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頌講記(七)
接到上一節課,今天繼續講有關“善等十法”方面的內容。
下面這兩頌,並不是本論的頌詞。是世親菩薩寫的,對于理解善等十法的作用,有很大的幫助。下面就講這兩頌的含義。
能作有十種,謂生住持照,
變分離轉變,信解顯至得。
如識因食地,燈火鐮工巧,
煙因聖道等,于識等所作。
這兩頌當中,前一頌是講十種能作,後一頌是講十種能作所對應的比喻。
頌詞說:能作有十種,就是:①生起能作;②安住能作;③任持能作;④照了能作;⑤變壞能作;⑥分離能作;⑦轉變能作;⑧信解能作;⑨顯了能作;⑩至得能作。對應的比喻是:①識因;②食;③大地;④油燈;⑤火;⑥鐮刀;⑦工巧;⑧煙;⑨因;⑩聖道。這十個比喻分別是對識生起能作,對身體安住能作,等等。
下面把十種能作、善等十法和十種比喻對應起來解釋:
①善是生起能作,就像以識因能夠生起心識一樣(這裏的識因是指諸根)。
相續當中具有善根,以此就能生起菩提,所以“善”就是菩提的生起能作。比如有了眼根,就能生起眼識,假如眼根損壞變成瞎子,那就無法生起見到各種顔色的眼識。同樣的道理,在各自的心相續當中不具足善根,菩提也決定無法現前。佛在經典當中,總是講“善男子、善女人”,這是說明甚深佛法的當機者唯一就是善人,成就菩提的法唯一是善人的法。如果人格不賢善,相續當中沒有深厚的善根,那決定無法生起菩提。相反,如果是大忠大孝之人,遇到了佛法,成就會很快,決定能夠生起無上菩提的殊勝果。所以,第一個善就是生起菩提的能作。世間上的人有了錢,可以造房子,十層、二十層、一百層都可以造起來,但是以錢卻沒有辦法造就無上菩提的大廈。那麼,這個菩提的大廈要靠什麼才能造起來呢?就是要靠“善”,就要靠“德”。自己的心相續當中有了深厚的善根,那麼天堂等等這些很容易可以造,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你自己的心裏有善法,有了福德,確確實實,有了善根的功德,那麼天堂自然可以自現,所以我們知道相續當中有了深厚的善根,那麼天堂可以造,淨土也可以造,無量宮也可以造,大樂殿也可以造,甚至功德池也可以真實造作,而且佛陀的相好身等等一切都可以造出來。所以,唯一依靠我們的“善”來造就究竟的安樂。
但是,需要了知,很少有人真正明白這個觀點,很多人不明白,所以,始終都是心外求法,對相、對錢財特別特別執著,完全這些不是修行人的範疇,所以,上面已經說到,善法就是造成菩提的根本的法。這樣一層一層彌勒菩薩作抉擇的時候,我們有頭有尾的或者如理如法的,或者說通過真正的彌勒菩薩的教言對照自相續,來遣除種種顛倒的邪念以及顛倒的行爲,趣向真正的菩提道路,這個是一點沒有問題的。但是沒有福報、沒有善根的人,再想做很多圓滿的事也是沒有辦法真實圓滿成就的,所以,積累善法或者說真正如理如法地修善根,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爲沒有這個,沒有辦法成就菩提等的功德。剛前面所說一樣的,很少有人真實明白,其實我們這個世界最需要發展的就是“善”,不是去向外發展飲食、發展服飾、發展建築、發展聲光電器,也不是去發展衛星、導彈,這些並不重要,它不可能把我們帶向究竟的菩提。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我們內心的善心,這是最本質的東西。也只有這個善法才能把我們本具靈性的生命升華、開展成爲具有無限智、悲、力的佛陀,只有這個善法才能讓生命達到徹底的自由和解放,解放到什麼程度呢?解放到能夠周遍法界,能夠任運行持一切利益有情的事業。所以,善是到達生命圓滿的唯一動力和源泉。
我們看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記,佛之所以成佛,唯一是由善心過來的。在往昔的曆劫當中,佛陀發過無量的善心、做過無量的善法,除了“善”之外,不可能再有第二種生起菩提的能作。所以我們一切聽聞佛法、思維佛法、修習佛法,都是要發展內在的善心。這個“善”,才是我們內在的佛堂,這個善法才是我們內在的經書,這個善法確確實實是我們唯一的哲學。
所以說,世親菩薩說的“唯一善是菩提的生起能作”,意義非常深刻。假如不具足這個“善”字,那確實就像沒有錢任何東西都買不到一樣,在內在菩提的造就上,什麼也不能做。所以我們就知道,做清淨的善法、積累清淨的善根很重要,沒有積累善法就像一個人沒有錢一樣,完全跟乞丐一樣,大的事情以及小的吃和住甚至穿的一件衣服都找不到的,就像這樣的,內在的心相續上面沒有善法的功德的話,那麼獲得無上的菩提果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就知道,內在的菩提的造就在依賴善法上面,沒有善法的功德,或者說不具足善根,那麼內在的菩提也就沒有辦法造出來。所以一定要遣除無加行、非處加行和不如理加行,按照有加行、處加行和如理加行來行持做善法,這樣才可能從雜染的境界當中,一步步發起內在的善法。這就是最關鍵的法,而且這是第一個關鍵法,這裏講十個關鍵法,其中第一個就是剛上面所講的善。這樣我們了知,平常我們不做清淨的善法,就是無加行或者非處加行或者不如理加行,導致沒有真實積累善法,而且積累了很多罪業,所以說,沒有辦法修菩提的種種功德。如果真正有加行、處加行 如理加行來行持,這樣才可能從一切輪回雜染的境界當中一步一步發起內在的種種的善法,這就是第一個關鍵。
②菩提是安住能作,就像以四食能安住叁有的身體一樣。
四食就是段食、觸食、思食和識食。以我們欲界人的段食來說,假如七天不進食,這個人就會死亡,身體無法再延續而安住。相反,如果能保證進食,就能使身體安住。所以,食是身體的安住能作。同樣,假如我們的心相續當中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那麼一切所做所行的善根,就會像芭蕉樹結果一次就枯萎一樣,成熟一次果報之後就會徹底窮盡。相反,如果以菩提心攝持,那善根乃至成佛之間都會在相續當中不斷安住。所以,菩提心就成了獲得無上菩提的根本的一種能作,而且,一切一切善根安住的能作唯一就是大乘不共的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的話,一切一切的善根確實不斷地增長,而且相續當中不斷安住的,也就是說善根乃至成佛之間都會相續當中不斷安住的。
佛也在《大集經》上面這樣說:“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墮大海中,其滴雖微,終無滅盡。菩薩善根,願向菩提,亦複如是,無有滅盡。”就像一滴雨水融入大海,雨水雖然微小,但是因爲融入了大海,所以乃至大海未盡之間不會滅盡。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善根,如果以大乘菩提心攝持,願向于菩提,那乃至菩提果之間,也不會滅盡。所以菩提心是善根相續安住的能作。
大家想一想,除了珍寶菩提心之外,有沒有第二種讓善根相續安住的能作呢?確實是沒有的。爲什麼呢?因爲一般追求叁界安樂的心也好,或者是尋求小乘阿羅漢果的發心推動下所做的善法,都是有限的,都是會窮盡的,不可能産生無窮無盡的功德,所以,除了這個珍寶菩提心之外,確實沒有第二種讓善根相續安住的能作。如果只是一種追求叁界安樂的心,那就會成爲“叁世冤”,也就是第一世行善,第二世享福,第叁世享福窮盡以後會墮落,根本無法安住。如果是尋求自了的小乘心,那在獲得阿羅漢果入涅槃之後,善報就會窮盡,不會再有。相比之下,以菩提心攝持的善行,不但不會窮盡,反而越來越茂盛。所以,離開了大乘的菩提心,不可能使善根相續安住而恒時生果。我們要獲得佛果,我們要趣向大般涅槃的境界,在具足善的生起能作之後,第二個關鍵,就是要具足菩提心的安住能作。對于它來說,不生善法、不起正思維、資糧未圓滿就是根本性的障礙,必須一一遣除,我們才有可能讓善根安住、綿延不盡。
③攝受是任持能作,就像以大地能夠任持一切有情。(攝受是以加行趣入菩提的意思。任持,任是負荷、擔負的意思,持是不失壞、保持的意思。)
比如,我們人類居住在大地上就會覺得很安穩,假如腳踩在懸崖峭壁上,那就很危險,隨時可能墜落。同樣的道理,以加行實際去攝持菩提,那就可以讓安住的善根任持而不失壞。相反,如果沒有以加行實際攝受,安住的善根就會失壞。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當中說,“若有瞋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按宗喀巴大師在《善顯密意疏》當中的解釋,大力菩薩瞋恚力弱菩薩會毀壞百劫通過修習布施、持戒波羅蜜多所積累的善根。至于力弱菩薩瞋恚強力菩薩,以及能瞋和所瞋勢力相等這兩種情況,同樣具有相應的摧毀善根的量。
這個瞋恚煩惱只是做爲一種比喻而已,也就是,只是以嗔恚爲例,其余六度的違品也都會相應地毀壞善根。所以,要想讓安住的善根不被損壞,唯一依靠以加行真實趣向菩提,也就是要以實修布施度過悭吝的此岸,要以實修持戒度過破戒的此岸,要以實修安忍度過瞋恚的此岸,要以實修精進度過懈怠的此岸,要以實修禅定度過散亂的此岸,要以實修般若度過邪慧的此岸。除了這個以實修攝受菩提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方法能夠遮止六度的違品而不讓善根失壞。所以,唯有以加行攝受菩提才是使安住的善根不致于損壞的任持能作。
相反,缺種性、缺善友以及心極疲厭,就是這個任持的障礙。我們人都想一生平安,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在菩提道上往往以自身的原因充滿了種種曲折和坎坷。所以,自己的心相續真要像大地一樣任持住一切善根,只有一種辦法,就是要具足種性,依止善知識,同時心力要勇悍,心力要堅固,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
《辨中邊論頌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