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頌講記(十一)
到今天爲止,我們《辨中邊論》的課程,差不多快講到一半。在這裏,需要對大家作一個提醒:我們人的心理,一般都是事情開始的時候,積極性非常高,但是到了中間,心態就會開始疲厭、懈怠,導致最後不能圓滿,這是內心不堅固的一個缺點。
我們可以算一下這次聽聞《辨中邊論》的時間,一天平均下來,講的時間差不多只有四十五分鍾,假如這部論講二十四課,那總的聽聞時間只有十八個小時,連一天都不到。平常,我們在沒有意義的世間瑣事當中,很快就會消耗一天的時間。現在只要用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學到這樣殊勝的論典,爲什麼不努力呢?不到一天,就能聽到、學到這樣的大論,在世間當中,到哪裏去找這樣的好事呢?剩下來只有半天的講聞時間,並不是很累,希望大家珍惜因緣,把這部論的聽聞作圓滿。
人和人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上等者通過這次聽聞,在智慧上決定會有一定的進步。中等者,雖然不能完全通達,但是以自己的恭敬心和信心,一定會在心相續中種下很好的善根習氣。下等者,可能只是糊裏糊塗的聽過,這樣就很可惜,就等于是進入寶山而空手返回一樣。所以,同樣是在聽,但是結果有很大的差別。每個道友都要珍惜難得的因緣,盡可能的修集資糧。這是上課前對大家做的一個提醒。
下面正式講“安立粗細真實”的內容,昨天講到勝義谛唯一是圓成實,下面再講勝義的分類。
癸二、其分類
(勝義谛)亦叁,謂義得正行,
依本一無變,無倒二圓實。
勝義谛也分叁種,就是義勝義、得勝義和正行勝義。這叁種勝義唯一是依靠叁根本當中的圓成實安立,也就是依無變圓成實和無倒圓成實這兩種圓成實安立。
1、叁種勝義的含義。
義勝義是一切所知義當中的殊勝,得勝義是一切所得果當中的殊勝,正行勝義是一切正行當中的殊勝。這叁種勝義分別是指真如、大涅槃和聖者的正道。真如是出世間聖者殊勝智慧的行境,沒有另外的行境可以超過它,所以真如最爲第一,叫做義勝義。大涅槃是一切所求果位當中最爲殊勝的果,人天善趣的果、小乘阿羅漢的果、大乘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一到十地的果,都比不上大涅槃,所以大涅槃叫做得勝義。依靠聖道可以修證殊勝的解脫果,其它的世間道,不如理的外道,或者有漏的道,沒有辦法和出世間聖道相比,所以出世間聖者的正道叫做正行勝義。這叁種勝義按照基道果來說,對于基的究竟本性安立爲義勝義,對于無漏的道安立爲正行勝義,對于無上的果安立爲得勝義。這是按基道果的角度來講的。
2、叁種勝義都是以圓成實安立。
圓成實有兩種:就是無變圓成實和無倒圓成實,無變圓成實是指真如,因爲它是大無爲法,在不淨位、不淨淨位以及極清淨位所攝的一切分位當中,都是沒有任何遷變的,所以叫做無變圓成實。其它的法都是有生、住、滅叁相的有爲法,而且刹那刹那遷變不安住,所以都叫客塵的法。無倒圓成實是指真如的能境智慧,因爲是無顛倒契入實相真如的緣故,所以叫做無倒圓成實。相比之下,其它的能境都不是無顛倒契入實相,都是屬于“有者圓成實不見,無者二取反而見”的一種顛倒識。
這樣我們就明白,所謂的圓成實有兩種,一個是無變圓成實,他是從所境真如的側面安立的。因爲凡夫以及學道的聖者,無學道的佛陀,前前後後沒有任何遷變,沒有任何變化的,所以叫做無變圓成實。無倒圓成實就是指真如的能境的清淨智慧,它的確就是無顛倒契入實相真如的一種境界,所以說這樣的能境的清淨智慧叫做無倒圓成實。沒有一絲一毫顛倒都是契入實相真如的本性,所以叫做無倒圓成實。我們就明白,圓滿成就真實性的圓成實它的反面要麼就是有變化的虛假法,要麼就是顛倒的一種心識。我們就知道,無變圓成實相反的就是遍計所執,然後無倒圓成實相反的就是依他起識,所以法要麼就是從實相的正行,正面安立真實的體性,要麼對它沒有真實無顛倒趣入産生一種顛倒的境界,所以萬法本來就不離開叁自性的側面。
這樣我們就明白對于無變圓成實,可以安立義勝義和得勝義;對于無倒圓成實,可以安立正行勝義。這樣就是對實相和現相相同的一切能境和所境,安立勝義的名稱。
下面對于“粗細真實”的內容做一個總結。
1、粗細:粗是指世俗谛,因爲是二取心識的境界,可言說、可分別,所以叫做粗。細就是指勝義谛,因爲是無二取智慧的境界,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所以叫做細。
2、二谛安立的方式:我們知道,二谛的安立方式有兩種,這裏所講的二谛,實際是指以“實相現相是否相同”所安立的二谛。也就是,凡是實相和現相不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屬于世俗谛;所以,實相現相不相同的能境就是依他起識,實相現相不相同的所境的迷亂法都屬于遍計所執,但是需要了知,實相現相不相同的相分和見分是一個依他起識的兩個側面,這個時候就叫做不清淨的依他起識。對于相分執著爲能取以外的所取,所取以外的能取,或者別別安立種種的差別,別別安立種種的名稱,別別的他體法的戲論,這一切一切都屬于遍計所執,而且都屬于顛倒的世俗谛。相反來講,凡是實相和現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屬于勝義谛。凡是實相和現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屬于勝義谛上面第一點我們講了粗細的差別,第二點安立二谛有不同的差別,二谛安立的方式我們知道有兩種這裏直接所講的就是實相現相是否相同所安立的二谛的範疇。
3、對于叁自性安立二谛:按照這種二谛劃分的方式,遍計所執、依他起以及圓成實的總相都是屬于粗的世俗谛,其中遍計所執是假世俗,依他起是行世俗,圓成實總相是顯了世俗。
我們就明白了,對凡夫境界當中的叁自性完全都是世俗谛的範圍,一般認爲叁自性當中的圓成實肯定是勝義谛,這樣是一種不決定的問題,因爲凡夫分別心的境界當中,圓成實的總相都屬于世俗,而且是顯了世俗,依他起就是行世俗,遍計所執就成了假世俗。
從反面來看,①假如遍計所執是勝義,那凡夫分別心的現相完全都是遍計所執的人法二我,這樣就應成凡夫心前遍現勝義的過失,又應成迷亂識是聖者智慧的過失。②假如依他起識是勝義,由于依他起識是遷流不住的生滅性,這樣就應成勝義是有生滅的有爲法,或者在成佛時,虛妄分別消盡,這樣就應成成佛時勝義消盡的過失。③假如圓成實總相是勝義,那就應成勝解行地的菩薩已經見道的過失,或者由于圓成實總相只是以分別心執取的影相,落在二取當中,假如圓成實總相是勝義,那就應成勝義可取可緣、勝義是二取境界、分別心不是虛妄等等的過失。
所以我們就知道,遍計所執是假世俗,依他起是行世俗,圓成實的總相完全是顯了世俗,如果這叁者某一個安立爲勝義都有過失,所以就可以講這叁個都是世俗的範疇,因爲不是實相現相相同的出世間的能境和所境的法,所以都屬于世俗谛,所以無論是假世俗還是行世俗以及顯了世俗,沒有任何差別,統統都屬于世俗谛,如果安立勝義谛,不但沒有辦法真實安立無垢的宗派而且有種種的過失,上面講的那樣的推理,我們就會明白,這些都屬于世俗谛,所以我們就說,通過上面這樣種種不同的側面,不同的理論觀察,這樣就明白,必須成立遍計所執、依他起識和總相圓成實都是世俗谛,爲什麼呢?
通過反面的推理,也必須成立遍計所執、依他起識和總相圓成實都是世俗谛,都是屬于實相和現相不相同的能境和所境。分開來說,實相當中本來不成立的二我現相,就是遍計所執;不是真如自相的分別心所取的總相,就是總相圓成實;能變種種假相的現基,就是依他起識。以比喻來說,比如把白色海螺見爲黃色,黃色現相不是白色的實相,在這樣現相不同于實相的時候,不論是現相的遍計所執黃色,還是現基的錯亂眼識,或者沒有現見白色、只是以第六意識作意而現的白色影相,這些統統都是具有遮障性的世俗谛的範疇。
與世俗谛相比,實相和現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唯一是指勝義谛。世俗谛是欺惑性,勝義谛是無欺惑性,有這樣的差別。這個無欺惑的勝義唯一就是圓成實,從能境上講就是無倒圓成實的智慧,從所境上來講就是無變圓成實的真如。在現相和實相不二的時候,無倒圓成實的境就是無變圓成實的相,這就是清淨大涅槃的境界。在這時,遍計所執的二取現相完全隱沒,唯一顯現無二取無變圓成實,這就是大乘所講的殊勝轉依。彌勒菩薩在《辨法法性論》當中說:“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轉依圓滿成。”又說:“第二由無現,二取及言說,根境識器世,悉皆不見故,此是此即明,無所觀無表,無住無所現,無了無依處,無分別智相。”又說:“二別無所得,即無分別智。無境無所得,以是一切相,無得所顯故。”所以,無二取的無變真如圓成實和無倒圓成實無分別智,就是這裏講的勝義谛。
辛四、安立極成真實
世極成依一,理極成依叁。
首先解釋世間極成和道理極成的含義,然後說明對于叁自性如何安立極成真實。
1、兩種極成的含義:
①世間極成:全稱叫做以世間名言極成。世間僅僅是隨假立名言的方式而共同稱許的,這樣成立的方式,叫做世間極成。比如,漢族人都共同把腳下所踩的堅固有事,叫做“大地”,這個大地就是一切漢人共同施設的名相。每個漢人,從小老師就會教他“這叫作大地”,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串習之後,以串習力一見到這個堅固的有事,就由義取名,執著這是大地,如果有人說這是天空,那決定不能成立。就像這個比喻一樣,其它一切世間名言安立的方式,都是在假立之後經過串習,世間都共同執著、一致認同,這樣成立就叫做以世間名言極成。
②道…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