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外,和有情在一起交谈、行动,或者独处,都无妨碍。以上理由出自《瑜伽师地论》。 二、女转男身非常困难。比如释迦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经过一个阿僧祇劫勤修,才脱离女身。 一般人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经过一个阿僧祇劫勤修才脱离女身?女转男身有这么难吗?原因是在做女人时,认识不到女身的过患,不知道自身上很多习气是不好的,应当纠正。由于不能自觉,不能发愿改正,反而一生耽溺在做女人的习气中,不能自拔,因此女人习气越串习越深重,转世就以习气力还做女人。 宋朝有个叫李伯时的画家,擅长画马,他的意地中,念念都是想马。圆通秀禅师告诫他:“你念念想马,以后会堕在马腹中做马的。”这话告诉我们,心就是画家,身体是由心画出来的。一个人心里念念串习女人的状态,就是念念在心里描摹女相,相随心变,女相越积越重,来世就以业力又投女身;而且以等流力,仍然习惯于一套女人的心态、行为。如此辗转,习气根深,多劫也难脱女身。 法藏菩萨观见这一苦相,深深怜悯世间女众的困难,因此立下大愿,以自己成佛的力量加持世间女子,让她们都能在一期报尽之后,转女成男,心识勇猛、智慧广博、无所畏惧、行动自在,速得成就。 因此,女众要深体佛的悲心,感戴佛的恩德。应当对佛名号欢喜、信乐,执持在心,又要发菩提心并厌恶女身,这样就能得佛力加持,使多劫难转的女身,一生即转为大丈夫身。 “发菩提心”,就是发起为救度尽虚空界的众生而誓愿成佛的决心。为求速疾成佛,因此就希求具足丈夫性,成为殊胜功德之器、事业之器、抉择所知之器,能修行广大自利利他的功德。 “厌恶女身”,就是了知女身的过患,发愿舍弃女身。女众应当切实地反省自身。比如,女身的烦恼多,嫉妒心强,欲念重,喜欢打扮自己的身体;坐在一起,谈论“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一大堆;喜欢积蓄,贪求无厌;胆小,魄力不够,器量狭小。按照《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讲的女人八十四态作观察,就知道自己这个女身可厌、可虑。所谓“可虑”,是指有忧患之心,想到:一再这样串习,怎么得了!来世还会出现这样的障难,使自己长时不能得道。由此就发起猛利厌离,誓求脱离女身。 紫柏老人说:“女人之苦,较乎男子苦更重。若要次第剖析其苦,虽以大地为舌、虚空为口,亦不能尽。是以女人而不先知苦,痛拔苦根,则枝枝叶叶长到何时而枯?” 总之,愿文中说的两个条件非常关键:一、发菩提心;二、厌恶女身。具足这两个条件,又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和愿力具有信心,转女成男就不困难了。 例证: 隋朝独孤氏,是隋文帝的皇后。她身处皇宫,尊荣富贵,却深厌女身,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每当她念佛时,总是先换上洁净衣服,嚼沉水香漱口。在她去世的这一天,屋内充满异香,一切音乐自然响起。隋文帝问阇提斯那:“这是什么祥瑞?”阇提斯那答:“皇后专修净业,往生极乐,故有此瑞。” 所以,女众仗佛愿力,至心称名,命终便转女成男,坐宝莲花,随佛往生。 第三十六 勤修必成佛道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中,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来世则恒常修习梵行,直至成佛,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梵行”有两种解释。狭义解释,梵指清净,梵行指离欲之行,包括断淫与持戒。淫欲障碍往生梵天,如同梵天般的断淫之行,称为梵行。广义解释,梵是涅槃,梵行即能证涅槃之行,归摄即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三者,特别按净土法门解释,“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即是直趣大涅槃的梵行。 问:法藏大士为何设立此愿? 答:十方世界很多菩萨在修持梵行的过程中,经过投胎转世,就忘失宿命,不能接续前世的修行,由此长期沉溺轮回,难成佛道。法藏大士见到这种情形,怜悯忘失梵行的菩萨,而设立此愿。 “转世忘失梵行”的事例: 苏州有个吴引之,是前清的探花 ,学问、道德、相貌均好。民国十年朝普陀山,与印光大师见面,说自己前世是云南和尚。 民国十九年,印祖在苏州报国寺闭关。十一月份,他和李印泉、李协和来见面。 印祖问他:“你怎么知道自己前生是云南和尚?” 他说:“我二十六岁时做了一个梦,到一个庙里,当时自己知道这是云南某县的某个庙。所见的殿堂、房屋、树木的形状,都很熟悉,也自认为是和尚。醒来之后记得很清楚,就全部记录下来。后来有朋友去那里做官,拿着记录去对照,结果一点不错。” 印祖说:“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来日不多,要恢复前生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前生修持的苦功。” 他说:“念佛有什么稀奇?” 印祖答:“念佛虽不稀奇,世间没有多少人念。顶不稀奇的事,就是吃饭,全世界没有一人不吃饭,这种最不稀奇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做呢?” 他答不出,但还是不肯念。他问两个李先生:“你们念吗?”都说:“念。”他还是不表态。 到这一年十二月三十日晚,快点灯时,他就去世了。 吴先生多福多寿,学问、道德、相貌都好,可见前生有修持。但他一经投胎就迷失殆尽,尽管自知前世为僧,也发不起修梵行的心。印祖提醒他恢复前世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他也不肯听从。不到两个月,就一命呜呼,来世不知道又转到哪里去了。 我们有幸了知阿弥陀佛发了此愿,就应当及早地为来世做准备,一方面至心持念弥陀名号,求佛力加持;另一方面随《普贤行愿品》发愿:“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等。两方面结合,才能保证来世常修梵行。 第三十七 归依感动天人愿 皈依弥陀是因,感动人天为果。佛的愿力是使一切诚心皈依、依教奉行的人,都得到人天礼敬。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中,诸天、人类闻我名字,五体 投地,稽首顶礼,内心欢喜、具足信心,并修持菩萨的六度万行,诸天、人类无不向他致敬,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观见十方国土中有很多行者在皈依佛、修菩萨行时,受到世人轻蔑,因此,为了使皈依者都得到人天礼敬,而立下此愿。 此处要把握“皈依”二字。皈依境,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皈依之因,是深信佛有大愿力,能于生死苦海拔济众生,因此一心归命佛,求佛救度。 问:为什么说“闻我名字”?答:众生心不清净,见不到佛的真身,因此佛就显现为名号来度众生,所以名号就是佛,名号入于耳根,内心信受,就和佛心接通。接通之后的表现是触动善根,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以尊贵的头部顶礼佛的双足,表示永远皈依佛的决心;然后“欢喜信乐”,就像溺海的人抓到了救生船一样,备感庆幸:“这次总算能从轮回中解脱了。”然后,行为上随分随力修菩萨行,尽量利益他人,就是人中殊胜之人,必定得人天礼敬。善导大师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 念佛人礼拜皈依阿弥陀佛,佛不可能不作加持。佛有天眼通,见到他五体投地,稽首顶礼;有天耳通,听到他口念名号祈祷;有他心通,了知他心中欢喜信乐,修菩萨行,所以决定降下加持,使世间人天普生恭敬。 事例证明: 元朝某年,浙江西部连年出现饥荒。杭州城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到处可以看到尸体。官府下令把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 在丢弃的尸体里,有一具老婆婆的尸体,过了数十天都不腐烂,更稀奇的是这具尸体每天都处在众多尸体的上面。大家见此情形,感到奇怪,就搜查这具身体,发现她怀中有一小囊,内有三幅“念阿弥陀佛图”(念佛记数的图表),原来是个念佛的婆婆。 官府得知此事后,特别给她买了棺材,收敛遗体。在焚“念佛图”时,烟火中出现了佛菩萨像,光明烨烨。因为这件事,很多人开始发心念佛。 同是饿死的人,其它尸体都已腐烂,念佛婆婆的遗体却不腐坏,每天还自动出现在一切尸体上,这实际显示了她是非凡的尊贵身。 这事看来奇特,实则在必然中。老婆婆已经往生,她自己事先没有作任何安排,但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她皈依佛、称念佛名的功德力不会虚弃,就是这些力量使她遗体不坏,并自动位于其它尸体上面。如果这样一个虔诚皈依、一生勤修的念佛人,最后遗体被压在腐烂罪业尸体的下面,那就是尊卑颠倒,极不合理了。 当这样的尊贵相出现之后,官府也不敢怠慢。按照世俗规律,有大道德、大功勋的人,死后就应当厚葬,所以官府要买棺木特别安葬她。 那三张念佛图是她生平功课的记录,写满了她虔诚皈依佛、念佛的心。当被焚烧时,火光中现出光明灿烂的佛菩萨像。这一切都使见闻者油然生敬,发心念佛。这是“皈依感动人天”的明证。 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了解这一事实后,大家应当以至诚的心皈投阿弥陀佛,持念佛号,发愿早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第三十八 妙服自然在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天人想得衣服时,随着他一起念,如佛赞叹的应法妙服就自然披于身上,如果需要裁缝、捣衣、染色、洗衣等,我就不取正觉。 “自然”,即不须造作。为求衣服,裁剪、缝制、洗涤、染色等,都是造作。不必这些造…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