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頌講記(八)
庚叁、于叁對治之障礙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于覺分度地,有別障應知。
意思就是說對叁種對治作障礙的首先作略說。叁種對治就是叁十七菩提分、十波羅蜜多以及十地。它們的障礙這裏彌勒菩薩通過略說和廣說的方式作了詳細的抉擇。
略說當中說到,“覺”是指菩提,“覺分”是指叁十七菩提分,“度”是指十波羅蜜多,“地”是指十地。應知,對于叁十七菩提分、十波羅蜜多以及十地還有其余的種種障礙。
辛二、廣說分叁:一、菩提分障;二、波羅蜜多障;叁、地障
壬一、菩提分障
于事不善巧,懈怠定減二,
不植羸劣性,見粗重過失。
“于事不善巧”是四念住的障礙,“懈怠”是四正斷的障礙,“定減二”是四神足的障礙,“不植”是五根的障礙,“羸劣性”是五力的障礙,“見過失”是七覺支的障礙,“粗重過失”是八聖道支的障礙。
下面我們進一步做抉擇,有七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我們講第一:
①能障:于事不善巧。所障:四念住。
“四念住”,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住是以觀慧爲體,因爲以觀慧的力量能夠使正念安住在所觀之處,所以叫做“念住”。四念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我們這裏就講一種。
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是怎麼來的呢?是由業惑的增上力,以業識投胎,和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爲身體的最前位。所以說,從它的因和體上講,確實是不清淨。從身體的現象來說,身體本來是由叁十六種不淨物所組成,裏裏外外都是汙穢充滿。這樣如實的觀察、抉擇,就叫“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所謂“受”,就是苦、樂以及不苦不樂的感受。我們觀察,苦受是苦苦,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的舍受是行苦,這樣觀察世間確實沒有真正的安樂,唯一都是苦,就叫“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所謂“心”,是指攀緣外境的分別心,這個緣境而生的分別心,念念生滅,根本沒有常住的時候,這樣觀察,就叫“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所謂“法”,就是除了上面身、受、心之外所余的一切法,任何法都沒有自主、自在的性,所以觀爲無我。
因爲我們苦谛的所依身,有這樣身受心法的四種意義,所以從身受心法四個方面,觀察不淨、痛苦、無常、無我,次第破除執著有漏法就是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
現在再回到頌詞上來。所謂“事”是指身、受、心、法,也就是我們觀察、抉擇的對象。“不善巧”就是對于身、受、心、法的自性不善巧,就是身體本來是不淨,反而執著爲清淨;受本來是苦,反而執著爲安樂;心本來是無常,反而執著爲常;法本來是無我,反而執著是我。這樣對于身受心法不善巧,就障礙了四念住。
②能障:懈怠。所障:四正斷。
“四正斷”是未斷惡令斷、已斷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四正斷都是以精進爲體的。但是人有了懈怠的毛病,應當斷的過失就會拖延不斷,應當修的功德就會拖延不修。所以,懈怠是四正斷的障礙。
③能障:定減二。所障:四神足。
“四神足”,就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神”是神通,因爲叁摩地是神通的足,所以叫“神足”。
“定減二”就是使叁摩地壞減的兩類因素。從違緣上講,就是具有昏沈、掉舉等等。從順緣上講,就是不具足欲、勤等。以這兩方面的因素能夠障礙四神足。
④能障:不植善根。所障:五根。
“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都叫根,而且這五個都叫涅槃的根本,或者說産生出世間種種功德的根本,爲什麼呢?因爲以這五種能夠引生清淨涅槃的功德或者說産生出世間種種功德,所以叫五根。
所謂“不植”,就是在自己的心相續當中,沒有種植信心、精進等善根,這樣對于五根障礙。
⑤能障:善根羸劣。所障:五力。
“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五個的原因就是能勝伏違品、有殊勝對治力,所以可以安立力的名稱,也就是說上面所講的五根堅固到能夠勝伏違品而不被違品勝伏的階段,就叫“五力”。
所謂“羸劣”,就是善根雖然發起,但是力量不強,以違品能夠損害。以善根羸劣性,就會障礙五力。
⑥能障:見過失。所障:七覺支。
“七覺支”,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見過失”,就是具有薩迦耶見等見道所斷。因爲七覺支是見道相應的功德,所以由見過失能障七覺支。
⑦能障:粗重過失。所障:八聖道支。
“八聖道支”,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
“粗重過失”,就是具有身口意叁門所生的俱生粗重,也就是說俱生障礙的種子以及習氣。因爲八聖道支是修道相應的功德,所以由粗重過失能夠障礙八聖道支。
壬二、波羅蜜多障
障富貴善趣,不舍諸有情,
于失德減增,令趣入解脫。
障施等諸善,無盡亦無間,
所作善決定,受用法成熟。
第一頌和第二頌的“障”字要一直貫穿到最後。
論中說到:“對于布施波羅蜜多,宣說富貴自在障;對于持戒波羅蜜多宣說善趣障;對于安忍波羅蜜多,宣說不舍有情障;對于精進波羅蜜多,宣說減過失增功德障;對于靜慮波羅蜜多,宣說令所化趣入正法障;對于般若波羅蜜多,宣說令所化解脫障;對于方便波羅蜜多,宣說布施等諸善無窮盡障;對于願波羅蜜多,宣說一切生中善無間轉障;對于力波羅蜜多,宣說所作善得決定障;對于智波羅蜜多,宣說受用法成熟障。”
下面我們以能障、所障、障名來作解釋,其中所障分因和果兩個方面。
①能障:悭吝。所障:布施,富貴。障名:富貴自在障。
以布施就可以得到富貴,將來資財很豐裕,不缺受用。但是以悭吝就會障礙布施,沒有布施的善行,將來不會得到富貴。所以悭吝是富貴自在的障礙。
我們做人要慷慨大方,不能小氣。小氣就會障礙大富大貴。比如,有乞丐來要錢的時候,你打開錢包,從裏面挑出一張最小的票子,然後抓在手心裏面,想了半天才松手,這其實就是悭吝的煩惱在作怪。手心抓得緊緊的,說明裏面的心執著得很緊,不肯施舍。以這樣悭吝的煩惱,在阿賴耶識當中種下的就是餓鬼的習氣,將來成熟果報的時候,就會現前餓鬼那樣的根身器界,比如嘴巴封閉得只有針眼那麼小的口子。因爲做人的時候一毛不拔,內心抓得緊緊的,不能放開,所以以這種惡因,做餓鬼的時候,口就非常小。相反,如果心量能放開,慷慨大方,這樣做布施的話,將來就會很富貴很自在,張口可以吞盡四大海的水。這也是因果的規律,因果一點都不會錯亂,量大福報就大,量小福報就小,大家都需要明白這個道理。
②能障:破戒。所障:持戒,善趣。障名:善趣障。
以守持清淨的戒律,身口意叁門禁止惡行、惡語、惡念,能獲得人天的善趣,但是以破戒就會障礙持戒,失去戒足,就不能轉生善趣。所以破戒是善趣的障礙。
佛在《大般若經》當中說:“我若不護淨戒波羅蜜多,當生諸惡趣,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由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能得一切智智乎?”所以,沒有受持清淨的戒律的話,肯定轉生叁惡趣,連一般的一個人身都不會得到,何況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獲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根本沒有希望。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當中說:“若有不受如來藏,尚不能得野幹身。”
《戒經序》當中說:“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人天生,亦不到菩提。”一個人如果兩只腳斷了,那什麼地方也到不了,同樣,戒就像腳一樣,有了戒體才可以往上走,破了戒就不會得到善趣生,更不可能獲得菩提。
所以做人,一定要守持仁義禮智信的道德,作人如果沒有仁、義、禮、智,信,那就失去了人的法相,將來決定無法做人,只能做旁生、做餓鬼衆生、做地獄衆生。
③能障:瞋恚。所障:安忍,不舍有情。障名:不舍有情障。
安忍有叁種,通過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以及思擇法忍,就能攝受有情,有了叁種安忍的差別,並且依靠這叁種安忍,的確直接攝受有情的,但是以瞋恚就會障礙安忍,瞋恚是一種厭背的心態。瞋恚起來的時候,就會舍離有情,所以是不舍有情障。
我們打個比方來講,在1998年5月12號的時候,美國有個中學生沖進高中學校的餐廳,舉起半自動步槍,對著人們開槍,當時一位學校的摔跤隊員,在他停下來裝子彈的時候把他製服。後來,警察搜查他的住所的時候,發現他的日記。他在日記當中這樣寫到:“仇恨驅使著我……我滿腔怒火……所有人都跟我過不去……一旦我的希望沒有了,人們也就該死了。”
所以,人在沒有克製力的時候,以瞋恚就會毀滅自己和他人,瞋恚是地獄的因,最具有破壞力。對于大乘菩薩來說,一百個貪心不如一個瞋心的障礙重,因爲以瞋心會舍棄有情,從根本上摧壞菩提心。
④能障:懈怠。所障:精進,減過失增功德。障名:減過失增功德障。
以精進策發就能一天比一天進步,過失日益減少,功德日益增上。但是以懈怠就會障礙以精進減少過失增上功德,所以懈怠是減過失增功德障。
⑤能障:散亂。所障:靜慮,令所化衆生趣入正法。障名:令所化趣入正法障。
成就靜慮,就可以以定境發起神通,以神通力可以觀知所化衆生的根機、意樂、心行、宿世因緣等等,這樣就能相應他的根機,遣除他的邪見而讓他趣入正法當中。不具足神通引導衆生,就像盲人打靶一樣,非常困難。
以…
《辨中邊論頌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