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六)▪P2

  ..续本文上一页欢毁坏他人的恶人。而且在窥基大师的《述记》当中具体讲了恶者的相,就是喜欢说他人的过失,喜欢破坏他人的善事,对于他人的功德喜欢遮隐,对于他人的过恶喜欢赞同。这样隐善扬恶、破善赞恶的人,就是恶者。

  

  为什么以上三种能障会障碍成为具慧菩萨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①由缺正行让正慧不产生:

  

  从两个侧面来看:

  

  第一个侧面,如果我们不具足如理的正行,那不如理的邪行就会生长。这样就会障碍自己,使正慧不产生,也就是没有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的正行,那就会以六度的违品——例如悭吝、破戒、瞋恚、懈怠、散乱以及邪慧等,障蔽清净的智慧,使智慧生长不起来。每当我们在菩萨行上有所亏欠乃至有所违背的时候,实际上都会障碍自己成为具慧菩萨。比如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没有安忍,而是生起瞋恚,或者我们在行住坐卧当中不是摄心安住,而是任意散乱,以这个瞋恚和散乱就会障碍如理智慧。

  

  第二个侧面,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只有把自己投身于六度的实践当中,才能在实际的菩萨万行当中产生出大乘深广的智慧。就像一个游泳健将,必须到大江大河当中历练,才能练出真正的游泳技能。同样,假如不是在一切人事境缘当中,历事炼心,假如不是对于大乘的六度万行一一躬行实践,那么怎么可能发展出真正通达大乘的智慧呢?所以,如果在六度的正行方面有欠缺,就是菩萨正慧的障碍。

  

  ②由与鄙者和恶者同居障碍正慧:

  

  这个鄙者和恶者就是正慧的违缘。鄙者,有些只是耽著现世的名利,有些只是耽著后世人天的福报,有些是自私心很强、只看重个人利益,没有很高尚的志向和很远大的智慧。所以和他接触,自己的性情容易转移,会忘失甚至退失大乘的清净菩提心,这样就会障碍大乘的智慧。和鄙者接触会障碍正慧我们上面讲了。那么和恶者同居会怎么样呢,也是一样的,和恶者同居也是不知不觉就会受到恶的影响,和恶人接触久了,渐渐就会远离贤善,语言、行为以及性情都会变得恶劣下流。这样的结果就是障蔽心性,让智慧无法开发。了知能障之理以后,反过来就是能生之理。每个有善根的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升华成为具慧菩萨,那就要在三个能生上面下手,第一是要在六度的正行上充实圆满,以前有缺陷的地方,都要努力修补改正。第二是要和高尚之士共住,这里的高尚之士,就是指接触以后能够让你的菩提心增上的大德。第三是要和贤善之士共住。贤善之士的相,就是隐恶扬善,喜欢赞叹别人的功德,不喜欢宣扬别人的过失。对于善行成全、赞叹、随喜,对于恶行劝诫。特别来说,贤善之士就是对于大乘佛法、大乘行人特别欢喜的善人。

  

  如果能够具足这三点,最后就可以成为胜解行地的具慧菩萨。

  

  第五段,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

  

  能障:颠倒粗重,三障具一,般若未成熟。

  

  所障:无错乱的见道。

  

  ①颠倒粗重:就是自己身口意三门多行粗重,以颠倒的烦恼粗劣、沉重,所以叫做颠倒粗重。

  

  ②三障具一: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和报障,三障当中还存在一些障碍。

  

  ③般若未成熟:就是还没有成熟闻思的清净智慧。

  

  以这三者就会障碍现见真谛的无错乱见道。

  

  能生:遣除颠倒粗重,三障消除,闻思的智慧已经成熟。

  

  以这三种能生,就可以生起出世间见道。

  

  第六段: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能障:本性粗重,懈怠,放逸。

  

  所障:无障之修道。

  

  ①本性粗重:就是俱生恶取处,也就是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为是众生生来就有的,所以叫本性粗重。

  

  ②懈怠:就是行善不够勇悍。

  

  ③放逸:就是对于有漏业,自己的心不是很谨慎的防护。

  

  以这三种能障能够障碍断障的修道。因为这个修道就是能够断障的一种出世间的修道,具足俱生的(不是遍计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说具有本性粗重、懈怠、放逸以这三种能够障碍能够断障的出世间修道。

  

  障碍的原因:以本性粗重以及懈怠、放逸不会增长修道功德。

  

  能生:断除本性粗重,具足精进和不放逸。

  

  第七段:著有著资财,及心性下劣。

  

  能障:贪著诸有,贪著资财,心性下劣。

  

  所障:大乘不共的善巧回向。

  

  ①贪著诸有:就是贪著三有的五蕴。

  

  ②贪著资财:就是贪著悦意的色声香味等的受用,对于外物的享受非常耽恋。

  

  ③心性下劣:就是对于广大的行持善法心性很怯弱,发不起大心。

  

  以贪著诸有和贪著资财就不能放舍,以心性下劣就会导致愿力狭小,这样会让自己的心趣向于其它法上面,不能一心回向无上菩提。

  

  相反的能生:不执著诸有,不执著资财,心胸广大。

  

  不执著三有的有漏身体和资财,心量广大,这样决定能够把一切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给一切法界众生。

  

  第八段:不信无胜解,如言而思义。

  

  能障:不信重大乘,于法无胜解,如言思义。

  

  所障:不畏怖大乘法。

  

  ①不信重大乘:就是对于护持大乘法的人或者大乘道果没有真正的信心。

  

  ②于法无胜解:就是对于大乘的教法没有胜解,也就是对于大乘甚深空性以及广大方便,没有一种经过闻思之后所获得的胜解。

  

  ③如言而思义:一般大乘经义有文字表面之义和真实密意两层,如果不通达大乘经真实的甚深密意,只是按文字表面那样理解,就叫做如言取义。

  

  以这三种就会障碍对于大乘法的深广之义无畏,也就是对于大乘经的深广义理会产生怖畏,接受不了。

  

  能生:信重大乘法,于法胜解,不如言思义。

  

  具足这三个条件就可以信受大乘法义而不怖畏。

  

  第九段: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

  

  能障: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

  

  ①轻法:就是对于正法没有珍惜之心。对法很轻视的人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会为了护持圣教,无悭吝的在有情相续当中,播撒佛法的种子。

  

  ②重名利:就是对于名声、资财非常看重,这样就不会具有宗教家虔诚奉献的无私精神。

  

  ③于有情无悲:就是对于不闻佛法而身陷在无明长夜当中的有情,没有悲愍救度的清净的善心。这样也不会跳入苦海,以传法来救度众生。他就不会让众生离苦得乐,为这个目的而传正法,来救度众生。所以,于有情无悲的话,对众生不会做真实的利益,让众生超越苦海,得到解脱的功德。

  

  所以,由于轻法、重视名利以及对于有情无悲愍,就会障碍菩萨毫无索取,毫无悭吝的无悭法施。

  

  能生:重法、轻名利、于有情具悲。

  

  如果我们护持佛法的心很殷重,淡泊名利,而且对于这个世界的苦难众生具有深深的悲愍,那就一定会发起无悭的法施,做诸佛如来的使者,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佛法的真理。

  

  第十段:匮闻及少闻,不修治妙定。

  

  能障:匮闻,少闻,不修治妙定。

  

  所障:获得十自在。

  

  ①匮闻:就是缺乏听闻,也就是由于往昔积累的舍法罪,导致远离听闻圣法。没有闻法,就不会了知如何作瑜伽的缘和相等。

  

  ②少闻:就是仅仅稍作听闻,因为听闻的量不足,所以没有能力受持大论,这样的结果是智慧不会变得广大、深入,不能彻底了知广泛的取舍之处。

  

  ③不修治妙定:就是虽然闻了,但是没有以实修欲勤等来净修三摩地,所以不能获得十种自在。

  

  以匮闻、少闻和不修治妙定就障碍获得十种自在,就是佛法那种自在无碍的境界无法真实现前。

  

  那么跟三种能障相反的就是能生:具闻、多闻、修治妙定。

  

  壬二、十种所障

  

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

  

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以上面三十种能障所障的就是:

  

  ①善;②菩提;③摄受;④有慧;⑤无乱;⑥无障;⑦回向;⑧不怖;⑨不悭;⑩自在,这就叫做所障善等十法。

  

  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

  

  “善”是善根的最初发起,“菩提”是指缘菩提心的发心,“摄受”是指发起愿菩提心之后以加行趣入菩提,“有慧”是指通过以加行摄受而成为胜解行地的具慧菩萨,“无乱”就是以具慧菩萨获得无错乱的出世间见道,“无障”是指以大乘出世间的见道而获得无障碍的修道。后面善巧方便的回向,对于大乘道果不怖畏而产生胜解,对于所化众生不悭吝说法,这三者是使道增上的因,最后“获得十种自在”是修道究竟成就佛果。所以,善等十法,实际依次是菩提道从始至终的十个分位。了知善等十法的能障以后,以对治如理断除,就能成就一切道果的一切功德。

  

  壬三、彼等对应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如是善等十法,每一种各有前文所说的三种能障。

  

  这些上面我们讲能障的法的时候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要重复的方式讲。

  

  

  

《辨中边论颂讲记(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