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年的在菩薩道上堅定不移的實修,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有第二種任持能作。這就是第叁個關鍵。
在這裏有人會有疑問:“既然菩提心是善根的安住能作,怎麼又會被六度的違品損壞呢?”我們按《善顯密意疏》當中的觀點來解釋,以瞋恚爲例,宗大師說:雖然經中也講到菩提心所攝的善根不會窮盡,但這是說生果無盡的意思,並沒有說以瞋恚不能損壞。
④有慧是照了能作,就像以油燈能夠照了黑暗當中隱蔽的色法。
沒有智慧的人就像在夜晚黑暗當中看不見色法的相狀一樣。黑暗當中雖然有色法,但是見不到。同樣道理,雖然菩提以及菩提道的體相本來存在,但是沒有智慧就什麼也不了知。相反,如果自己心相續當中生起了智慧的光明,就可以無誤了知菩提因、菩提果的體相,所以,有慧就是菩提因、果、體相的照了能作。
大家要知道,世界上有兩種盲人,一種是眼根損壞的盲人,一種是內在不具智慧眼的盲人,前者就是色法上的盲人,後者是心靈的盲人,其中以後者更爲可憐。
只有心裏有了清淨的智慧,才會明白自己生生世世要走何種菩提之路,才會明白生命的歸宿究竟在哪裏。沒有智慧的人,確實很可憐的。我們看看這個世界幾十億的人類,有多少人在趣向叁惡趣的險路上狂奔,有多少人在登高必跌重的人天路上漫遊,有多少人在毫無實義的外道邪路上行走,有多少人在狹小迂曲的小乘出離路上行走,他們所趣向的果位,或者是痛苦充滿的叁惡趣,或者是周遍壞苦和行苦的上界天,或者是化城的小乘涅槃。之所以會導致不入大道以及最終不得究竟果位,原因就是心相續當中沒有清淨殊勝的智慧。所以,我們就知道,沒有智慧的話確確實實是很可憐的。叁界六道當中講也好或者按照大乘的觀點來講,甚至小乘的行人也是非常可憐的,沒有直接趣向無上菩提的道路,完全是一種歧途的狀態。所以,沒有智慧就産生很多很多的過失。而且我們知道,沒有菩提的功德,沒有菩提道的修行,肯定沒有辦法成就暫時和究竟的一切佛菩薩的功德。但是這個的修法的根本也是需要具足清淨、甚深的智慧,沒有智慧的話,剛前面所說的,在世間人有多少人真正趣向無上菩提的道路,我們一觀察就會明白。或者說從佛法所講的因果規律來推理的話,很多人趣向叁惡趣的道路,有些人只求人天的圓滿,或者說有些毫無實義的追求邪魔外道行持的法,或者一種狹小的發心,趣向一種小乘的果位。這些都是沒有智慧導致的一種問題。照了菩提的大道以及生命最終的歸宿,唯一依靠具慧。這不是在地圖上能畫得出來的,也不是單單靠諸佛菩薩、自己不具足內因,就可以賜給你的。既不可能用錢買到,也不可能用權勢搶到,也不可能憑著幻想就能得到。所以,只有在內外因緣具足而在相續當中生起智慧的時候,才能明了菩提因果的體相。唯一具有智慧才是照了能作。這樣的話我們就知道,的的確確沒有智慧,只是憑一種世間的權勢,或者只是作一種幻想,或者只是依靠其他的佛菩薩加被,自己任何內的因緣都不具足,只是這樣求一種菩提果,這個是永遠得不到佛果,永遠得不到真正菩提的功德。所以,裏裏外外的因緣具足而在心相續當中生起智慧的時候,才能明了真正無上菩提的因和它的種種功德以及大乘菩提果的體相等等。唯一具足智慧才能真實通達的,所以,智慧成了一種照了能作。
假如,我們在內缺乏六度的正行,在外不和善知識、善友共住,那就陷在無法照了的障礙當中,永遠會和瞎子一樣,看不到自己的菩提大道以及生命最終的歸宿,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深重的障礙呢?所以說,爲了發起照了能作,一定要努力實踐六度,外在要依止高尚、賢善的善知識和道友,這才是真正趨向菩提的一種主要的條件。
這樣我們就真實明白了,真正需要趣入大道以及最終獲得究竟果位的話,它的因唯一就是智慧。相續當中有了智慧能夠照見菩提大道,能夠照見生命最終的歸宿,能夠照見萬事萬物的實相的本性,所以,這也是成了照了能作,也是這裏講的第四個關鍵法。
⑤無亂的見道是變壞能作,就像能夠燒煮的火一樣。
什麼是變壞呢?就是把迷亂轉滅,這唯一依靠無亂的出世間見道。所以出世間見道是變壞能作,這個意義,我們首先通過比喻來講,通過比喻抉擇後,再跟實際意義一對照,才明白,彌勒菩薩和世親菩薩所講的確實非常准確,非常非常殊勝,是這樣産生一種定解。
比如一塊木塊用火就能把它燒壞,不用火燒而用沙埋,那它一直也壞不了,所以火就是木塊的變壞能作。同樣,以出世間的見道才能超越世間,讓叁有世間變壞,除了無錯亂的見道智慧,以其他的世間禅定、一般的布施等的世間福德或者世間的慈悲等,都不可能滅除迷亂,摧壞世間。所以說,出世間見道是世間的變壞能作。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當中說:“菩薩如實知佛性,解脫生老病死等。”聖天菩薩也在《四百論》當中說:“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法稱菩薩也在《釋量論》當中說:“我彼從緣生,是無我見依,空見得解脫,余修皆爲此。”很多菩薩在很多大論當中講的跟這裏所講的完全是成了一致,所以,唯一見道才能真正超越世間,唯一見道才是世間的變壞能作。這個就是第五個關鍵。爲了獲得出世間的見道,必須遣除顛倒粗重、叁障以及般若不成熟的障礙。這就是具慧菩薩在勝解行地需要努力的地方。
⑥無障的修道是分離能作,就像能夠割草的鐮刀一樣。
什麼是分離呢?就是讓俱生的兩種障礙斷滅,或者從心相續當中分離,這唯一依靠出世間的修道,所以修道是分離能作。
比如,用鐮刀就可以把草割斷,割掉的草就被分離出去,所以鐮刀是草的分離能作。同樣,以出世間的修道能夠讓俱生的兩種障礙從我們的心相續當中分離而不再存留,所以大乘的出世間修道是俱生二障的分離能作。這裏的修道是指修道的殊勝智慧。我們只有在見道之後,進一步遣除本性粗重(也就是俱生二障),而且遠離懈怠和放逸,才能逐漸生起二到十地見法界越來越明顯的修道智慧,這樣才具有相應于各地的分離能作。這就是第六個關鍵。
⑦回向就是轉變能作,就像以工巧能夠把黃金轉變成手镯等一樣。這個比喻講得很具體,通過這個比喻,這時候所講的意義,才能真實圓滿地通達。所以,世親菩薩也是很善巧的方式,講了這些比喻,這裏的比喻剛前面所說的,以工巧能夠把黃金轉變成手镯等。
比如,能工巧匠把一塊黃金的材料善巧的轉變成爲精致、美觀的手镯、戒指等等,所以工巧就是黃金的轉變能作。
我們所修的一點善根就像是黃金的原料一樣,智慧就像是能工巧匠一樣,回向就像是工巧一樣。通過回向就可以把所修的善根轉變成廣大、無盡的善根,所以回向是善根的轉變能作。打個比方,比如一個小孩有一塊錢,如果他發心把這一塊錢獻給全世界所有的人,而且祈願每個人都能得到究竟的安樂,這樣一塊錢的意義就變成無窮無盡了。就像比喻這樣,回向是善根的轉變能作。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自己所積累的一點一滴的善根,都能按照《普賢行願品》等等那樣,把它回向深廣無窮無盡的法界,回向無上的佛果菩提,回向盡虛空界的有情,回向曆劫度生、永無疲厭的菩薩行,這樣,叫做真正善巧方便回向善根,這樣決定可以讓自己的善根變得像虛空一樣廣大無盡。所以,有回向和無回向在善根的轉變上具有很大、很大的差別。
我們想一想,所謂善根,都是在一念心上面安立,如果自己的心上不能轉,在心外哪裏有其他的轉變能作呢?我們總想依附一種心外的力量,認爲以它可以讓自己的善根突然變得廣大無比,雖然誰也無法否認上師叁寶的加持,但是這也是在自己具足內因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爲什麼總是特別重視外在的形相,而忽視離自己最近的一念心的轉變呢?這不是最爲切近、最爲真實的當下之事嗎?一切一切法都是依于心的,如果你的心量能夠打開一點,那不是直接在善根上轉變嗎?而且你這樣做,不是直接就能和上師叁寶、諸佛菩薩相應而獲得殊勝加持嗎?所以我們就需要明白,做善法尤其是最終回向善根的時候,必須自己的心需要清淨、需要廣大,需要不共的甚深的境界當中做回向的話,那這就是不共的一種善巧方便,所以我們就知道,回向就是一種善巧法,而且回向就成了轉變能作。有什麼障礙我們這樣做殊勝回向呢?確實沒有任何外在的東西障礙我們,做障礙的唯一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唯一是自己對于叁有身體和資財的貪著,以及自己的心性下劣。如果不打破這種貪著,如果不轉化下劣的發心,怎麼能把善根回向于廣大無盡的法界呢?所以,只有破壞這些障礙,就是叁種障礙:耽著身體、耽著資財、耽著自己的心性下劣,這些必須要破壞,只有破壞這些障礙,才能有力量以回向而轉變善根。
⑧不怖是信解能作,就像通過煙能夠推知有火一樣。
比如,我們見到從房屋頂上的煙囪當中冒出煙,就可以推斷,這戶人家一定是在生火,所以煙就是有火的信解能作,通過煙就可以相信是有火。同樣,如果對于大乘的深廣法義不怖畏,那就能夠信受大乘法。相反,假如相續當中存在怖畏,那就無法信入大乘佛法極深極廣的法義當中,所以,不怖是大乘法的信解能作。
在《金剛經》上,佛陀這樣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所以,真正的不怖就是很稀有的,並不是我們口裏講講的“無論什麼大乘法,我都能接受而不怖畏,尤其是大圓滿我更加接受得了,不畏怖。”這樣口頭上說不是真正這裏講的怖畏的內容。真實要消除怖畏而信入大乘法,必須要努力在這個能障上對治,第一就是平時不論對大乘的妙法、還是對大乘的菩薩,特別要有信重之心;第二就是要對大乘的深廣法義…
《辨中邊論頌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