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六)

  辨中边论颂讲记(六)

  今天继续讲解《辨障品》当中三十能障的内容。

  

  上面讲了第一段,就是以无加行、非处加行和不如理加行能障碍真实善根的发起。认定了善根的能障之后,就要在每一种障碍上努力对治,假如障碍不能消除,那决定无法生起道果的功德,而最终出离杂染现前清净的殊胜境界。反过来,如果能够把无加行转变为有加行,把非处加行转变为处加行,把不如理加行转变为如理加行,这样以有加行、处加行和如理加行决定能够辗转出生真实的善根。和三种能障相反,这个有加行、处加行和如理加行就是能生的法。所以,实修的关要就是对照自己的心相续,消除能障,转为能生。后面每一段的内容都要这样理解。

  

  第二段: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

  

  能障:不生善法,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

  

  所障:缘大菩提发心,也就是发菩提心。

  

  ①不生善法:就是没有生起菩提之因的清净善法。

  

  ②不起正思惟:就是没有发起如理思惟。特别是指,对于菩提和菩提的行持之道,没有发起数数如理思惟。

  

  ③资粮未圆满:就是菩提之因的福慧两种资粮没有达到很具足圆满的地步,也就是福慧资粮没有双运。

  

  由于具足这三种能障,所以,缘无上大菩提的清净的发心也就是说发菩提心没有办法真实成就。原因就是已经具足了三种能障法,也可以说因为不具足信心和精进而导致没有生起善法,没有对于菩提的道果发起数数如理思维而导致没有增上善根,以及福慧两种资粮没有双运而圆满,所以对于无上大菩提不能发心。这三种能障当中,不生善法是着重在善法不生起上,不起正思维是着重在善根不增长上,资粮未圆满是着重在善根不圆满上。菩提心毕竟是善根到达成熟而生起的珍宝善心,所以具足三种能障当中的一种,都会障碍他的生起。

  

  下面要反问自己:我对于大菩提有没有发起真正、没有半点虚假的菩提心呢?假如没有发起,那障碍在什么地方?对照补处弥勒菩萨的教言,我们反省自己:

  

  ①我发过多少好心、做过多少好事?对于周围环境当中的父母兄弟、同事朋友等最为亲切的众生,我有没有慈悲喜舍的善心,我有没有生起利他的行为,我有役有真实的发起十善,我有没有对于众生生起悲愍。如果这些很基础、很切近的善法都一点没有落实,那怎么可能从一种下劣的恶心,忽然摇身一变,就变成心怀无量众生、尽未来际誓愿度脱而唯求无上菩提的真实菩提心呢

  这不是有一点不合乎道理吗

  

  ②我对于菩提心以及菩提的行道做过多少如理思维呢?比如,世间的智者对于一生追求的目标以及一生要走的道路,都会以理智反反复复、认认真真的思考,一旦心里明白所求的果是极有意义的果,所行的道是光明、坦荡的大道,那他就会增上自己的欲乐,而且会因此而发下强烈的誓愿,一辈子走这条光明大道。现在,对于无上的菩提以及伟大的菩提正道,我做过多少次如理的思维呢?是不是根本没有如理思维过,或者只是少数几次思维过呢?大多数时间考虑的都是世间的名闻利养、饮食男女等。以这样下劣的心态,当然发不起缘无上大菩提的伟大愿心。

  

  ③我的福慧资粮有没有真实双运呢?检查起来是不是只有一种小福小慧?比如,修一点福德,也是强烈执著一种人天的圆满,并没有目空三界、上求无上菩提的大志向,这说明是福中无慧。修一点慧,也是仅仅执著一种寂灭的小乘境界,并没有下化众生的大心,连稍微接触众生、随顺众生做一点利益都不肯发心,这说明是慧中无福。以这样一种痴福和偏慧,毕竟不是大人之器,当然发不起“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无伪菩提心。

  

  这样反省下来,就知道:自己发不起菩提心的原因,确确实实是相续当中存在障碍。如果不努力遣除,终究还是无法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说,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他自己不观察自己相续当中有很深重的障碍,包括产生菩提心的障碍是哪些,三种当中自己相续当中存在哪一种,他都没有反省,然后口头上说“我发菩提心,我是大乘的行人”,是这样说大话,实际欺骗自己而已。真正来说,你相续当中产生一种无伪的菩提心的话,刚上面讲的,这三种障碍必须要远离的,没有远离障碍,正面的菩提心无法生起的。所以,要反省自己,确实需要观察自己相续当中发不起菩提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知道,确确实实相续当中存在障碍,如果不遣除这个障碍,始终都发不起真正的菩提心。这样认清了病因之后,把能障转变成能生,那菩提心的苗芽一定可以在被善法之水滋润的心地上发起来。所以,用功的地方就在三种能生上面,首先要以精进心和信心修集万善,要日日不断的做好事;然后要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缘着无上的佛果、缘着深广的菩提道,再再的如理思维,这样就能激发和增广善根,最后会出生坚固的菩提誓愿。第三就是要福慧双修,修福的时候要以智慧摄持,不堕为人天的痴福,修慧的时候要以方便摄持,不堕入小乘的偏慧,以这样的方式来修集资粮,这个就是真正大乘行人福慧双修的一种殊胜资粮。只有福慧资粮具足,才能真实发起以智慧上求菩提、以大悲下化众生的伟大菩提心。

  

  第三、缺种性善友,心极疲厌性。

  

  能障:缺种性,缺善友,心极疲厌。

  

  所障:以加行真实摄受菩提(或者讲以加行真实趣入菩提。)

  

  ①缺种性:就是不具足大乘种性。大乘种性具有何种相呢?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说:“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也就是大乘种性的人,见到众生的痛苦,会自然生起大悲;听到大乘的深广妙法,即使听不懂,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欢喜和信心;而且,听到为了利益众生需要行持各种难行的时候,心里会随喜赞叹,能够深深忍可于心,不会怖畏;而且,对于六度的善根,自然会很欢喜的去踊跃行持。具有这样大悲、大信、大忍、大行的贤善之相,就是大乘菩萨的不共种性。如果不具足这样的内在素质,就叫缺种性。

  

  ②缺善友:就是不具足善知识,这里的善知识特指宣说大乘深广妙法的善知识。这样大乘不共的善友——善知识才能真正引导无上菩提的境界,但是,如果缺少这样的善友也就是说不具足大乘的善知识,那就没有办法真实趣入大乘的菩提道。大乘善知识的法相,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弥勒菩萨讲了十种相。唐译《大乘庄严经论》上说:“调伏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我们详细解释过,这里不再解释。今天时代恶浊,不容易找到这样十相具足的大乘善知识,但是至少也须要具足总体功德的八分之一。如果没有依止这样具相的大乘善知识,就叫“缺善友”。

  

  ③心极疲厌:就是对于大乘道的苦行心里很疲厌,不愿意吃苦。

  

  以这样缺种性、缺善友、心极疲厌,就会障碍以加行真实摄受菩提,这样就不会实修深广的大乘法,不能身心趣入六度四摄的广大菩萨行。

  

  以世间的比喻来说,比如学武术,决定能不能练好功夫的因素,有三个,首先是要有练武的气质,假如是一个文弱的白面书生,连抓一只鸡的力气都没有,这样就不是练武的材料;其次是要有高明的师父,能够在关键的地方指点策励;第三就是要有刻苦的精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只有长期苦练、心里不退缩,才能在外炼好筋骨皮,在内炼好精气神。如果三个条件缺少一个,也不可能炼好功夫。

  

  同样道理,要得到世间和出世间的任何一种成就,都必须具足三方面的条件,第一个是内因,也就是内在的种性或者素质;第二个是外缘,也就是外在具相的导师;第三个就是在加行的过程中,要有堪能,坚固的心性,能够一直贯彻到底。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假如种性不具足,那是天份不够,不会有大的成就。假如没有导师引导,也很难获得门径。假如在实际加行的过程当中,心力不够,那遇到内外身心人事的困难,就容易退心,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缺种性、缺善友和心理疲厌,就是实际加行的障碍。弥勒菩萨说的非常非常准确。

  

  我们要想真正趣入大乘的实修,就要消除三种障碍,反过来要在因缘上具足三种能生,诸法依缘起,因缘不具足是不可能成功的。三种能生就是内在要具足大乘的种性,要有那样大悲、大信、大忍、大行的素质,如果没有,就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把人格的基础打好,使自己成为大乘的决定种性。其次是要依止一位具相的大乘善知识,这是一切成就的所依,凡夫人不依止大乘的善知识,只是自己盲目修行,一般很难有成功的希望。第三就是自己要有勇悍坚固的心。这三个如果具备,一定能够真正趣入大乘菩萨行的实修。

  

  第四段:及缺于正行,鄙恶者同居。

  

  能障:缺正行,与鄙者同居,与恶者同居。

  

  所障:成为具慧菩萨(这里是讲资粮道和加行道——胜解行地的菩萨,也就是说大乘凡夫地的菩萨叫胜解行地的菩萨或者说这里所讲的具慧菩萨。)

  

  ①缺正行:就是六度的正行不满足,很多方面有欠缺,作的很不够。在上面第一段当中,也讲到善根的能障——无加行。这里的缺正行和无加行有什么差别呢?没有详细观察认为好像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需要了知两者的差别一者无加行是完全没有加行,所以叫做无加行;然后有加行但是不满足,完全没有加行,这叫做缺正行。一个是全无,一个是不足,这就是两者的差别。

  

  ②与鄙者同居:所谓鄙者,就是接触以后会让自己菩提心退失的人。鄙是庸俗、浅陋的意思。和这种鄙者在一起生活,是第二种能障。

  

  ③与恶者同居:所谓恶者,就是对于大乘法和大乘人具有瞋恨,而且寻求过失的恶人。和这种恶人在一起生活,就是第三种障碍。

  

  下面分析鄙者和恶者的差别。

  

  世亲菩萨说:“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所以,鄙者就是愚痴的人。恶者,就是喜…

《辨中边论颂讲记(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