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聞思修▪P2

  ..續本文上一頁按照所指示的道路真實行持。所以,修就是修聞思所決定的法義。如果聞思和修無關,聞思的法義並不是所修的內容,則即便聞思二十年,也對修沒有任何幫助,有心修行的人又豈願虛耗二十年寶貴時光?若按這種想法,很多人會放棄聞思。

  試問:佛成道之後,最根本的事業是轉*輪,四十九年說法,結集成叁藏十二部的教法,如果這些教法不是指引衆生修行的教授,佛陀四十九年說法豈非無義?這是對佛的大毀謗。

  再者,一般人單憑聽聞也無法得到解脫,否則“修”就成了多余,只要說“聞、思”,不必再加一個“修”。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如果不是這樣,那應當僅僅以聽聞無我等法就現量證悟其義,當下得解脫,所謂的修持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又如果不聽聞無我等法就可以自修彼義,那宣說諸經論應成毫無意義,也就不必宣說了,但這是絕不可能的。如果想獲得聖者如實見法性的各別自證智,必須首先聽聞聖法,然後思惟其義而生起定解,接下來,應當專注一緣修持此法義。因此,初學者最初必須生起聽聞智慧。因此,聽受和所講的佛法是這樣具有大意義和大必要。”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通病,聽完法合上書本,就算完成任務。如此即便一部接一部地聞法,其實根本就沒有思惟過,學的雖多,但真正消化、吸收的卻非常少,又怎麼能引生定解?怎麼能結合相續串習?如此只會墮入“聞思沒有用”、“聞思不必要”的邪見中。

  還有一些人雖然在聞思,但不夠徹底。有些只掌握佛法的片段,不懂得整個菩提道從下至上的次第;有些沒有體會到佛法的真實義,沒有得到心要;有些不知道“修”是安住在聞思所得到的定解中,串習由聞思所決定的法義。

  觀察目前聞思修的狀況,問題頗多,不良心態也很多。一種是不老實,無法老老實實坐下來,全心全意地融入佛法;一種是不踏實,學佛多年,心裏一直沒底,總是懷疑“這樣做有沒有用”;還有一種是幻想家,本來基礎的法門就是目前最需要的,抛開這些能聞思、能串習的法門,整天盼星星、盼月亮,幻想能得一個最高、最快、最輕松的法。

  本來一切佛法通過如理聞思都能顯現爲修行的教授,但一般人未能好好聞思,也就沒有能力趣入實修。這並非所學法門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沒有好好思考過聞思修的關系,一向沒有依教奉行,才導致不能把法結合在自心上修行。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恐怕還會發生不良的後果。

  因此,首先要調整聞思修的發心,明確目標,唯一是爲了了生死、成菩提、度衆生,而不是想獲得名聲和地位,也不是只收集佛學知識。

  其次,爲了能真正串習法義,改變自他相續,先應精進聞思,掌握修的方法,明白修的次第和數量。之後,于己,唯一要在心上實修實證;于他,唯一要無私地爲有情開示佛法的心要。由此可見:上等修行者是上等法師,中等修行者是中等法師;住持佛法和實修、自利和利他、教法和證法、聞思和修,彼此關系密切,並非毫不相幹。

  比如,某人想練劍的願望非常強烈,到處尋訪名師,拜師之後,想方設法要學到劍術。他的心始終專注在劍術上,對老師的教導,一句不肯漏,全面主動去尋求、去摸索、去請教,目的無非是想把劍練好,提高境界。他弄清套路之後,不會只滿足于“紙上談劍、口上談劍”的境界,會立即真刀真槍地操練。我們聞思修若能有這樣熱誠實幹的心,肯定會成功。

  所以,學佛不只是爲了做理論家、談論家,積累佛學知識,學佛的目的是解脫、是成佛、是度衆生。一切聞思修都應從這點出發,而且注意力要放在如何修心、應修何法上面。這樣的初發心非常關鍵,應時常銘記于心。須知,佛地之前均爲有學地,均需聞思修,需輾轉增上,故應發起從現在開始學到成佛爲止的大心。佛法如大海,越轉越深、越轉越廣。我們聞思就要和修心結合,逐漸將自相續轉成聖賢的相續,轉成佛菩薩的相續。

  五、舉例說明

  (一)修暇滿

  我們耽著今生,散亂心非常強,這是無始以來串習堅固的習氣,直接障礙攝取後世和解脫的大義。看似很小的顛倒心,實際上危害無窮,會把心完全纏在追求今生的魔網當中,大好人生都浪費在造惡業上。

  對治這種顛倒的方法就是修暇滿。能否修成,就觀待聞思是否獲得定解。因爲修暇滿實際是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暇滿難得和義大的意義,如果獲得定解,安住定解觀察,越觀察就越能引發珍惜人生的善心,當這個善心修到猛利、持續時,就有力量逆轉顛倒心。

  所以,對于修暇滿來說,最重要就是聞思暇滿,力爭生起定解,而不是用其它方法,也不觀待外在條件。

  爲了獲得定解,要盡力尋求聞思。凡是宣說暇滿之處,我們都要好好聽聞。凡是開示人身難得、義大的經論,古德珍惜人身的教言、傳記,我們都應收集,作爲專題,對重點要深入思惟。像這樣,一次一個重點,下死功夫突破,學一次學透一個,步步透出就是在前進。

  平時應多聽、多看、多思惟。學暇滿,就一心投入在暇滿上,一直思惟到完全扭轉觀念,獲得不可奪的正見,再依正見串習,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不然,見解沒有轉變,修行就很難相應。

  所以,首先要獲得定解,然後安住在定解中串習,而且要堅持串習,如此才能斷除原先的顛倒心,讓珍惜人身的心越來越強,乃至最後稍一提念,就會現起正念,這就修成了菩提道的一個支分,自相續也因此受用匪淺。

  (二)修人無我

  首先,由聞思抉擇無我,遣除心中對無我的懷疑,破除有我的觀點,引起人無我的定解。然後,不論入定出定、行住坐臥,都再再串習無我的定解,讓無我的習氣逐漸成熟,即“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習氣生的地方——無我,讓它變熟;習氣熟的地方——有我,讓它變生)。

  無始劫來,我們最熟悉的是我執,一張口就是“我”,起心動念都是考慮“我”,不必費力自然如此,這是無始積習,根深蒂固。這個我執就是輪回之根,此根不斷,根本無法相應出世間法。從這個根出生八萬四千煩惱:贊歎“我”,馬上露出笑容,批評“我”,臉馬上陰沈下來,順我的意就高興,不滿我的意就生嗔心、嫉妒心,凡事都要滿足我的意願。換言之,凡事都要隨順我執才行,這就是修我執。這種狀態若不扭轉,千生萬劫也出不了生死,因爲方向完全相反,這是念念生死的走向,怎麼會有解脫?所作所爲都落入生死當中。

  現在要從根斷除輪回,唯一要依靠智慧。智慧也不會憑空産生,必須通過聞思空性,而且首先從容易下手的人無我開始。

  爲了讓修行得力,首先聞思要達到要點。聞思越成熟、越究竟,修起來就越方便。如果聞思透徹,提起來就可以用,就可以安住。這樣熏習得多,思惟得也多,達到量之後,“無我見”自然就穩固,絲毫動不了。

  我們對一件事聽得多、想得多,自然形成一種見,轉不過來,以後無論做什麼,都隨著這個“見”轉。現在應善用心這個作用,逆轉串習,不斷聽聞無我,時時思惟無我,最終會破除疑惑,得到定解,之後串習這個“無我”的定解,以無我執伏住我執,不去想我、貪我……,自然就伏住煩惱。

  若能以無我定解的慧眼,見到只有色受想行識五蘊,此外並沒有“常、一、自在”的我,心就直接安住“唯蘊無我”的定解上,串習得越熟、越深,越好。最好一切威儀中都依止正知正念,讓心安住在“無我”中。走路時,知道只有五蘊在不斷隨緣起運轉。聽聲音時,也要作意沒有我,只是耳根和聲塵和合,現起一個聲音的相。安住在無我中,別人說你好,也觀“沒有我,只是一堆蘊,沒有可貪執的”;別人罵你,也觀“只有蘊,只是零散的微塵和念頭”。如是怎麼也找不到“我”,不必爲“我”歡喜、爲“我”憂。

  身處人群當中,很容易就和別人比較,這時不安住無我,很快就會生起煩惱。比別人高,就生傲慢;比別人低,就生自卑;見別人圓滿,就生嫉妒;見自己好,就有表現欲,想爭座位、出風頭。這時應當安住在無我中,別人是五蘊,我也是五蘊,心專注在蘊的相上,不去執我,如是“我好、你不好”、“我吃虧”、“我沒有被重視”等念頭得不到支持,就生不起來,即可遮止貪嗔。

  總之,要舉一反叁,自己主動給自己當教練,把人無我的法門貫徹在生活當中,時時運用。

  (叁)修苦

  若對苦聞思得不夠,則很難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更不必說大悲心。因爲如果沒有聞法,就不了知叁苦的體相以及八苦、六道諸苦等的差別,而不思惟有漏皆苦、樂是壞苦等涵義,就無法獲得定解,這樣很難安住在輪回是苦海、是火坑等意義中,也就無法修成普厭叁有的出離心。

  一般苦苦好理解,但了解壞苦、行苦的人並不多,這樣就很難修成出離心,因爲只知道苦苦,並沒有深刻認識到壞苦和行苦,就無法對善趣(欲界人天、色界、無色界)生起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而一味追求輪回的圓滿,則無論修什麼也只是積集順生死業。

  由此可見,了知教理的重要性。教能指示方向路徑、界定地道階位、辨明真妄,若教理不明,就像盲人一樣,容易誤入歧途。比如,認識不到壞苦,就會把欺诳性的樂受看成是安樂,無法解脫對樂受的愛著,不必說天宮的妙樂,即便對人間的小樂也是趨之若鹜,不會覺得沒有意義,而且還耽著不舍。如此發展下去,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趣入解脫道?

  再者,大悲心也要有聞思苦的基礎才能修成。一般說修大悲,其實修的只是片面的悲、浮在表面的悲。聞思若未究竟,會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修也是流于影像。今天照著法本相似修一點,幾天不見效果,又轉修下一個,一系列修下來不見有什麼成就,便全抛在一邊,把希望寄托在另一個法上。總認爲有不共的法,認爲有捷徑,可以輕而易舉地奏效,就是不肯刻苦地聞思修。相反,若聞思究竟再修,則修一法就能成就一法,修出離心成就出離心,修菩提心成就菩…

《談談聞思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給般若班的講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