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到我的名字,則歡喜踴躍地修菩薩行,具足功德之本,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德本”有二釋:一、六度爲一切功德之本;二、持名爲一切功德之本,從中可流出六度之行。 第四十五 皆得叁昧見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住是叁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號,都緊跟著就證得普等叁昧,住此定中,直至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法藏大士觀見十方國土中有的菩薩能證叁昧,常見無量諸佛,而有的菩薩卻不能常見諸佛,因此憐憫不能見佛的菩薩,設立此願。 “普等叁昧”:能見一切諸佛的叁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以此叁昧力,能普見諸佛,故稱“普等叁昧”。如《華嚴經》解脫長者說: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十方各十佛刹微塵數如來,彼等如來沒有過來,我也沒有過去。我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花世界寶蓮花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全部照見。 《般若叁昧經》中,跋陀和菩薩問佛:“未來衆生,雲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導說:“念阿彌陀佛,得見十方一切諸佛。”可見以持名功德之力,能普見一切諸佛。 第四十六 自然得聞妙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菩薩隨其志願,想聽什麼法,就自然聽到,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觀見十方國土中,有的菩薩聽聞到的佛法非常稀少,而有的菩薩卻能隨欲聽聞自己所想聽的佛法,因此憐憫不能隨欲聞法的菩薩,立下此願。 此願成就的證明:《無量壽經》中說:極樂國土的七寶池中,池水波動,發出無量自然妙音,隨著池中人想聽什麼,就聽到什麼。或者聽到佛法僧叁寶聲,或者聽到寂靜聲、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者聽到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聲,種種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凡是聽到這些法音的人,都歡喜無量,隨順趣入清淨離欲、寂滅的真實義,隨順于叁寶,隨順于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隨順于菩薩、聲聞所行之道。 又,《阿彌陀經》中說,極樂世界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妙法,極樂人民聽到這些法音,都念佛、念法、念僧。這些鳥實際是阿彌陀佛爲令法音宣流,以神力變化所作。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依此類推,極樂淨土的七寶行樹、階道樓閣、寶池蓮花、天樂天花、衣裓食器,任何事物都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妙法,且聽聞之後,都令衆生隨念叁寶。《大般若經》說:淨土樹林等內外萬物,常有微風沖擊,發出微妙法音,演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等。 我們要從“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這一句,意識到當前發願的重要。如果能志求無上妙法、學無量法門,則與阿彌陀佛此願充分相應,往生後自然得聞一切佛法。總之,志願大,與佛願力相應就大;志願小,相應就小。就如叩鍾,大叩大鳴,小叩小鳴,感應恰如其分。所以,務必要隨《普賢行願品》發大願,以廣大願力求得與彌陀願海相應,這樣做能速得成就。 “無情作佛義”: 一般人認爲花草樹木、水流風響是無情法,無有佛性,不能成道和轉*輪。這只是執著心的看法,認爲有情一類有佛性,無情不能作佛。實際上,一切諸法本來安住于法性中。當成就菩提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領會這一妙義的前提是通達萬法唯心。借助夢的比喻來體會,夢中顯現的山河大地、水流風響等相,都只是夢心所現,一一是心。同樣,器世界的萬法唯一是自心所現,心現爲色,現爲虛空,現爲古今叁世,現爲器情萬法。既是唯心所現,就都是心,青黃赤白是心,風聲谷響是心,草木瓦礫是心,一切無情都是心的相分。既然都是心,隨心轉依爲法身智慧時,心中的一切有情、無情,就都現爲圓覺、涅槃、一切種智。所以,阿彌陀佛作佛時,從佛如來藏心所現的淨土莊嚴海,一塵一毛、一花一水,都是佛的智慧、佛的法身,都圓明具德,具足果覺妙用。以此原因,極樂道場,菩提樹能清淨六根,風吹樹枝,水動作響,都能演說妙法,無一物不是佛身,無一物不轉*輪。(而且都具足“自然”妙德,如如意寶,隨欲賜予所需,因此能隨淨土菩薩所欲聞法,自然宣演,在無分別、無造作中,任運作佛事業。) 第四十七 即得不退轉地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到我的名字,不能得至不退轉位,我就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觀見十方國土中有的菩薩在修行佛道時,半途而廢,而有的菩薩能到達不退轉位,因此憐憫半途而廢的菩薩,立下此願。 南本《涅槃經》說:有無量衆生發起菩提心後,見有少許違緣,就開始退轉菩提,如同水中的月亮,水一波動,就動蕩起來。 比如舍利弗尊者發菩提心,在六十劫中行菩薩道。當他即將度過布施度時,遇到一個乞丐,向他乞討眼睛。舍利弗挖出一只眼睛給他。乞丐得到眼睛,用鼻子嗅了嗅,就扔在地上用腳踩。舍利弗想:這樣惡劣的人,真難度化,不如調伏自心,早脫生死。在他生起這個想法之後,就從菩薩道中退出,沈淪在六道中。 《十住菩薩斷結經》中,舍利弗尊者自述:我往昔或者從初住位進修到五住位,之後又退回初住,然後又從初住重複修到五住、六住,這樣經過有六十劫,始終修不到不退轉位。又經上說,有菩薩在大通佛時期發菩提心,由于退緣大,導致塵點劫來墮在聲聞位。所以《涅槃經》中說:“魚子菴羅花,菩薩初發心,叁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魚肚子裏的魚子,數量非常多,但能長成魚的卻很稀少;菴羅樹的花很多,能結成果的也很少;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很多,能成就的卻很少。)” 據《宗門武庫》記載,宋朝海印信禅師,經常受一個姓朱的官員供養。有一天,朱家的人見信長老進入內屋,這時朱家恰好生了一個女孩。朱家派人去海印寺視探,得知信長老恰好在女孩出生時圓寂。當時這件事整個杭州城都知道。 到女孩滿月時,圓照本禅師來朱家探望,讓人把女孩抱過來看。女孩一見就笑,禅師說:“信長老,你錯了也!”女孩就哭起來,然後死去。 《龍舒淨土文》記載,宋朝草堂青禅師在生之時,有個曾家婦女,供養過他齋飯和衣物。草堂青感恩她,說:“老僧將來給夫人做兒子。” 有一天,曾家的這位婦人生下一個男孩,當派人去看草堂和尚時,發現他已經坐化。生下來的孩子,就是曾魯公。因他前世出家爲僧,修福修慧,所以少年登科,五十歲時做了宰相,但離佛法卻很疏遠。 又如南宋宰相秦桧,前生是雁蕩山的僧人,以前世的修持,這一世做了宰相,但他收受金人的賄賂,事事爲金國謀劃,殺害了金國畏懼的名將嶽飛。不與他同謀的官員,要麼被他貶官流放,要麼被他殺害。他死後墮入地獄。老百姓的怨恨沒辦法消,就用面做成兩個條,代表秦桧和他夫人,一起油炸吃掉,又用鐵鑄成秦桧夫婦的像,跪在嶽墳之前,凡是來祭拜嶽墳的人,都用木板痛打他們,還往他們身上撒尿來泄恨。 還有一則事例,清朝乾隆嘉靖年間,有叁個出家人一同參禅,死後,一個生在江蘇,叫彭文章;一個生在雲南,叫何桂清;一個生在陝西,叫張費。其中只有彭文章記得前生之事。 後來,彭進京考試,見到何桂清和張費,就說起他們前生做出家人參禅的事。兩個人不記得前生,卻和彭文章一見如故,結成莫逆之交。這次考試,彭文章中了狀元 ,何桂清中了榜眼 ,張費中了傳胪 。 後來彭文章做了主考學臺,但非常好色,最後老死家中。何桂清當南京製臺,洪秀全造反時,丟了南京城,被皇帝問罪處死。張費給鹹豐皇帝教過書,回回要造反時,把他騙去殺死了。 印光大師說:這叁個人都不是平常的僧人,可惜不知道求生西方,雖然得了一點世間洪福,但兩個人不得善終,彭文章竟然還貪著女色,恐怕來世更不如這一生。 “不退轉”,是指所修的功德善根只增進而不退失。在五濁惡世,一般人單憑自己的力量修行,要達到這種地位,有相當的難度。其原因:五濁惡世中,凡夫內在有無數的煩惱種子,外在有種種引生貪嗔的境緣,在內因外緣和合時,煩惱就會立即現行,導致屢屢退轉。像海印信、草堂青,都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宗匠,但他們和在家人交往過密,動了世間凡情,就投生在對方家中做兒做女,後一世不如前一世。所以,“登不退地”談何容易!哪怕起一念世間貪染,也要生死輪轉。 秦桧更是叁世怨的典型。印光大師說他以多年的禅定工夫,後世做到宰相,一被金人的賄賂所迷,就成了香臭、好歹、忠奸不知的癡呆漢。遭致後人打他的像、尿他的像、炸他的身,千百年來,一直如此。秦桧一世修行,二世享福造業,叁世墮地獄受苦,退墮得非常厲害。 從以上的舉例就知道,修行人在沒有登不退地期間,在輪回中的處境是很危險的,今天是出家人修梵行,明天就可能還俗成家;今生好不容易修行開悟,隔世又可能變成“悟後迷”,對佛法蒙昧無知。所以,只要沒登上不退地,就生死有份、惡趣有份。修行人全力以赴要達到的第一關,就是得不退地,過了這一關,才有不墮落的保證。 阿彌陀佛因地正是見到無數修行精進的菩薩,因爲障緣紛至沓來,而退轉墮落,…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談聞思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