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理極成:就是通達道理的智者們,以現量、比量、教量叁量的方式安立某個意義並且如是極成,或者以作用道理、觀待道理、法爾道理叁種道理的方式安立某個意義並且如是極成,這叫做以道理極成。

  ③兩種極成的差別:主要是在成立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前面的世間極成,不是以某種道理來成立,僅僅是大家按照規定的名稱都一致承認而已,這叫做“約定俗成”。後面的道理極成,是以叁量或者叁種道理而決定成立,沒有不成立、不決定以及相違的過失,所以是極成。這二者的差別就是,前者只是以世間名言而共同承認,後者是依靠叁量或者叁種道理而成立。

  比如,對于能夠支撐橫梁的有事,安立柱子的名稱,這是以世間名言極成;而安立柱子爲大空性,就是以道理極成。所以,我們就知道,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一個僅僅是世間共同稱許而安立起來的,另一個是通過道理而安立的,這樣我們就知道世間極成和道理極成的含義所有假立法的名相的方式,只有這兩種。我們這一生所學過的一切名相當中,都決定是以這兩種方式來極成的,一部分名相是以世間名言極成,比如天、地、人、口、手等等;另一部分是以道理極成的,比如“有漏是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緣起”、“如來藏”、“大空性”“大涅槃”等等。

  2、對于叁自性如何安立極成真實

  從兩個角度來做解釋:

  ①僅僅從遍計所執的角度安立世間極成,依他起和圓成實是以叁量的方式道理極成。

  具體來說,對應我們根識前林林總總的顯現法,對每一個顯現法都取一個假立的名稱。比如,對于我們經堂當中的顯現法,施設這是經堂,這是法座,這是話筒,這是柱子,這是唐卡,這是佛像,這是花等等,這樣以世間極成的名相,都是一種遍計所執的自性,也就是在顯現法上本來沒有一個名稱的自性存在,所謂的名稱,唯一只是以我們的心遍計所執的假名。

  接下來,依他起和圓成實這兩種法相,是以叁量的方式極成的。也就是從現量、比量和教量來衡量,一切世俗的萬法決定是依他起識的一種自性,它的勝義法性決定是圓成實的自性,這是以叁量極成的,沒有任何理論能夠妨害。它是道理極成,不是不成立,不是不決定。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能夠把他推翻。古代要這樣成立,今天還是要這樣成立。

  ②世間極成僅僅是從遍計所執安立,諸佛菩薩的經論當中安立的是論中諸極成,論中諸極成從叁自性各自展開也可以安立衆多。實際上,一切論典當中所說的法相,歸攝起來就是宣說叁自性。相反,從叁自性每一個展開來,就可以安立輪涅萬法的法相,廣說起來無窮無盡。比方說,一部《瑜伽師地論》當中,有數目繁多的法相,這樣都是從叁自性展開來安立的,而且都是以現量、比量等的方式成立的,這些都是論中諸極成的法相。

  或者說,八十卷的《華嚴經》,裏面有各種各樣的名相,實際上也不離開叁自性,都是在叁自性展開的各種差別義上面安立不同的名相。這些以叁自性可以統攝的無量法相,確定都是以叁量的方式決定成立的。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佛陀無誤了知輪涅萬法的大智慧,從佛陀智慧大海當中流現的叁藏十二部,字字句句都是以道理極成的,字字句句都是在講極成的真理,都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诳語、不異語,所以說佛經的價值遠遠超出世間書籍,極爲尊貴。

  在佛涅槃以後,佛的大弟子將要結集佛陀四十九年當中所說的法,四面八方的衆生都聚集在一起。多聞第一的阿難升上高座,披上如來的法衣,大梵天玉捧著七寶蓋,蓋在阿難頭上;帝釋天進獻七寶案,放在阿難面前,阿修羅王拿著七寶香爐,放在阿難案前;他化自在天王進獻七寶幾;魔王波旬拿著七寶拂,進獻阿難,仍然和帝釋站立在左右;四大天王,靠在高座的四個腳旁邊,作侍衛。結集完成時,阿阇世王寫成經書五本,梵王寫成叁本,帝釋天王寫成七本,娑竭羅龍王寫成八萬本,都是以金銀七寶做材料來寫經的。所以,佛陀的經典都是以理極成的至言,連諸天諸仙、梵王帝釋,都是這樣恭敬頂戴。爲什麼呢?它不像世間極成,世間極成只是世間共間稱許成安立,安立名字以後串習,串習以後看見之後說這個名字,通過這個名字可以拿那個東西,只是這樣一種共同稱許串習的一個問題。但是在佛經當中安立的,確確實實是以道理極成的。所以很多仙人,很多國王,很多天人對佛經恭敬頂戴,原因就是它字字句句都是講殊勝的道理,佛法就是講一切一切萬法的實相的真性,而且都是可靠的道理來作描述。所以我們就明白,很多諸佛菩薩的經論當中所講的這些跟世間的詞句的用法是不一樣的,一般的世間的詞句不相應佛法的術語,對我們相續當中樹立解脫的正見,樹立戒定慧的功德沒有很大的力量,沒有什麼加持力。但是佛菩薩以及過去的祖師們,他們的經論以及教言等當中講的,確實跟佛法的甚深意義特別特別相近的法相名詞,所以以他們不共的願力,不共的加持,運用這些法相名詞來描述萬法的自性,講實相的面目,這些是很直接的,很直接就可以了知的。所以一般世俗人說白話來講佛法和按照佛菩薩的經論講佛法的甚深意義差距是非常大,一般的世俗白話,白開水,沒有什麼加持的。但是佛菩薩的大經大論裏面的這些佛法的法相名詞,講佛法的種種的體相,種種的自性,種種的實相的側面,都是有一種不共的能力。一般,現在人說十句話和過去大德一句話,這些力量,肯定是佛法的一些名詞,或者大德們的經典、論典、引導文當中留下來的金剛句來指點心的本性非常直接的,所以說諸佛菩薩的經論當中安立的法相名詞,都是通過道理而極成立的一種殊勝的法。我們從道理極成這個角度,也可以明白諸佛菩薩的經論都是清淨無垢的,以這樣契理的經論,決定能夠讓衆生獲得法眼,所以是最爲尊貴、最爲難得的寶典。

  辛五、安立淨所行真實

  

淨所行有二,依一圓成實。

  “淨所行有二”:就是淨智所行的種類有兩種——煩惱障清淨的淨智所行、所知障清淨的淨智所行。

  “依一圓成實”:就是淨智所行,唯一是圓成實,遍計所執和依他起都不能安立是淨智所行。

  爲什麼說淨智所行唯一是圓成實呢?

  因爲如果圓成實不是清淨智慧的行境,那說明清淨智慧的行境不是實相,這樣就不能安立爲清淨智慧,因爲現相不是實相,只能說是虛妄分別。從正面來說,在淨智現前的時候,決定現前的就是實相,決定是現相和實相相同,所以淨智所行唯一是圓成實。

  比喻:比如,以眼識看白色海螺,假如是清淨眼識,在眼識前所現的顔色應當是真實的顔色,假如所現的是黃色,那就不能成立是清淨的眼識,所以,清淨眼識的行境只能是海螺的實相。

  爲什麼說遍計所執和依他起不是淨智所行呢?因爲清淨無分別智慧生起的時候,虛妄分別決定不會同時生起;這樣現基依他起識不起,二取決定隱沒,清淨智慧的行境決定是無二取法性圓成實。

  辛六、安立攝受真實

  

名遍計所執,相分別依他,

  

真如及正智,圓成實所攝。

  首先解釋五法,然後宣說攝受真實。所謂攝受真實,就是在叁自性當中攝受五法的真實性。

  1、五法:所謂五法,就是名、相、分別、正智和真如。

  名:就是柱子、瓶子等名稱。

  相:就是名的施設處,比如具有撐梁等作用的顯現,是柱子名稱的施設處;鼓腹的顯現是瓶子名稱的施設處。

  分別:就是八識聚。

  正智和真如是一對:正智是真如的能境,真如是道谛緣境的法界。

  在這五法當中統攝了一切法。按照《楞伽經》來講,這五法實際上是統攝一切大乘法義的綱要。

  2、攝受真實:(回到頌詞)

  論中說到:“名攝于遍計所執當中,相和分別攝于依他起當中,真如和正智攝于圓成實當中。”爲什麼可以這樣以叁自性攝受五法呢?因爲名字是以分別心假立的,並不是在諸法上面實有名字的自性。比如對于同一個具有撐梁等作用的顯現法,漢族人假立“柱子”的名字,藏族人假立“嘎瓦”的名稱,美國人、日本人、法國人又安立其它的名稱,在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當中,又會有各種各樣的名字,還有,對一個人來講,他在家的時候有俗名,出家的時候有法名,法名也是某個上師面前取這個法名,在另一個上師面前求那個法名,到哪一個地方的時候叫很多不同的名字。到了家裏的時候,父親叫的名字也不一樣,母親叫的名字也不一樣,什麼老二,老叁,或者說哥哥,姐姐,變成了很多很多的名字,所以對一個人安立十個,二十個名字,或者說求一個灌頂授一個法名,再求另一個灌頂再授另一個法名,所以可以了知確確實實這個名字完全都是分別心假立的,在一個人上面本來不存在的,但是習慣了,串習了以後,的確,你的名字給他說了,就好像不對了,他的名字給你了感覺對不上號一樣的想法,其實這是習慣的一種,確確實實,前面你有俗名的時候,叫你都是說怎麼怎麼樣都可以回答,或者讓你走就走,讓你過來就過來,讓你睡覺就睡,讓你起來就起來,一個名字把你不自在的方式讓你坐啊、行持,後來出家得了法名以後,原來叫原來的俗名的時候像死了一樣的,感覺這個沒有一樣的,然後開始叫出家的法名,這個時候一叫法名更高興,什麼事啊,我過來啊,這樣那樣,這樣一個假名,不觀察的時候遍計所執就是這樣在迷亂心識前起顛倒的作用,但是在真正的智慧力觀察的時候,名字都是假,立的,就給你取一個石女兒的名字也沒有問題,對你取一個魔王的名字也沒有問題,對你取一個釋迦佛的名字也一點沒有問題的,一點沒有差距的,這全都是假立的,所以這樣一看我們就知道,五法當中的名字肯定是屬于遍計所執的,遍計所執就是假立的,沒有一個真實的,這個名字也是同樣的,這些詳細的理論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當中講得比較具體這說明名字都是以心假立的,屬于遍計所執。相和分別是屬于依他起識,因爲一個心識的生起,本來就有見和相這兩分。如果不帶相,怎麼能安立取相的識呢?如果沒有明見,怎麼能安立相呢?所以見和相是不可能脫離的。既沒有離開見的相,也沒有離開相的見。孤伶伶的一個見或者一個相都是不成立的。分別就是見分,見分就是指八識聚,也就是這裏說的分別。所以,“相”和“分別”實際是同一個依他起識的兩個不同側面。所以很多唯識的論當中講見分和相分實際上都是無二的一個依他起的自性,所以,彌勒菩薩這裏也就講到五法當中相和分別以依他起歸攝的,所以,相和分別攝于依他起識當中。不了知唯識的人,就把這個見和相二分執著成別別的能取和所取,這是錯誤的一個觀念。這就像是把一個圓球切成兩塊,分開的兩塊都不圓了。

  真如和正智以圓成實攝受,因爲真如實際就是無變圓成實,正智實際就是無倒圓成實。

  辛七、安立差別真實

  

流轉與安立,邪行依初二,

  

實相唯識淨,正行依後一。

  首先要知道,差別就是指七種真實——流轉真實、安立真實、邪行真實、實相真實、唯識真實、清淨真實和正行真實。而所謂安立差別真實,就是從叁自性當中分出七種真實的真實性,也就是論中所說:“流轉真實、安立真實、邪行真實是依于初二種自性——遍計所執和依他起,實相真實、唯識真實、清淨真實和正行真實是依于後面一種自性——圓成實。”

  1、七種真實

  ①流轉真實:就是輪回無始以來不斷流轉,這種流轉的狀況真實不虛,所以叫做流轉真實。

  ②安立真實:就是苦谛,具有苦、空、無常、無我四種行相,以迷亂的心識所安立的結果,確實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痛苦狀況,以聖者智慧觀照,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叫做安立真實。

  ③邪行真實:就是集谛,具有因、集、生、緣四種行相。

  ④清淨真實:就是滅谛,具有滅、靜、妙、離四種行相。

  ⑤正行真實:就是道谛,具有道、如、行、出四種行相。

  ⑥實相真實:就是二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

  ⑦唯識真實:就是一切所作性都通達是唯識,也就是一切法都是唯識所作、唯識所現、唯識假立,離開心識之外,確實是不會有任何所作法,這叫做唯識真實。

  以上七種真實,也叫七種真如。在七種真實當中,實際含攝了輪涅萬法的真實性。以這樣七種真實,確實如實宣說了輪涅萬法的體相,沒有增益,沒有任何損減,所以叫真實。

  2、從叁自性分出七種差別真實

  ①由遍計所執和依他起分出流轉、安立、邪行叁種真實。實際上,這叁種真實都是對于輪回安立的,只不過分別是從輪回總相、輪回之果、輪回之因上來說的。所謂輪回,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由幹耽著遍計所執,以依他起而相續不斷的流轉。從因上這樣說,就是邪行真實。從果上這樣說,就是安立真實。從總體上這樣說,就是流轉真實。

  ②由圓成實分出實相、清淨、唯識、正行四種真實。也就是由于無變圓成實分出實相真實和清淨真實,因爲實相二無我義和清淨滅谛,都是指無變圓成實的自性。由無倒圓成實分出唯識真實和正行真實,因爲通達諸法唯識以及正行道這兩者都是無顛倒入于所知的實際意義,所以都是從無倒圓成實分出來的。

  這樣我們就真實明白,彌勒菩薩這裏真實品當中講了不同的種種的真實的差別,每一個真實講的非常非常准確,而且無誤了知以後,對心相續當中這些顛倒的、雜亂的或者迷亂的顛倒的境界直接間接可以遠離。而且真實的本性真實顯露,安住真實的境界就可以得到真實清淨智慧的功德。今天就講到這裏。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