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散亂會障礙成就靜慮,以及它的結果——依靠靜慮發起神通而引導衆生讓它趣入正法。所以,散亂是令所化趣入正法障。
⑥能障:邪慧。所障:般若,令所化衆生解脫。障名:令所化解脫障。
什麼是邪慧呢?就是不如理的通達造惡業的一切邪分別,也就是世智辨聰。比如現在的小孩,小小年紀,就知道怎麼包裝自己、怎麼表現自我、怎麼交際、怎麼愚弄人、怎麼談情說愛、怎麼受用五欲,口才也好,什麼都說得來。這些都是末法時代衆生邪慧增上的惡相。以邪慧會障礙般若,本來般若和邪慧是不可能並存的,只有把原來各種不如理的邪分別完全消光,才有“絕後逢生”的機會。邪慧很壞,它是造惡業的利器,是加強我執和法執的元凶,所以邪慧堅固的人,實際上和精神病同樣可憐,沒有辦法趣入解脫,沒有辦法發起真正出世間的大般若。所以,人心越純樸,越容易和般若真實相應。
這樣就知道,邪慧會障礙般若,以及般若的果——就是以般若宣說聖法,讓所化衆生的心相續解脫。
⑦能障:離方便。所障:方便,令布施等善根無有窮盡。障名:令善無盡障。
按照《成唯識論》來講,方便有兩種,就是回向方便善巧和拔濟方便善巧。方便的作用,就是能使善根無有窮盡。以回向方便善巧來說,如果把六度所攝的布施等善根回向菩提和衆生,就可以讓善根無有窮盡。相反,遠離回向的方便,那所修的善根就有執著、有限量,不能無窮無盡。所以離方便是善根無盡障。
⑧能障:不入願。所障:願,一切生中善無間而轉。障名:一切生中善無間轉障。
按照《成唯識論》來講,願有兩種,就是求菩提願和利樂他願。
願的作用,就是能使修持一切善根相續不間斷。由大願力的攝持,能順于善法的生長。我們佛教當中有“乘本願輪”、“乘大願輪”這樣的成語,爲什麼把“願”比喻成輪子呢?因爲輪子是不斷轉動的,有願力的攝持,大乘菩薩身口意叁門的善行就會始終隨著願力而轉動,所以就叫“願輪”。如果我們沒有大願的攝持,那善法就會被間斷。清朝的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當中說:“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如果不發廣大心,建立堅固的誓願,那你縱然經曆佛刹極微塵數的大劫,依然還是在輪回當中,即使有一點修行,也是徒勞辛苦。)所以需要了知,沒有大願,沒有大願的攝持的話,的確善法就會被間斷的。所以,發大願,以大願攝持,善根自然會增長,也就是說相續不會間斷的,不會有相續間斷、停止的機會。平常,大家對于發願尤其要重視,因爲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在因地發了大願,由于願力攝持趣入菩薩道才最終成佛的。沒有大願的攝持,決定無法成就。所以,大家對于《普賢行願品》等殊勝願文的應當研讀、念誦、觀修,特別特別重要,這是大乘的根本*輪。尤其《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精華品,也是顯宗和密宗共同特別重視的殊勝願文,《普賢行願品》方面特別特別需要重視。咱們的上師爲主的高僧大德們平常發願,不念其它的,就唯一念這個《普賢行願品》,有如是的必要性,有如是的重要性。需要了知,特別需要重視這樣的殊勝願文,這就是大乘的根本*輪的緣故。
確實很多大德都是這樣講的,比如窺基大師他老人家在《述記》當中說:“由十大願,願在所生之處善無間能轉故,由大願攝受,能順善法之生。現今世人無大願攝,故于所在生不順善法,善法不起,非無間轉。”(由于十種大願,發願所生之處善法都無間而轉的緣故,這樣由于大願力的攝受,在一切生時都能夠順應善法的生長。但是現代人沒有大願的攝受,所以在所在生當中,不能隨順于善法而行持。善法生不起來,不是無間相續而轉。)所以,由于不入願,就障礙以大願在一切生當中修善無間而轉。
⑨能障:力弱。所障:力,所作善決定。障名:所作善得決定障。
首先解釋力的含義,再解釋力的作用,最後講能障和所障的對應。
⑴力的含義。
按照《成唯識論》來講,力有兩種,就是思擇力和修習力。在《華嚴經疏》當中講:“思擇力,思擇正理而對治諸障之力也;修習力,修習一切善行而使堅固決定之力也。”(所以,思擇力就是思察抉擇正理而對治障礙的能力;修習力就是以修習一切善行而成就的堅固決定之力。)太虛大師對于這兩種力做過很精辟的解釋,他說:“思擇力是智慧上思察抉擇的能力,比如此是此不是,此是惡此是善等,能夠辨別決斷都是力;修習力是熟練上的修習所成力,有充分任持的能力,比如一件事做得很快很好,就是巧妙自在神速力。”
②力的作用。
有了思擇力和修習力,就能使所作的善獲得決定。爲什麼能得決定呢?因爲以思擇力和修習力能夠勝伏障品,這樣所修的善法就不會被障品損壞,所以說以這兩種力能夠使善行獲得決定。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是從果的角度解釋作用,他說作用是“全然決定善根的一切果不空耗。”
③這裏障體“力弱”,是指勝伏波羅蜜多違品的力量不夠,也就是思擇力和修習力不夠。
下面舉例說明,比如世間的體操運動員,如果對于每一種動作的要領都領會得很清楚,每一步都知道怎麼做,這就是具有思擇力。如果每個動作都能運用自如,每一步都能表現出來,體操的節奏感完全能夠把握,像這樣就是具有修習力。以這兩種力,就可以讓所作的動作決定,可以得到滿分。相反,假如思擇力和修習力不夠,那在動作上就會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這叫做所作不決定。這個例子說明:以具力就會導致所作決定、以力弱就會障礙所作決定。
我們行善的時候,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候猶豫不定,有時候心裏沒有底,不知道如何做才好,這就是思擇力不夠。有時候是“想得到,做不起來”,這就是修習力不夠,也就是缺乏鍛煉。以這樣的思擇力弱和修習力弱,就會使自己的行善不能決定,不能全分相應。相反,如果思擇力和修習力具足,那你的修行決定是針針見血,功夫一定是得力的。比如,我們修一個淨土法門,如果能把淨土的事理因果抉擇得很清楚、很透徹,那就會在智慧上完全決定,這樣你求生淨土的心,一萬只牛也拉不回來,這就是思擇力的作用。進一步,在淨業的修行上,不論是持名觀想,或者是發願回向,或者是祈禱供養,經過長期的熏修,到達純熟的地步,這就是具足修習力。以這樣兩種力的作用,每念一聲都決定是九品蓮花的種子,每禮一拜都決定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雖然身體在娑婆世界,實際上已經是極樂國土的人了。所以,培養思擇力和修習力非常重要。
⑩能障:依文解義等。所障:智,受用法成熟。障名:受用法成熟障。
按照《成唯識論》來講,智有受用法樂智和成熟有情智兩種。
從智的作用上看,有了智慧,自己就能受用法;而且能夠讓他人的相續成熟。所以,自己受用法和令他成熟就是智慧的真實作用。
如果智慧不圓滿,不能通達聖教的甚深究竟密意,只是按文字表面的理解,或者人雲亦雲,這樣自己不能簡擇,就會障礙自己受用法。既然自己都不懂怎麼受用法,也就不可能引導他人、讓他人得到真實的成熟。
以上十波羅蜜多當中,後面四種——方便、願、力、智都是從智慧當中開出來的,智慧的障礙就是愚癡。所以,後四度的障體實際就是愚癡的自性。換句話說,離開善巧方便是愚癡;不知道發願也是愚癡;思擇力和修習力不夠也是智慧遲鈍;不了知聖教究竟密意、只知道依文解義等,還是沒有智慧所導致的。所以後四度的障體,總的來說,都是從一個愚癡的不同表現上來講的。
壬叁、地障
遍行與最勝,勝流及無攝,
相續無差別,無雜染清淨,
種種法無別,及不增不減,
並無分別等,四自在依義。
于斯十法界,有不染無明,
障十地功德,故說爲十障。
前兩頌是交待十種法界的名稱與差別,後面一頌,是針對十種法界宣說能障和所障。首先簡單解釋一下頌詞:
十種法界就是遍行義法界、最勝義法界、勝流義法界、無攝義法界、相續無差別義法界、無雜染清淨義法界、種種法無差別義法界、不增不減義法界、四自在所依止義法界。(這裏,四自在就是指無分別等四種自在,“等”字當中包括淨土自在、智自在、業自在。)
對于這樣十種法界,有不染無明(指所知障,不是煩惱障)障礙十地的功德,所以依次建立爲十地障。
①首先我們講兩個無差別,兩個有差別。
第一個無差別,就是所證的法界自體沒有差別;第一個有差別,就是在有境的入定智慧上有越往上、見越來越清淨的差別。第二個無差別,就是以二取隱沒的方式入定于離戲法界沒有差別。第二個有差別,以入定智慧斷障之後,在出定位引起的對法界的定解,有差別。
②接下來,我們講如何建立差別:
因爲入定的境界,二取都隱沒,像虛空當中的鳥迹一樣沒有任何相狀可以取,所以從入定的角度沒有辦法分別上下各地。在後得位,由入定斷障力而引發的定解有差別,所以從後得位通達法界義的差別上,可以以十種法界義,安立十地的差別。
《辨中邊論頌講記(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