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九)

  辨中邊論頌講記(九)

  今天繼續講十地的障礙,下面解釋十種法界的意義:

  

  初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遍行義法界。爲什麼叫遍行義法界

  因爲初地入定的時候,通過出世間無漏勝觀智慧現量見萬法的本性也就是萬法法界的面目,這樣在後得位自然就生起通達法界周遍一切而遍行的自性,也就是說通過在入定位修慧而引起一種堅固的定解,這個定解就是一切輪涅所攝的法,也就是說叁界六道的一切器情萬法以及四聖叁乘叁菩提的法都不離開法界,法界是周遍的,是這樣在相續當中産生一種堅定的定解。我們就知道,在入定位對萬法的法界的自性現量見到,在後得位的時候自然就生起一種殊勝的定解,通達法界周遍一切而遍行的一種自性,也就是通達遍行義法界。遍行義通達的障礙,就是初地的障礙。初地的障礙世間第一法位以下都存在,而且有些都是現行的一種障礙,有些成了一種種子相續當中不滅而存在。在一地現量見法界的同時,初地的障礙滅除,我們就知道,遍行義通達的障礙就是初地的障礙,生起初地智慧當下斷除這種障礙,斷除這種障礙以後,在後得位自然會生起這種定解,相反初地障礙沒有斷除,就不可能生起通達法界遍行義,所以初地後得位通達法界遍行義的障礙實際就是對于初地的障礙。以下九種法界義,都要如是理解,也就是修道位各地後得位通達法界的障礙,實際就是該地的障礙。

  

  我們想,在凡夫地,尤其做爲一個大乘的修行人的身份,最初都可以依靠大乘的了義經典、論典,了達法界周遍一切萬法,而且可以了知遍行義法界爲什麼彌勒菩薩特意講一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遍行義法界。雖然通過比量了知遍行義的法界不但是聖者初地菩薩,包括大乘初學者在勝解行地也可以通達,也就是說依靠了義的教證,依靠勝義理論,依靠淨見量的理論,可以衡量萬法的本性就是無二一體的,而且一真法界周遍萬法,萬法的本性都歸攝在一真法界,所以,能了知這個遍行義法界。但是都是比量的,或者說都是依靠教證和理論而知道的,知道的也是一種比量的方式來了知的。比量的自性也是有漏的一種自性,所以,需要了知,跟一地菩薩根本沒有辦法相同。也就是說一地菩薩的確他是通過瑜伽現量,通過無漏勝觀的智慧,在入定當中現量見法界,而且,一切萬法的本性、法界的自相在一地入定位的時候已經真實現前了。在後得位有一種殊勝的定解,而且這個定解也是通過無漏修慧而引起的。這樣的話我們就知道,凡夫地雖然通過教證理證可以通達萬法的本性是一真法界,或者說一真法界遍行萬法,這個可以了知,但是這只是一種聞思了知的或者是依靠其他佛菩薩的了義經典論典以及依靠勝義谛、依靠淨見量的理論了知而已,這樣的話就知道,這個不是無漏的,完全都是有漏的一種能境法了知而已,而且在勝解行地包括世間第一法位以下,根本沒有現量證悟法界的自相,根本沒有通過出世間修慧了達遍行義的法界,所以,在勝解行地雖然通過修行可以了知遍行義法界,但是了知遍行義法界只是總相的方式了知,所以,真正遍行義法界通過出世間修慧又是無漏的能境通達的是聖者,只有聖者相續當中才具足。所以,凡夫了知遍行義法界和聖者初地菩薩通達遍行義法界有天壤之別。這個不但是初地菩薩所證的法界義包括二地乃至十地之間所證的法界跟凡夫地根本沒有相似之處,也就是有高高低低之處,也就是說有凡夫分別心的境界當中通達的都是有漏的一種境界,而且都屬于凡夫分別心所攝的修法,但是聖者出定位和入定位修行遠遠超過凡夫的境界。凡夫無論在聞思階段還是修行階段,對聖者出定和入定相比的話,相差很遠,也就是說沒有辦法真實比較。所以,通過自己的分別念,通過聞思的方式了知一點遍行義法界或者最勝義法界,這個不是彌勒菩薩這裏所講的法界的真實義。不但初地的時候包括二地等都是如是需要理解。這以上我們講了初地菩薩所證的法界以及聖者菩薩所證和凡夫所證法界還是有很大差別。

  

  第二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最勝義法界。所謂最勝,就是超越增上的意思。以二地的入定智慧,在後得位對于法界的證悟更加增上,這樣後得位所證的法界就叫最勝義法界。

  

  第叁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勝流義法界。所謂勝流,就是淨法界最勝等流。爲什麼是淨法界最勝等流呢?就是聽聞聖教法,因爲這是能淨法界的因,所以叫淨法界等流。在一切所證當中什麼是最殊勝呢?最殊勝者,就是具有大義而且任運無勤的法界。對于證悟法界什麼是最殊勝的因呢,聽聞聖教法就是證悟法界最殊勝的因,除此之外,沒有更殊勝的因。所以淨法界最勝等流,就是指聽聞聖教法,因爲聽聞聖教法,就是成了能淨法界的因,所以叫做淨法界等流,因爲通過教法如理地講聞,如理地聞思,如理地弘揚才得到一切佛菩薩的不共的殊勝的境界,除了聖教法以外,世間上面根本不存在證悟的一種最殊勝的因。所以,在很多大乘的了義經和論當中,最主要皈依的就是這個法寶,法寶才直接讓你離苦得樂,或者說法寶直接讓你調伏煩惱,相續當中積累戒定慧等等的功德,所以,聽聞聖教法就是證悟法界最殊勝的因,除了這個以外,沒有更殊勝的因。第叁地菩薩入定中修法界,在後得位通達法界等流——聽聞聖教法是最殊勝的所求,爲什麼這樣講呢

  因爲這樣通達勝流義的緣故,所以叁地菩薩爲了得到四句偈的聖教法,可以越過像叁千大千世界那樣巨大的火坑,在叁地菩薩的心目當中,聖教法的意義是何等重大,爲了求法,即使粉身碎骨也都在所不惜。

  

  這樣我們就知道,確確實實證悟的法的意義越來越高的話,對聖教法越來越重視,所以,乃至聖者叁地菩薩都爲了求一頌聖教法,可以越過就像叁千大千世界那樣巨大的火坑,可見在叁地菩薩心目當中,他最重視的、最求的就是聖教法。所以,通過這樣叁地菩薩證悟的境界就知道聖教法成了一種殊勝等流義,而且他的本性無誤出定和入定位證悟,這叫做勝流義法界真實通達的境界。

  

  第四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無攝義法界。所謂無攝,就是無有可執、無有可取的意思。因爲第四地菩連法愛都沒有了,何況非法呢?我們學過《十地經》以及《入中論》等,在這些當中講在四地當中確實薩迦耶見以及我所執很多一地菩薩等相續當中還沒有斷除的,在四地的時候肯定會斷除的,而且說他就是遠離我見有關的一些煩惱,這樣的話,四地菩薩連對法都沒有愛著,那何況是非法?這樣我們就知道,四地菩薩他的證悟有所進步,所以,對法都沒有愛著,是這樣的話,無攝義法界意思就是這樣通達一切無可取、無可執,就叫通達無攝義法界。

  

  第五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相續無差別法界。所謂相續無差別,就是自相續和他相續所攝的一切法都沒有差別的意思。因爲第五地菩薩見到自己和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無二平等之義,他所證的法界就叫相續無差別法界。

  

  第六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無雜染無清淨法界。所謂無雜染無清淨,就是緣起法無染無淨。萬法的本性就是緣起性空,而且從六地菩薩所證的法界的角度來講,確實輪回和涅槃都是客塵法,都是觀待法,都是二取的法,對他來講,就證悟沒有染汙的法,沒有觀待染汙而安立的清淨法,完全通過增勝般若度而證悟輪涅無二大平等的本性,所以,第六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就叫做無雜染無清淨法界。而且,第六地菩薩通過智慧度現量見殊勝緣起法之義,證悟了前面的雜染和後面的清淨任何都不存在的意義。只是從世俗、從現相、從凡夫以及聖者出定位而安立輪涅的差別,觀待而安立雜染和清淨的法,但是,他從自己的般若度增勝的境界,證悟的輪涅無二的無垢無淨的殊勝本性角度來講,的確說輪回說涅槃,或者說雜染說清淨就像兔角和石女兒一般,沒有別別的法,沒有自性的存在,所以,在六地菩薩的智慧度的境界當中,證悟了前面的雜染和後面的清淨任何都不存在。

  

  第七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種種法無差別義法界。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按照《入中論》和《大乘莊嚴經論》當中所講那樣,第七地菩薩證悟無相的殊勝境界的緣故,所以他證悟無相的緣故,了知一切法都是無二一味的,一味無差別的。

  

  第八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不增不減義法界。也就是第八地菩薩以上等的方式得到了無生法忍,所以證悟一切法平等不增不減。需要了知,雖然一切法的平等性也就是說不增不減的實相本性,一地菩薩在入定位完全是證悟了的,但是,八地菩薩不但入定智慧的境界當中證悟一切法平等不增不減的含義,包括在出定位當中,他不分別輪回涅槃,不分別有增有減的法,完全無分別智慧自在的境界當中了知萬法平等不增不減的自性。

  

  八地、九地、十地——叁清淨地菩薩所證的法界,叫做四自在所依止義法界。四種自在就是無分別自在、淨土自在、智自在、業自在。分別來說,第八地菩薩得到無分別自在和淨土自在,因爲第八地菩薩以入于法界一味無二的方式無有任何戲論相,所以是無分別自在;而且,第八地菩薩可以顯現佛刹和眷屬壇城的無量顯現,所以是淨土自在。也就是說八地菩薩得到了一種不共的轉依的功德,也就是說八地的時候末那耶轉依,八地菩薩有一種不共的智慧自在的境界,所以叫無分別自在。八地的時候對淨土自在,雖然比如大乘一地菩薩在出定位他可以現見報身刹土、報身佛,但是他所見的這些完全就是他力加持下,或者說其他佛的報身刹土,其它佛的報身的相好,一地菩薩做爲眷屬的身份而現見的,不是他的自力現見的,也不是自力修行而而現前淨土自在的。但是八地菩薩也就是說八地以上的菩薩不是其他佛的報身刹土它可以見,包括他自己的無分別自在,無分別智慧的自在而修行,通過自力可以現見佛刹,通過自力可以現見種種壇城的境界,也就是說八地菩薩通過自力修行而現前的。我們知道,一般凡夫往…

《辨中邊論頌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