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八)▪P2

  ..续本文上一页散乱会障碍成就静虑,以及它的结果——依靠静虑发起神通而引导众生让它趣入正法。所以,散乱是令所化趣入正法障。

  ⑥能障:邪慧。所障:般若,令所化众生解脱。障名:令所化解脱障。

  什么是邪慧呢?就是不如理的通达造恶业的一切邪分别,也就是世智辨聪。比如现在的小孩,小小年纪,就知道怎么包装自己、怎么表现自我、怎么交际、怎么愚弄人、怎么谈情说爱、怎么受用五欲,口才也好,什么都说得来。这些都是末法时代众生邪慧增上的恶相。以邪慧会障碍般若,本来般若和邪慧是不可能并存的,只有把原来各种不如理的邪分别完全消光,才有“绝后逢生”的机会。邪慧很坏,它是造恶业的利器,是加强我执和法执的元凶,所以邪慧坚固的人,实际上和精神病同样可怜,没有办法趣入解脱,没有办法发起真正出世间的大般若。所以,人心越纯朴,越容易和般若真实相应。

  这样就知道,邪慧会障碍般若,以及般若的果——就是以般若宣说圣法,让所化众生的心相续解脱。

  ⑦能障:离方便。所障:方便,令布施等善根无有穷尽。障名:令善无尽障。

  按照《成唯识论》来讲,方便有两种,就是回向方便善巧和拔济方便善巧。方便的作用,就是能使善根无有穷尽。以回向方便善巧来说,如果把六度所摄的布施等善根回向菩提和众生,就可以让善根无有穷尽。相反,远离回向的方便,那所修的善根就有执著、有限量,不能无穷无尽。所以离方便是善根无尽障。

  ⑧能障:不入愿。所障:愿,一切生中善无间而转。障名: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

  按照《成唯识论》来讲,愿有两种,就是求菩提愿和利乐他愿。

  愿的作用,就是能使修持一切善根相续不间断。由大愿力的摄持,能顺于善法的生长。我们佛教当中有“乘本愿轮”、“乘大愿轮”这样的成语,为什么把“愿”比喻成轮子呢?因为轮子是不断转动的,有愿力的摄持,大乘菩萨身口意三门的善行就会始终随着愿力而转动,所以就叫“愿轮”。如果我们没有大愿的摄持,那善法就会被间断。清朝的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当中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如果不发广大心,建立坚固的誓愿,那你纵然经历佛刹极微尘数的大劫,依然还是在轮回当中,即使有一点修行,也是徒劳辛苦。)所以需要了知,没有大愿,没有大愿的摄持的话,的确善法就会被间断的。所以,发大愿,以大愿摄持,善根自然会增长,也就是说相续不会间断的,不会有相续间断、停止的机会。平常,大家对于发愿尤其要重视,因为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发了大愿,由于愿力摄持趣入菩萨道才最终成佛的。没有大愿的摄持,决定无法成就。所以,大家对于《普贤行愿品》等殊胜愿文的应当研读、念诵、观修,特别特别重要,这是大乘的根本*轮。尤其《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精华品,也是显宗和密宗共同特别重视的殊胜愿文,《普贤行愿品》方面特别特别需要重视。咱们的上师为主的高僧大德们平常发愿,不念其它的,就唯一念这个《普贤行愿品》,有如是的必要性,有如是的重要性。需要了知,特别需要重视这样的殊胜愿文,这就是大乘的根本*轮的缘故。

  确实很多大德都是这样讲的,比如窥基大师他老人家在《述记》当中说:“由十大愿,愿在所生之处善无间能转故,由大愿摄受,能顺善法之生。现今世人无大愿摄,故于所在生不顺善法,善法不起,非无间转。”(由于十种大愿,发愿所生之处善法都无间而转的缘故,这样由于大愿力的摄受,在一切生时都能够顺应善法的生长。但是现代人没有大愿的摄受,所以在所在生当中,不能随顺于善法而行持。善法生不起来,不是无间相续而转。)所以,由于不入愿,就障碍以大愿在一切生当中修善无间而转。

  ⑨能障:力弱。所障:力,所作善决定。障名:所作善得决定障。

  首先解释力的含义,再解释力的作用,最后讲能障和所障的对应。

  ⑴力的含义。

  按照《成唯识论》来讲,力有两种,就是思择力和修习力。在《华严经疏》当中讲:“思择力,思择正理而对治诸障之力也;修习力,修习一切善行而使坚固决定之力也。”(所以,思择力就是思察抉择正理而对治障碍的能力;修习力就是以修习一切善行而成就的坚固决定之力。)太虚大师对于这两种力做过很精辟的解释,他说:“思择力是智慧上思察抉择的能力,比如此是此不是,此是恶此是善等,能够辨别决断都是力;修习力是熟练上的修习所成力,有充分任持的能力,比如一件事做得很快很好,就是巧妙自在神速力。”

  ②力的作用。

  有了思择力和修习力,就能使所作的善获得决定。为什么能得决定呢?因为以思择力和修习力能够胜伏障品,这样所修的善法就不会被障品损坏,所以说以这两种力能够使善行获得决定。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是从果的角度解释作用,他说作用是“全然决定善根的一切果不空耗。”

  ③这里障体“力弱”,是指胜伏波罗蜜多违品的力量不够,也就是思择力和修习力不够。

  下面举例说明,比如世间的体操运动员,如果对于每一种动作的要领都领会得很清楚,每一步都知道怎么做,这就是具有思择力。如果每个动作都能运用自如,每一步都能表现出来,体操的节奏感完全能够把握,像这样就是具有修习力。以这两种力,就可以让所作的动作决定,可以得到满分。相反,假如思择力和修习力不够,那在动作上就会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这叫做所作不决定。这个例子说明:以具力就会导致所作决定、以力弱就会障碍所作决定。

  我们行善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候犹豫不定,有时候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如何做才好,这就是思择力不够。有时候是“想得到,做不起来”,这就是修习力不够,也就是缺乏锻炼。以这样的思择力弱和修习力弱,就会使自己的行善不能决定,不能全分相应。相反,如果思择力和修习力具足,那你的修行决定是针针见血,功夫一定是得力的。比如,我们修一个净土法门,如果能把净土的事理因果抉择得很清楚、很透彻,那就会在智慧上完全决定,这样你求生净土的心,一万只牛也拉不回来,这就是思择力的作用。进一步,在净业的修行上,不论是持名观想,或者是发愿回向,或者是祈祷供养,经过长期的熏修,到达纯熟的地步,这就是具足修习力。以这样两种力的作用,每念一声都决定是九品莲花的种子,每礼一拜都决定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虽然身体在娑婆世界,实际上已经是极乐国土的人了。所以,培养思择力和修习力非常重要。

  ⑩能障:依文解义等。所障:智,受用法成熟。障名:受用法成熟障。

  按照《成唯识论》来讲,智有受用法乐智和成熟有情智两种。

  从智的作用上看,有了智慧,自己就能受用法;而且能够让他人的相续成熟。所以,自己受用法和令他成熟就是智慧的真实作用。

  如果智慧不圆满,不能通达圣教的甚深究竟密意,只是按文字表面的理解,或者人云亦云,这样自己不能简择,就会障碍自己受用法。既然自己都不懂怎么受用法,也就不可能引导他人、让他人得到真实的成熟。

  以上十波罗蜜多当中,后面四种——方便、愿、力、智都是从智慧当中开出来的,智慧的障碍就是愚痴。所以,后四度的障体实际就是愚痴的自性。换句话说,离开善巧方便是愚痴;不知道发愿也是愚痴;思择力和修习力不够也是智慧迟钝;不了知圣教究竟密意、只知道依文解义等,还是没有智慧所导致的。所以后四度的障体,总的来说,都是从一个愚痴的不同表现上来讲的。

  壬三、地障

  

遍行与最胜,胜流及无摄,

  

相续无差别,无杂染清净,

  

种种法无别,及不增不减,

  

并无分别等,四自在依义。

  

于斯十法界,有不染无明,

  

障十地功德,故说为十障。

  前两颂是交待十种法界的名称与差别,后面一颂,是针对十种法界宣说能障和所障。首先简单解释一下颂词:

  十种法界就是遍行义法界、最胜义法界、胜流义法界、无摄义法界、相续无差别义法界、无杂染清净义法界、种种法无差别义法界、不增不减义法界、四自在所依止义法界。(这里,四自在就是指无分别等四种自在,“等”字当中包括净土自在、智自在、业自在。)

  对于这样十种法界,有不染无明(指所知障,不是烦恼障)障碍十地的功德,所以依次建立为十地障。

  ①首先我们讲两个无差别,两个有差别。

  第一个无差别,就是所证的法界自体没有差别;第一个有差别,就是在有境的入定智慧上有越往上、见越来越清净的差别。第二个无差别,就是以二取隐没的方式入定于离戏法界没有差别。第二个有差别,以入定智慧断障之后,在出定位引起的对法界的定解,有差别。

  ②接下来,我们讲如何建立差别:

  因为入定的境界,二取都隐没,像虚空当中的鸟迹一样没有任何相状可以取,所以从入定的角度没有办法分别上下各地。在后得位,由入定断障力而引发的定解有差别,所以从后得位通达法界义的差别上,可以以十种法界义,安立十地的差别。

  

《辨中边论颂讲记(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