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生不能證果,因此憐憫退轉的菩薩,立下此願,讓聞到佛名的菩薩,都證到不退轉地。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說:“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阿彌陀經》雲:“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能夠信願持名,就會得到不退轉。 問:爲什麼信願持名就能得不退轉呢?原因是,不退轉的功能已攝在名號中,一稱名號,名義不分離,故能得到不退轉。此處,“名義不離”是要點。道綽禅師在《安樂集》中講過兩個比喻,第一個比喻:一般被狗咬了,用加熱的虎骨敷在傷口上,就能痊愈。沒有虎骨,用手按摩,口裏念:“虎來!虎來!”也能痊愈。此處,當心正念“老虎”名字時,意境中就有老虎的義,也就能起到虎骨的作用。 第二個比喻:扭傷了腳的人,把加熱的木瓜枝條敷在傷口上,就會好;沒有木瓜,把手弄熱,按摩受傷部位,口中說:“木瓜!木瓜!”也能好。這也是在念“木瓜”的名字時,心中現有“木瓜”的義,因此能起到“木瓜”的作用,這都是唯心變現的妙谛。世間名字尚能如此,何況佛的萬德洪名!佛把萬德統攝在名號當中,一稱名號,名義不離,當時就在心中獲得真實功德。所以,如果大家有真信切願,在至心執持名號時,名號所攝不退轉的功能就持續地發生作用,因此信願持名能得不退轉。 這就像有一種能使人飛升的仙丹,服入人體之後,仙丹的藥力就無欺地起作用,讓人飛騰起來。飛的人自己並沒有飛行的能力,但依仗仙丹的藥力,就出現了這種能力。像這樣,以佛的願力和無量功德所成的名號,本身就具有使人得不退轉的妙力,念佛人信願持名時,名號的妙力就在念佛人的心中出現,就在他心的深處作加持,使他獲得不退轉。 第四十八 即得諸忍究竟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叁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他方世界的菩薩衆聞信我名,不能當即獲得第一、第二、第叁法忍,于種種佛法,不能即時獲得不退轉,我就不取正覺。 這也是憐憫菩薩不能證得叁種法忍,而建立此願。 文中所說的叁忍,即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淨影疏》雲:“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舍诠趣實,名柔順忍;證實離相,名無法忍。”以下逐一解釋: 一、聞聖法而了悟諸法皆如谷響,空無自性,名爲音響忍。 觀察:有一空曠山谷,隨著聲音而傳出回響,正當顯現回響時,了無實體,完全是現而空的。 反面觀察,如果回響有實體,應有安住之處。但在山谷的任何處尋找,都得不到它的實體。又觀察,如果回響有實體,從何處來?從虛空中來?從山谷裏來?還是從呼叫聲來?如果從虛空中來,虛空中應有回響的實體,這樣應成在沒有呼叫聲和山谷等時,也能在虛空中聽到回響,實際上單以虛空是不會出現回響的。如果從山谷裏來,山谷裏應當有回響的實體,也應成能在山谷中聽到回響,但不向山谷呼叫聽不到任何回響。如果從呼叫的聲音中出現,聲音中應當有回響,但是口對著地面呼叫時,並不見傳出回響。 可見,虛空、山谷、聲音這叁處都沒有回響,叁處合起來也決定沒有回響,就像一粒沙子中沒有油,多少粒沙子合起來也決定沒有油一樣。 這樣就發現,回響是無實有的法,它實際上是以呼叫、山谷、虛空這叁緣和合,無而顯現的法,所以沒有任何來處、住處和去處。 這樣類推觀察內外諸法,就會了達諸法都現而無實有。像一切水以濕爲性,一切風以動轉爲性,一切法以空爲性,都是無而顯現。了悟此理,就是“得音響忍”。 二、舍诠趣實,名柔順忍。 “诠”:能诠真實義的教法文字;“實”:教法所诠的實相。教法如指,實相如月,以教法指示實相,如以手指指示空中的月亮。“舍诠趣實”:舍開言诠,直趣實相,就像見真月後舍開手指直接看著真月一樣。所以,首先是“以手指月”,然後是“見月舍指”,舍開虛假的教法文字,不再執“指”爲“月”。教法是用來指示實際的方便,見到實際後,“舍诠趣實”,叫做“得柔順忍”。 叁、證實離相,名無生法忍。即證入實相而離一切相,稱爲“得無生法忍”。 對于上述叁忍所在的位次,古來的注經家判法多有不同。很多注解把第叁忍解釋爲八地境界,根據是《宋譯》的經文:“聞我名號,證無生忍,成就一切平等善根,住無功用,離加行故,不久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經中明顯說到“住無功用”,所以是指八地之上;“不久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即速疾成佛。 彌陀名號的方便力用 我們要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悲心,要普度包括叁惡道在內的一切衆生。那麼,要完成這一平等普度的願望,就需要用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 比如過河,如果只有很細的一條鋼絲,沒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是過不去的,一般人即使練一輩子,也不一定會走鋼絲,因此大多數人只能呆在河邊走不過去。如果是一座很寬的大橋,任何人就都可以走過去,連跛子、盲人都可以過去。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普度下至蜎飛蠕動在內的衆生,要造一座什麼樣的橋?是造鋼絲橋嗎?如果造“鋼絲橋”,業力凡夫就走不過去,這樣,自己累劫修行的成果和專爲衆生建立的殊勝淨土就等于虛設了。因此,阿彌陀佛就用“稱名”這個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來讓一切衆生都能速達涅槃彼岸。 這是最容易、最簡單的法,不需要做其它什麼,只要能開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這樣,下至鹦鹉、八哥鳥都可以念。不然條件高了,就少有人能做到。 所以,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要設立最簡易、最大衆化的法,誰都能修的法。這就像構造複雜的電視機是科學家發明的,但不懂科學的老人或小孩只要一按開關,複雜的線路就開始運作,播放各種畫面。當初設計電視機的思路,是要達到讓任何不懂電子學的人都能使用,讓電視普遍進入千家萬戶,得到最廣泛的應用,而不是要製造成只有少數人能享用的機器。同樣,阿彌陀佛以大慈悲心用最簡單的持名念佛這一法,來救度最爲廣泛的衆生,得到究竟的成就。 其次要體會到,這是極圓滿、廣大之法。佛以大悲心、大願力,把無量功德攝集在名號中,讓一切持佛號的衆生受用。所以持名就能圓成一切功德。蓮池大師說:“越叁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意思是說,在一念中能越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六個字裏能證齊聖者的功德境界,法門極爲圓頓。 在四十八願中,處處可見阿彌陀佛以名號作爲度生的方便,如稱名得不退轉,得無生忍,得陀羅尼,得清淨、解脫、普等叁昧,得男身,得諸根具足,得人天恭敬,得修梵行,得富貴,得淨障,得開慧,得往生,得成佛,總之,一切都能得。蕅益大師說:“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所以,一名統攝萬法,一名圓具萬德,一切功德都攝在其中。 世間人對各種藥物了解得多,對藥物的功能比較清楚,因此就對它非常有信心,一生病馬上買相應的藥吃,但有的念佛人對無價之寶的佛號並沒有這麼深的信心,念佛號的意樂提不起。其中的原因就是對佛號了解得太少、太淺,認識很不足夠,不知道彌陀名號是佛的果覺,是萬應靈丹、無價寶王,是萬德之名,不可思議,上至十地菩薩以自力也難以了知其中攝有多少功德。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從佛圓圓果海中流現的六字洪名,實際上與佛的果海不二,它就是佛的果覺、佛的智慧,因此說名號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因此在一念稱名時,佛的果覺就在心中顯現,這叫“因果同時”,如同在蓮花開放時,就有蓮蓬在裏面。 所以,聞到彌陀名號的人,只要能至誠持念,就能攝取到一切功德。這是一筆巨大的資源,就看你願不願意攝取,願意攝取,就能得到;又像一桌美味佳肴,願意吃,就都能吃到;又像進入一座寶山,有手就能隨意攝取寶物,信心就像手,就看對阿彌陀佛名號有沒有足夠的信心。 有一個故事講,一個山洞中藏有無量珍寶,沒有其它辦法能打開它,只有對著門喊“阿裏巴巴”,山洞就自動開啓。所以誰能喊“阿裏巴巴”這四個字,誰就能進入山洞,成爲大寶藏的擁有者。 現在這一句六字洪名,就是開啓極樂世界大門的鑰匙,開啓無量佛法功德寶藏的鑰匙,智慧、辯才、叁昧、神通、相好、陀羅尼、無生忍、正定聚,無量無邊的功德海都從這裏流現,攝集無數佛國精華的極樂淨土就從這裏顯現,這是無上的方便。(這是佛心與衆生心如何相應的問題。一念萬德洪名,佛功德就源源不斷地融進心裏。或者說,一撥動這個密碼,就能入于佛的功德海中,所以是無上方便。) 結束語 總結四十八願內容,可以得出結論。阿彌陀佛一乘願海是從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中流現的大秘密藏、大功德藏、大方便藏、大總持法,能賜給衆生從暫時到究竟的一切利益、一切安樂、一切成就。依仗這個無與倫比的一乘悲願之海,衆生如來藏本具的恒沙功德全部會開顯出來。長壽達到的是無量壽;神通達到的是極廣大的神通;智慧達到的是無盡智慧;相好達到的是一切相好;事業達到的是盡法界、虛空界利樂有情的事業。 阿彌陀佛以大慈悲心一切都爲衆生設計好了,這何只是慈母心腸。世間的母親會替孩子設計未來,上什麼樣的學校、讀什麼樣的專業、成哪種人才、成就怎樣的事業,但最多只是考慮短短一生幾十年的微小之利。而阿彌陀佛以大悲眼觀照盡法界的一切衆生,發下四十八大願,把怎樣實現暫時和究竟安樂的一切方面全部設計好了,一整套全部給衆生弄好了。現在關鍵就看一個人對佛有沒有真實信心,能不能以誠心修阿彌陀佛的法門,在任何情況下,不動搖、不改變,堅持到底。這樣來修,就決定橫超叁界,直登淨土,入不退地,速疾成佛。 這個無上的法門得之不易,是我們多生累世修積廣大福慧資糧的結果。希望大家珍惜並勤修阿彌陀佛的法門,在這一生報盡之時,順利面見彌陀慈父,一刹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最後把這次講聞四十八願的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都速疾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最終成就無上佛果。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