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面見極樂世界種種境界,不是他聖者自力而往生的,一個凡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他現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的功德以及極樂世界種種國土的莊嚴,完全都是他力成就的刹土,就是阿彌陀佛的刹土他現見而已,但是,八地菩薩他自己可以化現佛刹,他自己可以化現種種清淨的壇城,這個是通過自力修行而現前的,所以,彌勒菩薩這裏也是講到八地以上就得到一種自在,而且八地以上直接通過自力修行就有不共自在的功德,這樣的話我們就知道,八地的時候得到無分別自在和淨土自在。第九地菩薩入定中修法界,在後得位能夠以四無礙解善說法義,所以在前兩種自在之外,還得到了智自在。因爲四無礙解善說法義也是通過自力,也是通過修行增上力而完全顯露種種宣說法的功德,這個沒有智自在的話沒有辦法成就的。所以九地的時候,不但已經具足前兩種自在,還得到了智自在的功德。第十地菩薩入定中修法界,在後得位能夠隨欲度化有情,所以在前叁種自在之外,得到業自在。十地菩薩也是有一種殊勝利益衆生,也是通過降下大法雨的方式來普度衆生,做這種利益衆生的殊勝事業。在大乘的很多了義經典以及論典當中講過,表面上看起來,十地菩薩利益衆生和佛陀利益衆生的事業沒有差別,這也需要了知,大乘的一切一切根本的目的唯一就是利樂有情,而且十地菩薩也特別接近佛的境界,所以,他做利益衆生的事業非常自在,相比九地以下的菩薩來講,確實任運的方式來可以做利益衆生的事業,所以,他就得到了一種業自在的功德。所以,叁清淨地的入定智慧是這四種自在的因,四種自在都是以入定智慧緣法界的力而産生的,所以法界就是這四種自在功德的來源。
以上講了十地菩薩分別證悟的十種法界的意義。
于斯十法界,有不染無明,
障十地功德,故說爲十障。
對于這樣十種法界,有不染無明(大乘小乘都承認不是煩惱障,就是所知障)——就是十種所知障,障礙了十地功德——就是如實見法界自性的智慧,所以說爲十地障礙。
能障:十種所知障。所障:十地入定智慧以及後得位通達十種法界的智慧。對治法:十地入定智慧。
己叁、攝義
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
許此二盡故,一切障解脫。
以上面所說的障礙爲例,已經宣說了無量障礙,這些障礙統統歸納起來,就是兩種障礙——煩惱障和所知障。承許這兩種障礙滅盡,就是從一切障礙當中徹底獲得解脫。
下面從叁個方面講解:⑴二障的因、體、作用;⑵諸障歸攝爲二障;⑶二障數目決定之理。
⑴二障的因、體、作用
①二障的因:《楞伽經》說:“以我執産生的煩惱心是煩惱障,以叁輪法執産生的分別心和習氣是所知障。”這說明煩惱障的起因是我執,所知障的起因是法執。我們就明白,佛在《楞伽經》當中這樣講這就是抉擇二障的因,通過二障的因來介紹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就是以我執産生的一切煩惱,以叁輪法執産生的一切一切的虛妄分別心都叫做所知障。關于煩惱障是由人我執引起的道理,我們按照《釋量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所說的方式來解釋:
由于薩迦耶見,把多分、無常的五蘊執著是常有、獨一的我之後,以這個我執就開始分判自和他的差別,這樣分別之後,貪著自方,就是貪煩惱;對于他方排斥,就是瞋煩惱;緣著我高舉,就是慢煩惱;執著我是常是斷,就是邊執見;對于我見等惡見執著是第一,就是見取見;對于我和我見等相屬的惡行執著是第一,就是戒禁取見;對于開示無我的大師佛陀,以及大師宣說的業果、四谛、叁寶等等的法,認爲不存在,就是邪見。因爲首先有了薩迦耶見,然後,引起貪嗔等的煩惱,而且引起邊執見,然後産生見取見,這是一種次第,或者說某一個階段有這樣的,凡是從無始以來輾轉在這個輪回當中的,不是說一開始只有一個薩迦耶見,第一刹那還沒有貪嗔等的煩惱,或沒有邊執見、見取見。但是,從總體的角度,或者說前因後果的一種方式來講的話,剛上面所說那樣,確確實實,一開始就是産生我執見或者說薩迦耶見,把這個多分無常的有漏五蘊執著是常有的,執著是獨一我的一種自性,所以說,産生了我執,有了我執,開始分自和他的差別,這時候,貪著自己方面完全成貪欲的煩惱,對于他方排斥,這樣的話産生一種嗔恚煩惱,然後緣著我高舉,成了貢高我慢心,也就是說,慢煩惱的一種自性,然後呢這樣執著這個我是常或者是斷,你執著哪一種,都成了邊執見,對于我見,對于邊執見,或者對于一種高舉的狀態,認爲是好的認爲是好的見解,好的一種狀態,這樣執著是第一的話,都成了見取見等的煩惱,然後對于我和我見相屬的惡行執著是第一,這就是成了戒禁取見,而且對于開示無我的大師佛陀,以及大師宣說的叁世因果,苦集滅道的四谛,佛法僧叁寶等的法,認爲根本不存在,這樣産生的見解,叫做邪見,還有,産生懷疑的煩惱,也就是說,對于叁世因果、四谛、叁寶等,認爲存在還是不存在,心裏還是懷疑,這樣叫做疑煩惱。所以,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上面說:“有我知有他,我他分愛憎,由此等和合,一切過當生。”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俱生我執”,就是薩迦耶見,就像《入中論》當中說的一切煩惱,一切過患就是依靠薩迦耶見産生的,所以我們就知道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俱生我執,這是一無百無的根本,意思就是俱生我執如果消除,那一切煩惱都會消失而獲得解脫。這樣我們就明白,煩惱障就是由人我執著引起的一種自性,其它的一切一切的障礙完全就是執著一種戲論的法,或者執著一種二取的法,或者說執著一種四邊的法而産生的,因爲沒有法執不可能執著有邊無邊,或者不可能執著二取的法,或者說不可能執著取和舍的差別,所以說,一切一切的所知障的的確確都是對法産生執著,對法有分別,對法有取相的狀態而産生了戲論種種的差別法,或者說産生了種種的執著相、執著戲論、執著取舍、執著假有、執著真實有,執著有邊、執著無邊等等的種種法,這樣我們就明白,煩惱障是由于人我執著引起的,所知障是由于法我執著而引起的。
②二障的體:
所謂煩惱障,就是以薩迦耶見爲因的根本我執所産生的一切煩惱。煩惱障真正的體性是哪些?或者說煩惱障真正它的體是從哪一個角度來理解呢?按照大小乘共同的觀點來講,就是六種根本煩惱與二十種隨煩惱,這些叫煩惱障的體。
所謂所知障,就是以法執所攝的一切粗細無明。也就是說除了煩惱障以外的其它的粗粗細細的二取的無明,粗粗細細執著的無明,或者說執著四邊的法,需要排除煩惱障,排除煩惱障以後,你說要麼就是粗的二取的執著法,要麼是細的二取的執著法,或者說就是執著四邊法的虛妄分別念,執著四邊法的無明,都叫做所知障的體。這樣我們真正心裏明白,所謂的煩惱障就是六種根本煩惱以及二十種隨煩惱,這就是煩惱障的體。除此之外,無論是執著粗的二取法也好,還是執著細的二取法也好,或者說執著四邊法的無明,這樣的虛妄分別統統叫做所知障的體。這樣二障的體我們通過大乘的經典、論典,小乘的經典、論典認定以後,針對大乘的修行人來講,二障的體怎麼介紹呢?二障的體從修道應斷的角度來講,補處彌勒菩薩在《寶性論》當中說:“悭等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爲煩惱障,叁輪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爲所知障。”
什麼是煩惱障呢?六度的違品悭吝、犯戒、瞋恚等等的虛妄分別心,就是煩惱障,這是從修道應斷的角度來介紹煩惱障,而且這就是清淨波羅蜜多的障礙。什麼是所知障呢?在行持六度的時候具有能作、所作、作業叁輪的虛妄分別,就是所知障。這樣從修道應斷的角度介紹所知障就是圓滿波羅蜜多的障礙。所知障成了圓滿波羅蜜多的障礙,煩惱障是清淨波羅蜜多的障礙,有這樣的差別,這個必須要辨別,而且這樣的講法是從修道應斷的角度來抉擇的。
打個比方,在布施的時候,如果存在以我執産生的悭吝,那趣入布施波羅蜜多的修行就會很困難,這個悭吝就是煩惱障,它會障礙行持布施度。其次,雖然趣入了布施波羅蜜多,但是布施的時候,有能布施、所布施以及布施這樣叁輪的虛妄分別心,這個叁輪分別就是屬于所知障。以這個叁輪虛妄分別的障礙,就不能修證圓滿的法無我空性。如果你做布施的時候,沒有以我執産生的悭吝心直接做布施,那就算修行了布施。但是布施的時候有能布施、所布施以及布施叁種虛妄分別,雖然你做了布施,但是這個布施不可能安立真實波羅蜜多,也可以說沒有辦法安立出世間布施度的名稱,爲什麼呢?有叁輪虛妄分別,也就是說有所知障。這樣的話,不能修證以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的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所以,從修行的角度來講,每個人做布施的時候,如果不如法或者是沒有叁輪體空智慧攝持的話,的確就有煩惱障、所知障的存在。這樣話我們就知道,修行角度來講,就是做一個布施的時候,要麼存在叁輪虛妄分別,這樣就成了一種所知障,雖然做了布施,但是只是成了一種普通的布施,不成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的修行。不然有些認爲,說煩惱障好像是小乘一個行人相續當中存在的,小乘的修法來需要斷除的,一說所知障僅僅是一種大乘的菩薩的入定智慧需要斷除的,有這樣的概念,這個不是一概能周遍的方式了知的觀點,所以,甚至大乘的一個行人他做布施很如法,很圓滿,那確實是布施度的違品,煩惱障,對圓滿做布施,對圓滿修證叁輪體空的出世間布施波羅蜜的所知障也可以遠離。這樣我們就明白,從修行的角度,或者說通過修道斷除的角…
《辨中邊論頌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