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歡毀壞他人的惡人。而且在窺基大師的《述記》當中具體講了惡者的相,就是喜歡說他人的過失,喜歡破壞他人的善事,對于他人的功德喜歡遮隱,對于他人的過惡喜歡贊同。這樣隱善揚惡、破善贊惡的人,就是惡者。
爲什麼以上叁種能障會障礙成爲具慧菩薩呢?下面具體分析一下:
①由缺正行讓正慧不産生:
從兩個側面來看:
第一個側面,如果我們不具足如理的正行,那不如理的邪行就會生長。這樣就會障礙自己,使正慧不産生,也就是沒有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的正行,那就會以六度的違品——例如悭吝、破戒、瞋恚、懈怠、散亂以及邪慧等,障蔽清淨的智慧,使智慧生長不起來。每當我們在菩薩行上有所虧欠乃至有所違背的時候,實際上都會障礙自己成爲具慧菩薩。比如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沒有安忍,而是生起瞋恚,或者我們在行住坐臥當中不是攝心安住,而是任意散亂,以這個瞋恚和散亂就會障礙如理智慧。
第二個側面,從積極的角度來說,只有把自己投身于六度的實踐當中,才能在實際的菩薩萬行當中産生出大乘深廣的智慧。就像一個遊泳健將,必須到大江大河當中曆練,才能練出真正的遊泳技能。同樣,假如不是在一切人事境緣當中,曆事煉心,假如不是對于大乘的六度萬行一一躬行實踐,那麼怎麼可能發展出真正通達大乘的智慧呢?所以,如果在六度的正行方面有欠缺,就是菩薩正慧的障礙。
②由與鄙者和惡者同居障礙正慧:
這個鄙者和惡者就是正慧的違緣。鄙者,有些只是耽著現世的名利,有些只是耽著後世人天的福報,有些是自私心很強、只看重個人利益,沒有很高尚的志向和很遠大的智慧。所以和他接觸,自己的性情容易轉移,會忘失甚至退失大乘的清淨菩提心,這樣就會障礙大乘的智慧。和鄙者接觸會障礙正慧我們上面講了。那麼和惡者同居會怎麼樣呢,也是一樣的,和惡者同居也是不知不覺就會受到惡的影響,和惡人接觸久了,漸漸就會遠離賢善,語言、行爲以及性情都會變得惡劣下流。這樣的結果就是障蔽心性,讓智慧無法開發。了知能障之理以後,反過來就是能生之理。每個有善根的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升華成爲具慧菩薩,那就要在叁個能生上面下手,第一是要在六度的正行上充實圓滿,以前有缺陷的地方,都要努力修補改正。第二是要和高尚之士共住,這裏的高尚之士,就是指接觸以後能夠讓你的菩提心增上的大德。第叁是要和賢善之士共住。賢善之士的相,就是隱惡揚善,喜歡贊歎別人的功德,不喜歡宣揚別人的過失。對于善行成全、贊歎、隨喜,對于惡行勸誡。特別來說,賢善之士就是對于大乘佛法、大乘行人特別歡喜的善人。
如果能夠具足這叁點,最後就可以成爲勝解行地的具慧菩薩。
第五段,倒粗重叁余,般若未成熟。
能障:顛倒粗重,叁障具一,般若未成熟。
所障:無錯亂的見道。
①顛倒粗重:就是自己身口意叁門多行粗重,以顛倒的煩惱粗劣、沈重,所以叫做顛倒粗重。
②叁障具一:叁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和報障,叁障當中還存在一些障礙。
③般若未成熟:就是還沒有成熟聞思的清淨智慧。
以這叁者就會障礙現見真谛的無錯亂見道。
能生:遣除顛倒粗重,叁障消除,聞思的智慧已經成熟。
以這叁種能生,就可以生起出世間見道。
第六段: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能障:本性粗重,懈怠,放逸。
所障:無障之修道。
①本性粗重:就是俱生惡取處,也就是俱生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因爲是衆生生來就有的,所以叫本性粗重。
②懈怠:就是行善不夠勇悍。
③放逸:就是對于有漏業,自己的心不是很謹慎的防護。
以這叁種能障能夠障礙斷障的修道。因爲這個修道就是能夠斷障的一種出世間的修道,具足俱生的(不是遍計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或者說具有本性粗重、懈怠、放逸以這叁種能夠障礙能夠斷障的出世間修道。
障礙的原因:以本性粗重以及懈怠、放逸不會增長修道功德。
能生:斷除本性粗重,具足精進和不放逸。
第七段:著有著資財,及心性下劣。
能障:貪著諸有,貪著資財,心性下劣。
所障:大乘不共的善巧回向。
①貪著諸有:就是貪著叁有的五蘊。
②貪著資財:就是貪著悅意的色聲香味等的受用,對于外物的享受非常耽戀。
③心性下劣:就是對于廣大的行持善法心性很怯弱,發不起大心。
以貪著諸有和貪著資財就不能放舍,以心性下劣就會導致願力狹小,這樣會讓自己的心趣向于其它法上面,不能一心回向無上菩提。
相反的能生:不執著諸有,不執著資財,心胸廣大。
不執著叁有的有漏身體和資財,心量廣大,這樣決定能夠把一切善根回向無上菩提,回向給一切法界衆生。
第八段:不信無勝解,如言而思義。
能障:不信重大乘,于法無勝解,如言思義。
所障:不畏怖大乘法。
①不信重大乘:就是對于護持大乘法的人或者大乘道果沒有真正的信心。
②于法無勝解:就是對于大乘的教法沒有勝解,也就是對于大乘甚深空性以及廣大方便,沒有一種經過聞思之後所獲得的勝解。
③如言而思義:一般大乘經義有文字表面之義和真實密意兩層,如果不通達大乘經真實的甚深密意,只是按文字表面那樣理解,就叫做如言取義。
以這叁種就會障礙對于大乘法的深廣之義無畏,也就是對于大乘經的深廣義理會産生怖畏,接受不了。
能生:信重大乘法,于法勝解,不如言思義。
具足這叁個條件就可以信受大乘法義而不怖畏。
第九段:輕法,重名利,于有情無悲。
能障:輕法,重名利,于有情無悲。
①輕法:就是對于正法沒有珍惜之心。對法很輕視的人不會有強烈的責任感,不會爲了護持聖教,無悭吝的在有情相續當中,播撒佛法的種子。
②重名利:就是對于名聲、資財非常看重,這樣就不會具有宗教家虔誠奉獻的無私精神。
③于有情無悲:就是對于不聞佛法而身陷在無明長夜當中的有情,沒有悲愍救度的清淨的善心。這樣也不會跳入苦海,以傳法來救度衆生。他就不會讓衆生離苦得樂,爲這個目的而傳正法,來救度衆生。所以,于有情無悲的話,對衆生不會做真實的利益,讓衆生超越苦海,得到解脫的功德。
所以,由于輕法、重視名利以及對于有情無悲愍,就會障礙菩薩毫無索取,毫無悭吝的無悭法施。
能生:重法、輕名利、于有情具悲。
如果我們護持佛法的心很殷重,淡泊名利,而且對于這個世界的苦難衆生具有深深的悲愍,那就一定會發起無悭的法施,做諸佛如來的使者,在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傳播佛法的真理。
第十段:匮聞及少聞,不修治妙定。
能障:匮聞,少聞,不修治妙定。
所障:獲得十自在。
①匮聞:就是缺乏聽聞,也就是由于往昔積累的舍法罪,導致遠離聽聞聖法。沒有聞法,就不會了知如何作瑜伽的緣和相等。
②少聞:就是僅僅稍作聽聞,因爲聽聞的量不足,所以沒有能力受持大論,這樣的結果是智慧不會變得廣大、深入,不能徹底了知廣泛的取舍之處。
③不修治妙定:就是雖然聞了,但是沒有以實修欲勤等來淨修叁摩地,所以不能獲得十種自在。
以匮聞、少聞和不修治妙定就障礙獲得十種自在,就是佛法那種自在無礙的境界無法真實現前。
那麼跟叁種能障相反的就是能生:具聞、多聞、修治妙定。
壬二、十種所障
善菩提攝受,有慧無亂障,
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以上面叁十種能障所障的就是:
①善;②菩提;③攝受;④有慧;⑤無亂;⑥無障;⑦回向;⑧不怖;⑨不悭;⑩自在,這就叫做所障善等十法。
按照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
“善”是善根的最初發起,“菩提”是指緣菩提心的發心,“攝受”是指發起願菩提心之後以加行趣入菩提,“有慧”是指通過以加行攝受而成爲勝解行地的具慧菩薩,“無亂”就是以具慧菩薩獲得無錯亂的出世間見道,“無障”是指以大乘出世間的見道而獲得無障礙的修道。後面善巧方便的回向,對于大乘道果不怖畏而産生勝解,對于所化衆生不悭吝說法,這叁者是使道增上的因,最後“獲得十種自在”是修道究竟成就佛果。所以,善等十法,實際依次是菩提道從始至終的十個分位。了知善等十法的能障以後,以對治如理斷除,就能成就一切道果的一切功德。
壬叁、彼等對應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叁障。
如是善等十法,每一種各有前文所說的叁種能障。
這些上面我們講能障的法的時候已經講過,這裏不必要重複的方式講。
《辨中邊論頌講記(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