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記(六)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此二句,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這兩句名爲“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莊嚴形相”指國土以光明爲形相。極樂淨土的一大莊嚴成就,就是光明周遍充滿。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功德者。見日行四域,光不周叁方。庭燎在宅,明不滿十仞(“一仞”相當于七、八尺)。以是故起滿淨光明願。如日月光輪,滿足自體。彼安樂淨土,雖複廣大無邊,清淨光明無不充塞。故曰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佛因地發起這一莊嚴功德的因緣,是見到當日輪運行在四大部洲時,光明只照耀一洲,而不能照耀其它叁洲。殿堂裏的燈火,照明不滿七、八十尺的範圍。由于見到國土中的光明不滿足,就發起誓欲成就國土滿淨光明的大願。所謂滿淨光明,就是像日月光明遍滿自體那樣,雖然所成就的淨土極其廣大,無邊無際,而清淨光明無不充滿,絕沒有光明照耀不到的區域。因此說極樂國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明鏡”也以光明爲相,屬于同類比喻。)。
當日輪繞須彌山運行到某一洲時,由于被須彌山擋住,光明照不到其它叁方。日光和燈光不能遍照,顯示了穢土有光明不滿足的苦相。法藏菩薩見到這種苦相,就發願當來成佛的國土,光明遍滿一切處。總之,就像日月的一切處都是光明,在無邊的極樂淨土中周遍了光明。
再從細處解釋,極樂萬物,不論地水樹花,宮殿樓閣,都以光明爲體。不像此方除了少數日、月等的發光體之外,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都不會發光,極樂國土中,大地光明,池水光明,寶樹光明,樓觀光明,一切無不光明。
所以這是光明的國度。萬物的形相就是光明。光明中化現種種形、色,光明中顯現無量稀奇,光明互相映照、嚴飾,總體以光明爲相。
最後攝事入理。這一國土光明遍滿的莊嚴,攝入一法句,也就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遍界的光明唯一是如來藏心所現。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此二句,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淨土萬物具足種種莊嚴妙相。第一句講萬物的體性是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是說萬物不論形色、結構,不論局部或整體,不論單個或組合,都具足無量莊嚴。“種種事”就是種種現相,一葉一花,一池一樓,無不具足莊嚴,叫做“種種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泥土爲宮飾,以木石爲華觀。或雕金镂玉,意願不充。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以此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
佛因地爲什麼興起這一莊嚴?是見到有的國土缺乏珍寶,只能用泥土築成宮殿,用木石建造樓觀;或者雕金镂玉,意願不能充分實現(就是雖然精細製作,但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不能窮微極妙。);或者種種器具不是自然就有,需要製備,受種種辛苦。以此緣故,興大悲心,發起大願:願我成佛時,國中萬物具足珍寶性,也就是萬物都由無量妙寶、無量妙香合成,莊嚴奇麗,自然而現,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
注解中的“以此”是承上啓下的詞,具體是:觀察到“國土缺少珍寶,泥土爲宮飾,木石爲華觀”,因而發願“國土珍寶具足”;又觀察到“雕金镂玉,意願不充”,因此發願“萬物莊嚴奇麗”;以及觀察到“營備百千,具受辛苦”,因此發願“自然而現”。“自然”,就是淨土的寶性莊嚴不是由人工勞作,漸次製備而成,而是以佛本願爲緣,從法身智慧中任運流現。比如七寶林樹是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並沒有最初生起和漸次生長的相,起的時候是同時頓起,不是造作而成,叫做“自然而現”(“自然”是非造作的意思。)。
“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這是發願使國人無爭無求,自然得成佛道,這是種種事功德成就的作用。彌陀的悲願有兩點:一是願國土具足妙相,無所缺乏,自然就忘掉競爭、求取的心,不起生死業因;二是願淨土萬物具足莊嚴,在見色聞香的當下,自然修習菩提行,而成佛道。
《無量壽經》上說:假使我得成佛果,從地上到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土所有萬物,都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都修佛行。
【此莊嚴事,縱使毗首羯磨,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
這是贊歎淨土萬物的莊嚴微妙絕倫。它的莊嚴只能這樣說:即使帝釋的工藝之臣、忉利天最傑出的建築師——毗首羯磨,工藝稱得上絕妙,但他用盡心思,反複思維,也無法畫出極樂世界一件東西的圖案,更不可能仿造出來。
如果把毗首羯磨帶到極樂世界去觀看,即使他長一千只眼睛,也看不透極樂世界一件東西的微妙莊嚴,即使有一千個心,也無法設計方案、安排工序,再仿造出一個來。到這裏語言無法描述,分別心無法測度,鬼斧神工無可施展,更不用說人類的科技工藝。一切都無能爲力了!
【性者,本義也。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備諸珍寶性”中的性是本性的意思。按這樣解釋很深,直指“珍寶”是自性中的珍寶性。《佛地經論》上有一段話說:淨土的果相如何呢?以最極自在的清淨識爲相。也就是大宮殿最極自在,以佛的無漏心爲體相。只是這清淨心的緣故,不是離心之外有珍寶等,是佛的清淨心如是變現衆寶等。所以這裏說的“能生”是指本性,從能流現的角度說。“所生”指國土的萬物莊嚴。“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意思是本性既然是清淨,從本性所現的國土萬物怎麼不清淨呢?所以經上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是故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娑婆穢土是衆生的雜業所感,所以萬物以微塵爲體。極樂淨土唯一是無漏清淨心所現,所以萬物是珍寶性,具足一切微妙莊嚴。注意,這裏說的“珍寶”只是以世間的珍寶權且作個比喻,實際不是世間金、銀、琉璃等寶,而是無法想象、無以言表的莊嚴妙相。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這兩句是說佛國萬物的妙色功德成就。色有形色和顯色兩種,長短方圓是形色,青黃赤白是顯色,這裏說極樂萬物有無垢、熾盛的光輝,因此是顯色。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叁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
佛因地爲什麼興起這一莊嚴?是見到有的國土有優劣的差別,既有優劣的差別,就現起高下的相;既現起高下的相,就生起是非之心;既生起是非之心,就長劫沈淪叁有。因此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不像人天的金色能被上上所奪。(“奪”是映奪、映蔽的意思。比如燈光在熾盛的日光下顯不出來,就是被日光蔽住,叫“映蔽”。兩者對比時,燈光的明亮被日光奪去,叫“映奪”。)
這一段“是故”以前是見苦集,後面是起悲願。佛在因地觀察以國土的差別會造成哪種心行,引起哪些過患。從分別心的起因和感果兩方面看,分別心是取相的心,國土有優劣的差別,心就自然分別這裏高等,那裏低下。由分判高下就有是非之心,接下來對高者貪愛、求取,對下者厭惡、舍離,以愛憎之心集起有漏業,就淪落在叁有中。像這樣沒有在根源上遮止,就長劫輪轉在叁有中。
人心就是如此,不見優劣,就不生比較;不生比較,就不起是非;不起是非,就沒有求取的造作。比如人長年住在山裏,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沒有比較,心裏就很單純。但出門去了大城市,以環境的差異,自然現起高下的相,接著就會起是非之心,認爲大城市是天堂,自己生活的是窮鄉僻壤,這時已經在計較好壞,對好的環境貪求,厭惡落後的家鄉,接下來就想方設法去大城市打工,種種的煩惱、業和果報就這樣輾轉而來。這些就是長淪叁有的業因。
法藏菩薩見到這些就起悲心,要遮止衆生造苦因感苦果。這怎麼實現呢?就是使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衆生往生在這樣的國土中,沒有更好的國土,也就不起舍離此處、高攀其他處的心,這樣止息了是非之心,就不造有漏業,不淪落叁有。
以下解釋光明如何相奪以及極樂國土不被映奪的原因。
【若爲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若爲”是怎樣的意思。“若爲相奪”就是一者怎麼被另一者映奪呢?“明鏡”指古代用銅製作的鏡子。)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叁十叁天璎珞金則不現。叁十叁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
(“閻浮那金”,也叫“閻浮檀金”,《大智度論》上說:此洲上有樹林,樹林中有河,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金山”指須彌山周圍的七重金山,山體由金子合成。“須彌山金”,就是須彌山東南西北四面分別由白銀、琉璃、紅寶石、黃金合成,其中北面的金子就是須彌山金。)
這一段是說明人天的金色怎麼被上上映奪。比如銅鏡放在金子邊上就顯不出光亮,現在的金子放在佛在世時的金子邊上也黯然無光,佛在世時的金子放在閻浮那金邊上也不見光耀,閻浮那金放在大海轉輪王道的金沙邊上也顯不出來,轉輪王道的金沙放在金山邊上又不顯現。再往上比,金山被須彌山的金映奪,須彌山的金被叁十叁天的璎珞金映奪,璎珞金被焰摩天的金映奪,乃至化樂天的金被他化自在天的金映奪。最後,他化自在天的金放在佛國的光明中又完全黯然不現。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
《往生論注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