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颂讲记(八)
庚三、于三对治之障碍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于觉分度地,有别障应知。
意思就是说对三种对治作障碍的首先作略说。三种对治就是三十七菩提分、十波罗蜜多以及十地。它们的障碍这里弥勒菩萨通过略说和广说的方式作了详细的抉择。
略说当中说到,“觉”是指菩提,“觉分”是指三十七菩提分,“度”是指十波罗蜜多,“地”是指十地。应知,对于三十七菩提分、十波罗蜜多以及十地还有其余的种种障碍。
辛二、广说分三:一、菩提分障;二、波罗蜜多障;三、地障
壬一、菩提分障
于事不善巧,懈怠定减二,
不植羸劣性,见粗重过失。
“于事不善巧”是四念住的障碍,“懈怠”是四正断的障碍,“定减二”是四神足的障碍,“不植”是五根的障碍,“羸劣性”是五力的障碍,“见过失”是七觉支的障碍,“粗重过失”是八圣道支的障碍。
下面我们进一步做抉择,有七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讲第一:
①能障:于事不善巧。所障:四念住。
“四念住”,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住是以观慧为体,因为以观慧的力量能够使正念安住在所观之处,所以叫做“念住”。四念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我们这里就讲一种。
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体是怎么来的呢?是由业惑的增上力,以业识投胎,和父精母血和合而成为身体的最前位。所以说,从它的因和体上讲,确实是不清净。从身体的现象来说,身体本来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所组成,里里外外都是污秽充满。这样如实的观察、抉择,就叫“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所谓“受”,就是苦、乐以及不苦不乐的感受。我们观察,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的舍受是行苦,这样观察世间确实没有真正的安乐,唯一都是苦,就叫“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所谓“心”,是指攀缘外境的分别心,这个缘境而生的分别心,念念生灭,根本没有常住的时候,这样观察,就叫“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所谓“法”,就是除了上面身、受、心之外所余的一切法,任何法都没有自主、自在的性,所以观为无我。
因为我们苦谛的所依身,有这样身受心法的四种意义,所以从身受心法四个方面,观察不净、痛苦、无常、无我,次第破除执著有漏法就是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
现在再回到颂词上来。所谓“事”是指身、受、心、法,也就是我们观察、抉择的对象。“不善巧”就是对于身、受、心、法的自性不善巧,就是身体本来是不净,反而执著为清净;受本来是苦,反而执著为安乐;心本来是无常,反而执著为常;法本来是无我,反而执著是我。这样对于身受心法不善巧,就障碍了四念住。
②能障:懈怠。所障:四正断。
“四正断”是未断恶令断、已断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正断都是以精进为体的。但是人有了懈怠的毛病,应当断的过失就会拖延不断,应当修的功德就会拖延不修。所以,懈怠是四正断的障碍。
③能障:定减二。所障:四神足。
“四神足”,就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神”是神通,因为三摩地是神通的足,所以叫“神足”。
“定减二”就是使三摩地坏减的两类因素。从违缘上讲,就是具有昏沉、掉举等等。从顺缘上讲,就是不具足欲、勤等。以这两方面的因素能够障碍四神足。
④能障:不植善根。所障:五根。
“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都叫根,而且这五个都叫涅槃的根本,或者说产生出世间种种功德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以这五种能够引生清净涅槃的功德或者说产生出世间种种功德,所以叫五根。
所谓“不植”,就是在自己的心相续当中,没有种植信心、精进等善根,这样对于五根障碍。
⑤能障:善根羸劣。所障:五力。
“五力”,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五个的原因就是能胜伏违品、有殊胜对治力,所以可以安立力的名称,也就是说上面所讲的五根坚固到能够胜伏违品而不被违品胜伏的阶段,就叫“五力”。
所谓“羸劣”,就是善根虽然发起,但是力量不强,以违品能够损害。以善根羸劣性,就会障碍五力。
⑥能障:见过失。所障:七觉支。
“七觉支”,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见过失”,就是具有萨迦耶见等见道所断。因为七觉支是见道相应的功德,所以由见过失能障七觉支。
⑦能障:粗重过失。所障:八圣道支。
“八圣道支”,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
“粗重过失”,就是具有身口意三门所生的俱生粗重,也就是说俱生障碍的种子以及习气。因为八圣道支是修道相应的功德,所以由粗重过失能够障碍八圣道支。
壬二、波罗蜜多障
障富贵善趣,不舍诸有情,
于失德减增,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诸善,无尽亦无间,
所作善决定,受用法成熟。
第一颂和第二颂的“障”字要一直贯穿到最后。
论中说到:“对于布施波罗蜜多,宣说富贵自在障;对于持戒波罗蜜多宣说善趣障;对于安忍波罗蜜多,宣说不舍有情障;对于精进波罗蜜多,宣说减过失增功德障;对于静虑波罗蜜多,宣说令所化趣入正法障;对于般若波罗蜜多,宣说令所化解脱障;对于方便波罗蜜多,宣说布施等诸善无穷尽障;对于愿波罗蜜多,宣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对于力波罗蜜多,宣说所作善得决定障;对于智波罗蜜多,宣说受用法成熟障。”
下面我们以能障、所障、障名来作解释,其中所障分因和果两个方面。
①能障:悭吝。所障:布施,富贵。障名:富贵自在障。
以布施就可以得到富贵,将来资财很丰裕,不缺受用。但是以悭吝就会障碍布施,没有布施的善行,将来不会得到富贵。所以悭吝是富贵自在的障碍。
我们做人要慷慨大方,不能小气。小气就会障碍大富大贵。比如,有乞丐来要钱的时候,你打开钱包,从里面挑出一张最小的票子,然后抓在手心里面,想了半天才松手,这其实就是悭吝的烦恼在作怪。手心抓得紧紧的,说明里面的心执著得很紧,不肯施舍。以这样悭吝的烦恼,在阿赖耶识当中种下的就是饿鬼的习气,将来成熟果报的时候,就会现前饿鬼那样的根身器界,比如嘴巴封闭得只有针眼那么小的口子。因为做人的时候一毛不拔,内心抓得紧紧的,不能放开,所以以这种恶因,做饿鬼的时候,口就非常小。相反,如果心量能放开,慷慨大方,这样做布施的话,将来就会很富贵很自在,张口可以吞尽四大海的水。这也是因果的规律,因果一点都不会错乱,量大福报就大,量小福报就小,大家都需要明白这个道理。
②能障:破戒。所障:持戒,善趣。障名:善趣障。
以守持清净的戒律,身口意三门禁止恶行、恶语、恶念,能获得人天的善趣,但是以破戒就会障碍持戒,失去戒足,就不能转生善趣。所以破戒是善趣的障碍。
佛在《大般若经》当中说:“我若不护净戒波罗蜜多,当生诸恶趣,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能得一切智智乎?”所以,没有受持清净的戒律的话,肯定转生三恶趣,连一般的一个人身都不会得到,何况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获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根本没有希望。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说:“若有不受如来藏,尚不能得野干身。”
《戒经序》当中说:“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人天生,亦不到菩提。”一个人如果两只脚断了,那什么地方也到不了,同样,戒就像脚一样,有了戒体才可以往上走,破了戒就不会得到善趣生,更不可能获得菩提。
所以做人,一定要守持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作人如果没有仁、义、礼、智,信,那就失去了人的法相,将来决定无法做人,只能做旁生、做饿鬼众生、做地狱众生。
③能障:瞋恚。所障:安忍,不舍有情。障名:不舍有情障。
安忍有三种,通过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以及思择法忍,就能摄受有情,有了三种安忍的差别,并且依靠这三种安忍,的确直接摄受有情的,但是以瞋恚就会障碍安忍,瞋恚是一种厌背的心态。瞋恚起来的时候,就会舍离有情,所以是不舍有情障。
我们打个比方来讲,在1998年5月12号的时候,美国有个中学生冲进高中学校的餐厅,举起半自动步枪,对着人们开枪,当时一位学校的摔跤队员,在他停下来装子弹的时候把他制服。后来,警察搜查他的住所的时候,发现他的日记。他在日记当中这样写到:“仇恨驱使着我……我满腔怒火……所有人都跟我过不去……一旦我的希望没有了,人们也就该死了。”
所以,人在没有克制力的时候,以瞋恚就会毁灭自己和他人,瞋恚是地狱的因,最具有破坏力。对于大乘菩萨来说,一百个贪心不如一个瞋心的障碍重,因为以瞋心会舍弃有情,从根本上摧坏菩提心。
④能障:懈怠。所障:精进,减过失增功德。障名:减过失增功德障。
以精进策发就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过失日益减少,功德日益增上。但是以懈怠就会障碍以精进减少过失增上功德,所以懈怠是减过失增功德障。
⑤能障:散乱。所障:静虑,令所化众生趣入正法。障名:令所化趣入正法障。
成就静虑,就可以以定境发起神通,以神通力可以观知所化众生的根机、意乐、心行、宿世因缘等等,这样就能相应他的根机,遣除他的邪见而让他趣入正法当中。不具足神通引导众生,就像盲人打靶一样,非常困难。
以…
《辨中边论颂讲记(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