清了病因之後,把能障轉變成能生,那菩提心的苗芽一定可以在被善法之水滋潤的心地上發起來。所以,用功的地方就在叁種能生上面,首先要以精進心和信心修集萬善,要日日不斷的做好事;然後要有偉大的理想和抱負,緣著無上的佛果、緣著深廣的菩提道,再再的如理思維,這樣就能激發和增廣善根,最後會出生堅固的菩提誓願。第叁就是要福慧雙修,修福的時候要以智慧攝持,不墮爲人天的癡福,修慧的時候要以方便攝持,不墮入小乘的偏慧,以這樣的方式來修集資糧,這個就是真正大乘行人福慧雙修的一種殊勝資糧。只有福慧資糧具足,才能真實發起以智慧上求菩提、以大悲下化衆生的偉大菩提心。
第叁、缺種性善友,心極疲厭性。
能障:缺種性,缺善友,心極疲厭。
所障:以加行真實攝受菩提(或者講以加行真實趣入菩提。)
①缺種性:就是不具足大乘種性。大乘種性具有何種相呢?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當中說:“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薩性。”也就是大乘種性的人,見到衆生的痛苦,會自然生起大悲;聽到大乘的深廣妙法,即使聽不懂,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歡喜和信心;而且,聽到爲了利益衆生需要行持各種難行的時候,心裏會隨喜贊歎,能夠深深忍可于心,不會怖畏;而且,對于六度的善根,自然會很歡喜的去踴躍行持。具有這樣大悲、大信、大忍、大行的賢善之相,就是大乘菩薩的不共種性。如果不具足這樣的內在素質,就叫缺種性。
②缺善友:就是不具足善知識,這裏的善知識特指宣說大乘深廣妙法的善知識。這樣大乘不共的善友——善知識才能真正引導無上菩提的境界,但是,如果缺少這樣的善友也就是說不具足大乘的善知識,那就沒有辦法真實趣入大乘的菩提道。大乘善知識的法相,在《大乘莊嚴經論》當中彌勒菩薩講了十種相。唐譯《大乘莊嚴經論》上說:“調伏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我們詳細解釋過,這裏不再解釋。今天時代惡濁,不容易找到這樣十相具足的大乘善知識,但是至少也須要具足總體功德的八分之一。如果沒有依止這樣具相的大乘善知識,就叫“缺善友”。
③心極疲厭:就是對于大乘道的苦行心裏很疲厭,不願意吃苦。
以這樣缺種性、缺善友、心極疲厭,就會障礙以加行真實攝受菩提,這樣就不會實修深廣的大乘法,不能身心趣入六度四攝的廣大菩薩行。
以世間的比喻來說,比如學武術,決定能不能練好功夫的因素,有叁個,首先是要有練武的氣質,假如是一個文弱的白面書生,連抓一只雞的力氣都沒有,這樣就不是練武的材料;其次是要有高明的師父,能夠在關鍵的地方指點策勵;第叁就是要有刻苦的精神,夏練叁伏,冬練叁九,只有長期苦練、心裏不退縮,才能在外煉好筋骨皮,在內煉好精氣神。如果叁個條件缺少一個,也不可能煉好功夫。
同樣道理,要得到世間和出世間的任何一種成就,都必須具足叁方面的條件,第一個是內因,也就是內在的種性或者素質;第二個是外緣,也就是外在具相的導師;第叁個就是在加行的過程中,要有堪能,堅固的心性,能夠一直貫徹到底。這叁個條件缺一不可。假如種性不具足,那是天份不夠,不會有大的成就。假如沒有導師引導,也很難獲得門徑。假如在實際加行的過程當中,心力不夠,那遇到內外身心人事的困難,就容易退心,會導致前功盡棄。所以缺種性、缺善友和心理疲厭,就是實際加行的障礙。彌勒菩薩說的非常非常准確。
我們要想真正趣入大乘的實修,就要消除叁種障礙,反過來要在因緣上具足叁種能生,諸法依緣起,因緣不具足是不可能成功的。叁種能生就是內在要具足大乘的種性,要有那樣大悲、大信、大忍、大行的素質,如果沒有,就要努力從各個方面培養,把人格的基礎打好,使自己成爲大乘的決定種性。其次是要依止一位具相的大乘善知識,這是一切成就的所依,凡夫人不依止大乘的善知識,只是自己盲目修行,一般很難有成功的希望。第叁就是自己要有勇悍堅固的心。這叁個如果具備,一定能夠真正趣入大乘菩薩行的實修。
第四段:及缺于正行,鄙惡者同居。
能障:缺正行,與鄙者同居,與惡者同居。
所障:成爲具慧菩薩(這裏是講資糧道和加行道——勝解行地的菩薩,也就是說大乘凡夫地的菩薩叫勝解行地的菩薩或者說這裏所講的具慧菩薩。)
①缺正行:就是六度的正行不滿足,很多方面有欠缺,作的很不夠。在上面第一段當中,也講到善根的能障——無加行。這裏的缺正行和無加行有什麼差別呢?沒有詳細觀察認爲好像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需要了知兩者的差別一者無加行是完全沒有加行,所以叫做無加行;然後有加行但是不滿足,完全沒有加行,這叫做缺正行。一個是全無,一個是不足,這就是兩者的差別。
②與鄙者同居:所謂鄙者,就是接觸以後會讓自己菩提心退失的人。鄙是庸俗、淺陋的意思。和這種鄙者在一起生活,是第二種能障。
③與惡者同居:所謂惡者,就是對于大乘法和大乘人具有瞋恨,而且尋求過失的惡人。和這種惡人在一起生活,就是第叁種障礙。
下面分析鄙者和惡者的差別。
世親菩薩說:“此中鄙者,謂愚癡類;樂毀壞他,名爲惡者。”所以,鄙者就是愚癡的人。惡者,就是喜…
《辨中邊論頌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