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作,随心所欲而化现,即是“自然”。 此愿是以衣服为代表,实际是发愿净土中的任何受用,都不须造作,自然成就。《无量寿经》中说,极乐人民的宫殿、衣服、饮食,众多花、香、庄严之具,如同他化天自然化现的物品。心里想吃东西时,七宝合成的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充满钵中。虽有此等饮食,实际并没有吃饭的人。只要看看食物的颜色,闻闻食物的香味,意念上领略了,就自然得到饱足,而且身心柔软,对味尘不起任何贪著。吃完之后,不用人收拾,钵和饮食自然化去。到吃饭时,又自然现前。 极乐天人居住的七宝舍宅(房舍与宅院),也是想让它高,就高;想让它大,就大;想让它住于虚空,就住于虚空。一一自然随意,随心念一起,就自然化现。 有人想:有什么必要设立此愿呢?要知道,阿弥陀佛悲愿的一个重点,就是使任何凡夫往生后都顿超苦海。如果纯粹是圣者往生,当然不必设立此愿,但要使凡夫往生顿超苦海,就必须设立“受用自然”之愿。不然,要靠造作来获得受用,就有劳作之苦,就有追求的烦恼和罪业。 比如,在七宝池中沐浴时,温度要适合自心。不然,要50度,却不随愿显现80度,苦一下子就出现了。或者,要自己动手去调温,也需费力,而费力就有劳作之苦。或者,不想听水中的声音,声音却不消失,也有苦受。总之,不顺心意,苦就出现。 又比如,十方世界欲见即见,也是自然之乐。此方为了见某亲友,需要跋山涉水、舟车劳顿,耗时费力,才能见到。如果见不到,就成天思念,非常忧苦。所以不设立“自然现见”这一条,也有生苦的可能性。 总之,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要把所有生苦的外缘一并遮除。天人心中欲求什么,就自然现什么,由此就不会为此生苦,为此造罪。 在不能自然随愿的娑婆世界,衣食受用等都成为苦的来源。寻求受用,没得到时,有渴望;成办时,有劳作;得到时,有贪著;见别人得到,自己得不到时,内心生忧苦;自己得到了,别人没得到时,又生骄慢。总之,缘于追求受用,生起种种贪、嗔、痴、嫉妒、竞争、劳作,无不是苦和苦因。如果这一切自然随愿,就不会在上面计较、执著,身心苦恼。 这样从正反方面对照思维,才明白此愿有极深的用意。从这里深入去思维,就能体会到阿弥陀佛悲心、愿力的广大,从而对佛生起信心。佛的悲愿是摄受一切凡夫,不修而达到无苦之境,因此方方面面要考虑极为周到。凡夫带业往生后,还有习气存在,还会冒出想吃饭、想穿衣、想住房子等的念头。这时该如何处理呢?要使其受用自然,免去劳苦和造罪,也就是,在这些念头刚出现时,就有佛力加持,使他受用自然,不生苦、不起烦恼,这才能超出三苦,不然就实现不了凡夫往生就顿超苦海的愿望。 所以,这些愿不是多余、不重要、不必要。相反,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我们只有站在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悲愿上看,才能深深体会佛的慈悲。为了使一切带业众生都永离苦恼,方方面面的因缘上需要作周密的观察和设立。 一般人的观念认为,由劳作得到果实才是正常的,他想不到还有受用自然的境界。他不懂得“劳作得受用”只是一种业力现象,凡夫受惑业驱使,不得不辛苦劳作,才略得一点受用,这实际是不自在的苦相,本不该如此。一旦业清净了,就不需要任何造作,能任运地享有一切。比如成佛之后,清净了业和烦恼,一切都任运无为,远离造作。 总之,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自然之德,极乐人民不须造作、受用随意,正是依靠佛的大悲愿力、大福德力而实现的。 世间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希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无灾无病,长生不死。但这是在娑婆世界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为这是有漏业力造成的世界,超不出苦轮。那么,要到哪里去实现安乐的梦想呢?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里去实现,因为这是远离一切障碍、显发一切功德的阿弥陀佛以愿力成就的清净世界,能够满足众生一切安乐的所愿。 第三十九 受乐同于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天人所受快乐,不与断尽烦恼的比丘相同,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观见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恒时沉溺在三苦中,得不到刹那真实的安乐,虽然有少许乐受,也都成为苦因。因此怜悯丝毫得不到安乐的众生,发大愿让一切往生者都不修而得到无漏之乐。 《无量寿经》中讲述了此愿成就的情形: 极乐世界,具足功德的自然妙风,缓缓生起,微微吹动。这种风调和适中,不寒不热,温凉柔软,不弱不强,吹动着国土中的各种罗网和众多宝树,发出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凡是听到法音的人,烦恼习气自然不起。风触到身体,当即得到如比丘入灭尽定 的快乐。 这里也有甚深之义。阿弥陀佛要加持众生得到哪种乐呢?如果得到有漏乐,实际是苦,并非真乐。因为:有漏乐生起时,内在有贪著等的烦恼活动,这就注定在此乐坏灭时,心中会生起忧苦。所以,要在天人感受乐时,遮止一切贪著等烦恼生起。出于这种甚深的观察,阿弥陀佛显现净土时,不论光明照身、德风触体或者受用饮食,在最初受用时,就自然加持他身心柔软,无有烦恼扰动,而领受寂静之乐。其实,食物、德风、光明都是佛智慧显现的,触食、触风、触光,就是心触佛的加持。佛的加持融入自心,就得到无漏之乐。 总之,阿弥陀佛建立的净土是极乐界,是无为国,是涅槃界,连针扎那样小的苦都没有,受用的纯粹是无漏之乐。《称赞净土经》中说:“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第四十 随意见诸佛国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菩萨欲见十方无量庄严清净的佛土,当时就能如愿在宝树中普见,如对镜照脸般清楚,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大士怜悯欲见十方佛国、不能如愿的菩萨,故设立此愿。 上面“净国照见十方愿”是总说,包括照见十方一切净秽国土。这一愿是别说,即随意照见十方清净佛国愿。极乐净土的菩萨欲见十方严净佛国,增益自己的修行,或成就自身净土,这时不离本国,而能在宝树中明见。这是此愿的内涵。 第四十一 闻名诸根具足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他方国土的菩萨众闻我名号,便能在成佛之间,诸根具足,若诸根缺陋不具足,我即不取正觉。 法藏大士观见十方国土中有很多菩萨在修行佛道时,以恶业力,感得诸根缺陋。因此悲愍根缺的菩萨,而发此愿。 事例: 民国范古农居士的朋友戴君,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有一年,他忽然双目失明,从此心情忧郁不乐。范居士劝他念阿弥陀佛,并介绍他住在平湖报本寺。他日夜一心专念,念了将近一年多,双目便重见光明。 这就证明弥陀名号有使诸根恢复健全的功能。菩萨能够信受、执持弥陀名号,就能以佛愿力及缘起力,在成佛之间,六根具足、无有缺陋。 第四十二 悉得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他方国土的菩萨众闻我名字,随着便证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此三昧中,一发意间,能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心。若不能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清净”,即无有染著。“解脱”,即远离系缚。住于清净解脱三昧中,一发意间,能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并在广兴供养时,不失定心(做身口意供养时,常在定中,毫无移动),这是登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一般而言,从初地开始具有“住定供佛”的功德,但不离功用;直到八地,才是无功用道。《往生论注》中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第四十三 闻名生处尊贵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在此生寿量穷尽之后,便能受生尊贵之家,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生尊贵家的作用:能为大众尊敬、供养、称赞,以大众尊敬、供养、称赞故,菩萨以善法劝导众生勤修,众生都恭敬采纳。因此,为广大教化众生,菩萨需受生尊贵之家。法藏大士怜悯菩萨出身卑贱,妨碍教化大众,故立下此愿。 他方国土的菩萨,即生未能了生脱死,又未能往生净土,则寿终之后必然转生。如果他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则能仗万德洪名之力,受生在尊贵之家。所以,不论今生往生与否,闻信佛名都具有大利益。 《涅槃经》中说:如果打开大库藏,在一月间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称念一声佛名,后者超胜前者不可计量。 《增一阿含经》中,佛问阿难:“若人供养南赡部洲所有人民,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此人所得功德多否?”阿难答:“甚多!世尊!”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在挤一次牛奶的时间中称佛名号,所得功德超过前者不可计量。” 《大般若经》中说:若人散心念佛,直至尽苦之间,此福无有穷尽。散心念佛尚有无尽之福,何况至心称念,功德无量无边。因此,称念佛名功德极大,仗此大福德力,即使今生资粮不足没有往生净土,来世也必定生在尊贵家中。 蕅益大师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所以,闻到弥陀名号,至心信受、称念,就能生尊贵家,这是由佛愿力和甚深缘起力所致。 第四十四 修行具足德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谈闻思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