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到我的名字,则欢喜踊跃地修菩萨行,具足功德之本,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德本”有二释:一、六度为一切功德之本;二、持名为一切功德之本,从中可流出六度之行。 第四十五 皆得三昧见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都紧跟着就证得普等三昧,住此定中,直至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大士观见十方国土中有的菩萨能证三昧,常见无量诸佛,而有的菩萨却不能常见诸佛,因此怜悯不能见佛的菩萨,设立此愿。 “普等三昧”:能见一切诸佛的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以此三昧力,能普见诸佛,故称“普等三昧”。如《华严经》解脱长者说: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等如来没有过来,我也没有过去。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花世界宝莲花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全部照见。 《般若三昧经》中,跋陀和菩萨问佛:“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导说:“念阿弥陀佛,得见十方一切诸佛。”可见以持名功德之力,能普见一切诸佛。 第四十六 自然得闻妙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菩萨随其志愿,想听什么法,就自然听到,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观见十方国土中,有的菩萨听闻到的佛法非常稀少,而有的菩萨却能随欲听闻自己所想听的佛法,因此怜悯不能随欲闻法的菩萨,立下此愿。 此愿成就的证明:《无量寿经》中说:极乐国土的七宝池中,池水波动,发出无量自然妙音,随着池中人想听什么,就听到什么。或者听到佛法僧三宝声,或者听到寂静声、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者听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声,种种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凡是听到这些法音的人,都欢喜无量,随顺趣入清净离欲、寂灭的真实义,随顺于三宝,随顺于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随顺于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又,《阿弥陀经》中说,极乐世界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妙法,极乐人民听到这些法音,都念佛、念法、念僧。这些鸟实际是阿弥陀佛为令法音宣流,以神力变化所作。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依此类推,极乐净土的七宝行树、阶道楼阁、宝池莲花、天乐天花、衣裓食器,任何事物都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妙法,且听闻之后,都令众生随念三宝。《大般若经》说:净土树林等内外万物,常有微风冲击,发出微妙法音,演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等。 我们要从“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这一句,意识到当前发愿的重要。如果能志求无上妙法、学无量法门,则与阿弥陀佛此愿充分相应,往生后自然得闻一切佛法。总之,志愿大,与佛愿力相应就大;志愿小,相应就小。就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感应恰如其分。所以,务必要随《普贤行愿品》发大愿,以广大愿力求得与弥陀愿海相应,这样做能速得成就。 “无情作佛义”: 一般人认为花草树木、水流风响是无情法,无有佛性,不能成道和转*轮。这只是执著心的看法,认为有情一类有佛性,无情不能作佛。实际上,一切诸法本来安住于法性中。当成就菩提时,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领会这一妙义的前提是通达万法唯心。借助梦的比喻来体会,梦中显现的山河大地、水流风响等相,都只是梦心所现,一一是心。同样,器世界的万法唯一是自心所现,心现为色,现为虚空,现为古今三世,现为器情万法。既是唯心所现,就都是心,青黄赤白是心,风声谷响是心,草木瓦砾是心,一切无情都是心的相分。既然都是心,随心转依为法身智慧时,心中的一切有情、无情,就都现为圆觉、涅槃、一切种智。所以,阿弥陀佛作佛时,从佛如来藏心所现的净土庄严海,一尘一毛、一花一水,都是佛的智慧、佛的法身,都圆明具德,具足果觉妙用。以此原因,极乐道场,菩提树能清净六根,风吹树枝,水动作响,都能演说妙法,无一物不是佛身,无一物不转*轮。(而且都具足“自然”妙德,如如意宝,随欲赐予所需,因此能随净土菩萨所欲闻法,自然宣演,在无分别、无造作中,任运作佛事业。) 第四十七 即得不退转地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到我的名字,不能得至不退转位,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观见十方国土中有的菩萨在修行佛道时,半途而废,而有的菩萨能到达不退转位,因此怜悯半途而废的菩萨,立下此愿。 南本《涅槃经》说:有无量众生发起菩提心后,见有少许违缘,就开始退转菩提,如同水中的月亮,水一波动,就动荡起来。 比如舍利弗尊者发菩提心,在六十劫中行菩萨道。当他即将度过布施度时,遇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眼睛。舍利弗挖出一只眼睛给他。乞丐得到眼睛,用鼻子嗅了嗅,就扔在地上用脚踩。舍利弗想:这样恶劣的人,真难度化,不如调伏自心,早脱生死。在他生起这个想法之后,就从菩萨道中退出,沉沦在六道中。 《十住菩萨断结经》中,舍利弗尊者自述:我往昔或者从初住位进修到五住位,之后又退回初住,然后又从初住重复修到五住、六住,这样经过有六十劫,始终修不到不退转位。又经上说,有菩萨在大通佛时期发菩提心,由于退缘大,导致尘点劫来堕在声闻位。所以《涅槃经》中说:“鱼子菴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鱼肚子里的鱼子,数量非常多,但能长成鱼的却很稀少;菴罗树的花很多,能结成果的也很少;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很多,能成就的却很少。)” 据《宗门武库》记载,宋朝海印信禅师,经常受一个姓朱的官员供养。有一天,朱家的人见信长老进入内屋,这时朱家恰好生了一个女孩。朱家派人去海印寺视探,得知信长老恰好在女孩出生时圆寂。当时这件事整个杭州城都知道。 到女孩满月时,圆照本禅师来朱家探望,让人把女孩抱过来看。女孩一见就笑,禅师说:“信长老,你错了也!”女孩就哭起来,然后死去。 《龙舒净土文》记载,宋朝草堂青禅师在生之时,有个曾家妇女,供养过他斋饭和衣物。草堂青感恩她,说:“老僧将来给夫人做儿子。” 有一天,曾家的这位妇人生下一个男孩,当派人去看草堂和尚时,发现他已经坐化。生下来的孩子,就是曾鲁公。因他前世出家为僧,修福修慧,所以少年登科,五十岁时做了宰相,但离佛法却很疏远。 又如南宋宰相秦桧,前生是雁荡山的僧人,以前世的修持,这一世做了宰相,但他收受金人的贿赂,事事为金国谋划,杀害了金国畏惧的名将岳飞。不与他同谋的官员,要么被他贬官流放,要么被他杀害。他死后堕入地狱。老百姓的怨恨没办法消,就用面做成两个条,代表秦桧和他夫人,一起油炸吃掉,又用铁铸成秦桧夫妇的像,跪在岳坟之前,凡是来祭拜岳坟的人,都用木板痛打他们,还往他们身上撒尿来泄恨。 还有一则事例,清朝乾隆嘉靖年间,有三个出家人一同参禅,死后,一个生在江苏,叫彭文章;一个生在云南,叫何桂清;一个生在陕西,叫张费。其中只有彭文章记得前生之事。 后来,彭进京考试,见到何桂清和张费,就说起他们前生做出家人参禅的事。两个人不记得前生,却和彭文章一见如故,结成莫逆之交。这次考试,彭文章中了状元 ,何桂清中了榜眼 ,张费中了传胪 。 后来彭文章做了主考学台,但非常好色,最后老死家中。何桂清当南京制台,洪秀全造反时,丢了南京城,被皇帝问罪处死。张费给咸丰皇帝教过书,回回要造反时,把他骗去杀死了。 印光大师说:这三个人都不是平常的僧人,可惜不知道求生西方,虽然得了一点世间洪福,但两个人不得善终,彭文章竟然还贪著女色,恐怕来世更不如这一生。 “不退转”,是指所修的功德善根只增进而不退失。在五浊恶世,一般人单凭自己的力量修行,要达到这种地位,有相当的难度。其原因:五浊恶世中,凡夫内在有无数的烦恼种子,外在有种种引生贪嗔的境缘,在内因外缘和合时,烦恼就会立即现行,导致屡屡退转。像海印信、草堂青,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宗匠,但他们和在家人交往过密,动了世间凡情,就投生在对方家中做儿做女,后一世不如前一世。所以,“登不退地”谈何容易!哪怕起一念世间贪染,也要生死轮转。 秦桧更是三世怨的典型。印光大师说他以多年的禅定工夫,后世做到宰相,一被金人的贿赂所迷,就成了香臭、好歹、忠奸不知的痴呆汉。遭致后人打他的像、尿他的像、炸他的身,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秦桧一世修行,二世享福造业,三世堕地狱受苦,退堕得非常厉害。 从以上的举例就知道,修行人在没有登不退地期间,在轮回中的处境是很危险的,今天是出家人修梵行,明天就可能还俗成家;今生好不容易修行开悟,隔世又可能变成“悟后迷”,对佛法蒙昧无知。所以,只要没登上不退地,就生死有份、恶趣有份。修行人全力以赴要达到的第一关,就是得不退地,过了这一关,才有不堕落的保证。 阿弥陀佛因地正是见到无数修行精进的菩萨,因为障缘纷至沓来,而退转堕落,…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谈闻思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