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一)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一)

  到今天为止,我们《辨中边论》的课程,差不多快讲到一半。在这里,需要对大家作一个提醒:我们人的心理,一般都是事情开始的时候,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到了中间,心态就会开始疲厌、懈怠,导致最后不能圆满,这是内心不坚固的一个缺点。

  我们可以算一下这次听闻《辨中边论》的时间,一天平均下来,讲的时间差不多只有四十五分钟,假如这部论讲二十四课,那总的听闻时间只有十八个小时,连一天都不到。平常,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世间琐事当中,很快就会消耗一天的时间。现在只要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学到这样殊胜的论典,为什么不努力呢?不到一天,就能听到、学到这样的大论,在世间当中,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呢?剩下来只有半天的讲闻时间,并不是很累,希望大家珍惜因缘,把这部论的听闻作圆满。

  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上等者通过这次听闻,在智慧上决定会有一定的进步。中等者,虽然不能完全通达,但是以自己的恭敬心和信心,一定会在心相续中种下很好的善根习气。下等者,可能只是糊里糊涂的听过,这样就很可惜,就等于是进入宝山而空手返回一样。所以,同样是在听,但是结果有很大的差别。每个道友都要珍惜难得的因缘,尽可能的修集资粮。这是上课前对大家做的一个提醒。

  下面正式讲“安立粗细真实”的内容,昨天讲到胜义谛唯一是圆成实,下面再讲胜义的分类。

  癸二、其分类

  

(胜义谛)亦三,谓义得正行,

  

依本一无变,无倒二圆实。

  胜义谛也分三种,就是义胜义、得胜义和正行胜义。这三种胜义唯一是依靠三根本当中的圆成实安立,也就是依无变圆成实和无倒圆成实这两种圆成实安立。

  1、三种胜义的含义。

  义胜义是一切所知义当中的殊胜,得胜义是一切所得果当中的殊胜,正行胜义是一切正行当中的殊胜。这三种胜义分别是指真如、大涅槃和圣者的正道。真如是出世间圣者殊胜智慧的行境,没有另外的行境可以超过它,所以真如最为第一,叫做义胜义。大涅槃是一切所求果位当中最为殊胜的果,人天善趣的果、小乘阿罗汉的果、大乘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一到十地的果,都比不上大涅槃,所以大涅槃叫做得胜义。依靠圣道可以修证殊胜的解脱果,其它的世间道,不如理的外道,或者有漏的道,没有办法和出世间圣道相比,所以出世间圣者的正道叫做正行胜义。这三种胜义按照基道果来说,对于基的究竟本性安立为义胜义,对于无漏的道安立为正行胜义,对于无上的果安立为得胜义。这是按基道果的角度来讲的。

  2、三种胜义都是以圆成实安立。

  圆成实有两种:就是无变圆成实和无倒圆成实,无变圆成实是指真如,因为它是大无为法,在不净位、不净净位以及极清净位所摄的一切分位当中,都是没有任何迁变的,所以叫做无变圆成实。其它的法都是有生、住、灭三相的有为法,而且刹那刹那迁变不安住,所以都叫客尘的法。无倒圆成实是指真如的能境智慧,因为是无颠倒契入实相真如的缘故,所以叫做无倒圆成实。相比之下,其它的能境都不是无颠倒契入实相,都是属于“有者圆成实不见,无者二取反而见”的一种颠倒识。

  这样我们就明白,所谓的圆成实有两种,一个是无变圆成实,他是从所境真如的侧面安立的。因为凡夫以及学道的圣者,无学道的佛陀,前前后后没有任何迁变,没有任何变化的,所以叫做无变圆成实。无倒圆成实就是指真如的能境的清净智慧,它的确就是无颠倒契入实相真如的一种境界,所以说这样的能境的清净智慧叫做无倒圆成实。没有一丝一毫颠倒都是契入实相真如的本性,所以叫做无倒圆成实。我们就明白,圆满成就真实性的圆成实它的反面要么就是有变化的虚假法,要么就是颠倒的一种心识。我们就知道,无变圆成实相反的就是遍计所执,然后无倒圆成实相反的就是依他起识,所以法要么就是从实相的正行,正面安立真实的体性,要么对它没有真实无颠倒趣入产生一种颠倒的境界,所以万法本来就不离开三自性的侧面。

  这样我们就明白对于无变圆成实,可以安立义胜义和得胜义;对于无倒圆成实,可以安立正行胜义。这样就是对实相和现相相同的一切能境和所境,安立胜义的名称。

  下面对于“粗细真实”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1、粗细:粗是指世俗谛,因为是二取心识的境界,可言说、可分别,所以叫做粗。细就是指胜义谛,因为是无二取智慧的境界,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细。

  2、二谛安立的方式:我们知道,二谛的安立方式有两种,这里所讲的二谛,实际是指以“实相现相是否相同”所安立的二谛。也就是,凡是实相和现相不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属于世俗谛;所以,实相现相不相同的能境就是依他起识,实相现相不相同的所境的迷乱法都属于遍计所执,但是需要了知,实相现相不相同的相分和见分是一个依他起识的两个侧面,这个时候就叫做不清净的依他起识。对于相分执著为能取以外的所取,所取以外的能取,或者别别安立种种的差别,别别安立种种的名称,别别的他体法的戏论,这一切一切都属于遍计所执,而且都属于颠倒的世俗谛。相反来讲,凡是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属于胜义谛。凡是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属于胜义谛上面第一点我们讲了粗细的差别,第二点安立二谛有不同的差别,二谛安立的方式我们知道有两种这里直接所讲的就是实相现相是否相同所安立的二谛的范畴。

  3、对于三自性安立二谛:按照这种二谛划分的方式,遍计所执、依他起以及圆成实的总相都是属于粗的世俗谛,其中遍计所执是假世俗,依他起是行世俗,圆成实总相是显了世俗。

  我们就明白了,对凡夫境界当中的三自性完全都是世俗谛的范围,一般认为三自性当中的圆成实肯定是胜义谛,这样是一种不决定的问题,因为凡夫分别心的境界当中,圆成实的总相都属于世俗,而且是显了世俗,依他起就是行世俗,遍计所执就成了假世俗。

  从反面来看,①假如遍计所执是胜义,那凡夫分别心的现相完全都是遍计所执的人法二我,这样就应成凡夫心前遍现胜义的过失,又应成迷乱识是圣者智慧的过失。②假如依他起识是胜义,由于依他起识是迁流不住的生灭性,这样就应成胜义是有生灭的有为法,或者在成佛时,虚妄分别消尽,这样就应成成佛时胜义消尽的过失。③假如圆成实总相是胜义,那就应成胜解行地的菩萨已经见道的过失,或者由于圆成实总相只是以分别心执取的影相,落在二取当中,假如圆成实总相是胜义,那就应成胜义可取可缘、胜义是二取境界、分别心不是虚妄等等的过失。

  所以我们就知道,遍计所执是假世俗,依他起是行世俗,圆成实的总相完全是显了世俗,如果这三者某一个安立为胜义都有过失,所以就可以讲这三个都是世俗的范畴,因为不是实相现相相同的出世间的能境和所境的法,所以都属于世俗谛,所以无论是假世俗还是行世俗以及显了世俗,没有任何差别,统统都属于世俗谛,如果安立胜义谛,不但没有办法真实安立无垢的宗派而且有种种的过失,上面讲的那样的推理,我们就会明白,这些都属于世俗谛,所以我们就说,通过上面这样种种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理论观察,这样就明白,必须成立遍计所执、依他起识和总相圆成实都是世俗谛,为什么呢?

  通过反面的推理,也必须成立遍计所执、依他起识和总相圆成实都是世俗谛,都是属于实相和现相不相同的能境和所境。分开来说,实相当中本来不成立的二我现相,就是遍计所执;不是真如自相的分别心所取的总相,就是总相圆成实;能变种种假相的现基,就是依他起识。以比喻来说,比如把白色海螺见为黄色,黄色现相不是白色的实相,在这样现相不同于实相的时候,不论是现相的遍计所执黄色,还是现基的错乱眼识,或者没有现见白色、只是以第六意识作意而现的白色影相,这些统统都是具有遮障性的世俗谛的范畴。

  与世俗谛相比,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唯一是指胜义谛。世俗谛是欺惑性,胜义谛是无欺惑性,有这样的差别。这个无欺惑的胜义唯一就是圆成实,从能境上讲就是无倒圆成实的智慧,从所境上来讲就是无变圆成实的真如。在现相和实相不二的时候,无倒圆成实的境就是无变圆成实的相,这就是清净大涅槃的境界。在这时,遍计所执的二取现相完全隐没,唯一显现无二取无变圆成实,这就是大乘所讲的殊胜转依。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当中说:“一切唯真如,显现彼即是,转依圆满成。”又说:“第二由无现,二取及言说,根境识器世,悉皆不见故,此是此即明,无所观无表,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无分别智相。”又说:“二别无所得,即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所以,无二取的无变真如圆成实和无倒圆成实无分别智,就是这里讲的胜义谛。

  辛四、安立极成真实

  

世极成依一,理极成依三。

  首先解释世间极成和道理极成的含义,然后说明对于三自性如何安立极成真实。

  1、两种极成的含义:

  ①世间极成:全称叫做以世间名言极成。世间仅仅是随假立名言的方式而共同称许的,这样成立的方式,叫做世间极成。比如,汉族人都共同把脚下所踩的坚固有事,叫做“大地”,这个大地就是一切汉人共同施设的名相。每个汉人,从小老师就会教他“这叫作大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串习之后,以串习力一见到这个坚固的有事,就由义取名,执著这是大地,如果有人说这是天空,那决定不能成立。就像这个比喻一样,其它一切世间名言安立的方式,都是在假立之后经过串习,世间都共同执著、一致认同,这样成立就叫做以世间名言极成。

  ②道…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